文/葛權
地處鄂西南邊陲的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全境皆山,群山連綿,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是三峽庫區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屬于國家限制開發區域。五峰有著優良的生態環境,擁有后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柴埠溪國家森林公園、百溪河國家級濕地公園、五峰國家地質公園等國字號生態品牌,五峰森林覆蓋率高達81%,位居湖北省縣市首位。
長期以來,地處鄂西大山深處的五峰,因山大人稀,地勢偏僻,同時受政策限制和交通區位制約,各項發展舉步維艱。如何在保護與發展的平衡中,走出一條科學發展、綠色崛起之路?在追逐發展的熱潮中,五峰這片“綠色王國”如何“守身如玉”?
五峰山清水秀,氣候宜人,山地特有的立體氣候在這里十分明顯,不同的鳥類棲息在這里的高山、峽谷中,它們與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和諧共處。該縣森林覆蓋率達81%,是湖北省著名的“天然氧吧”“天然藥谷”及武陵山區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宜昌市重要的生態屏障,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充分喚醒沉睡的生態資本,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競爭力,走出了一條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同步推進、產業競爭力與環境競爭力一起提升的綠色崛起可持續發展之路。
五峰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著力點,自2011年起,就提出了“生態立縣”戰略,8年來,五峰始終堅持把生態環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著力點,多措并舉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生態紅利日益顯現,綠色產業快速增長,闊步走出了一條具有五峰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
聚力生態建設。早在2014年初,五峰就提出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成立縣委書記、縣長分別任組長的生態功能區考核領導小組、生態建設領導小組,縣委、縣政府定期研究創建工作,縣人大將創建工作落實情況列入人大專題詢問議題,縣政協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年度議政性常委會的重要內容,縣委、縣政府領導,人大政協監督,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公眾參與,合力推進全縣生態保護和建設。
劃定生態紅線。按照“應保盡保”和“預留發展空間”原則,五峰將縣域內的各類保護地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紅線劃定面積為991.7平方公里,占縣域國土面積的41.8%。
積極推行環境保護、土地利用、城鎮開發、經濟發展等多規合一,堅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嚴格執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制度。
嚴格環境管控。充分利用民族自治地區的立法權,頒布修訂《森林資源管理條例》《水電條例》《礦產資源管理條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規;對縣域內企業進行生產工藝優化和能源替代,推行煤改電(氣)、柴改電(氣)生產模式,著力發展農產品加工、農機農具制造等低碳產業,實施節能減排工程。
加大生態投入。先后投資近20億元用于生態建設與保護,累計投入5000萬元推進鄉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全覆蓋;五峰先后創建省級生態鄉鎮5個、生態村18個,市級生態鄉鎮8個、生態村61個;2018年全縣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質量考核位居宜昌市第一、湖北省前列,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26天,被湖北省環境保護委員會命名為宜昌市首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
壓實環保責任。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堅決破除唯G D P的思想,建立生態考核指標體系,健全森林、河流、保護區等管護目標責任制,與相關單位、鄉鎮簽訂責任狀,將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全縣綜合目標考核,實行嚴格的環保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
在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延伸生態文明內涵和外延的同時,對于粗放式發展和破壞生態環境行為五峰堅決說不。擁有大量礦產資源的五峰,8年來未批1家礦企,關閉非法礦山企業100余家,3年來礦山規模壓減60%以上。禁燃區燃煤鍋爐淘汰率達100%,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率達100%;先后淘汰煤炭過剩產能42萬噸,實現煤炭行業整體退出。先后關閉鐵合金廠、亞泰化工,關閉一批礦石加工廠和“五小”企業,推動山山林業公司轉型升級、搬遷發展,實現全縣化工企業歸零。
一方面,五峰坐擁得天獨厚的綠色生態資源;另一方面,五峰又屬于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是湖北省深度貧困縣,貧困村共24個,貧困人口達61313人。
“生態立縣,不是不要發展,而是要因地制宜綠色發展。”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委副書記、縣長萬紅經常說。“封山不封路,吃山不砍樹”,五峰圍繞特色生態產業做文章,以栽花種樹、養蜂采茶為主要特色,用生態產業打造脫貧致富綠色飯碗。
生態先發入人心。茶葉加工以電代柴,是五峰減少生態環境破壞,力促經濟與環保雙贏舉措之一。全縣127家制茶企業,近半企業積極實施以電代柴。五峰供電公司黨委書記李建華介紹,多家企業都是主動與電力部門聯系,詢問以電代柴的相關情況,“政府部門積極創造了利好條件,企業更加重視環保,積極性越來越高”。
“生態立縣”“旅游富縣”“全域旅游”“中蜂養殖”……五峰系列發展戰略,加速了生態優勢向經濟紅利的持續轉化。
五峰縣城,一排仿古式建筑搶眼,這是2018年開張的西南茶葉大市場。五峰引進浙江茶商,補上茶產業多年缺失的“大批發、大流通”,上半年市場成交4億。隨著茶香飄溢,五峰茶園已達21.9萬畝,茶業綜合產值23億元。2017年9月,五峰被世界茶葉協會授予“世界茶旅之鄉”,“土涼茶”招牌走出國門,2019年3月,五峰第二次入圍“百佳呼吸小城”,優越的生態環境、人文資源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和資本,一批批有特色、上檔次的民宿從小山村中“長”出來。2017年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標數據顯示:五峰2017年全體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均位列全市第一。
守得青山,日子甜蜜。該縣還是“中國五倍子蜜之鄉”,綠水青山之間,生產出優質的蜂蜜。蜜蜂最愛的五倍子、漆樹等蜜源植物,五峰已培育100多萬畝。該縣配套政策補貼,培育中蜂產業,推廣“1211”中蜂扶貧,1家貧困戶發展2畝蜜源植物,飼養10群中蜂,力爭年增收1萬元。仁和坪鎮橋梁村木材販子張青松改行栽樹養蜂,畝綜合收益接近2萬元。
該縣對接中糧等企業采購五峰蜂蜜、蜂皇漿、蜂蜜粉系列產品,全縣涌現7200多戶養蜂戶,2000余名貧困戶靠養蜂脫貧,目前中蜂綜合產值近1億元。“山花照塢復繞溪,樹樹枝枝盡可迷。”走在五峰漁洋河畔,紅色玉蘭燦如花海,這是第二次冰河時期存活下來的珍稀喬木,在五峰首次被發現,15年來這枝花培養出6名博士、誕生10多個新品種,帶動農戶建立12800畝基地,繁衍100余萬株。作為景觀苗木新貴,萬畝花海價值連城。
堅守生態立縣不動搖,變出農業新業態。這一守一變之間,生態美與促民生同頻共振。五峰每年投入5000萬元,發展茶葉、蔬菜、五倍子、中藥材產業、干鮮果、花卉苗木、畜牧、蜜蜂養殖、鄉村旅游九大特色產業,約500家市場主體認領包保種植戶,超50萬畝各種產業基地成為“綠色銀行”。
五峰地處長江南岸,屬三峽庫區生態功能區。為構筑長江生態屏障,五峰鐵腕護生態,留下一片綠水青山。除舊的同時積極育新。2011年,五峰與枝江共建民族工業園區。8年來,園區從弱到強、從強到優,成為五峰發展工業經濟的一塊“飛地”。
民族工業園區內,五峰赤誠生物公司新生產基地正加緊建設,成立15年來,公司深耕五倍子,從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轉型升級,近3年來,凈利潤增幅近7倍。去年,國家林草局向其授牌國內首個五倍子高效培育與精深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五倍子產業國家創新聯盟。
“你看,這都是五倍子植物提取物。”公司董事長陳赤清指著一字排開的30多瓶粉劑說,除了市場熟知的單寧酸外,還有“沒食子酸”系列,初級加工品作為防爆劑原料,精加工得到“焦性沒食子酸”,出口到德國拜耳集團用于高端生物農藥,食品級產品成為美國健民公司食品添加劑,再進一步精加工制成光敏劑,是光刻膠的核心原料,出口到日本。
通過技術研發攻關,赤誠生物實現光刻膠國產化,為武漢華星光電配套。據悉,半導體產業中,光刻膠是必不可少的化學原料,目前國內用于L C D和芯片的高端光刻膠主要依靠進口,每噸7萬元,比中藥材原料增值百倍。
“五峰有30萬畝五倍子林,全國獨有。”從中藥材到“芯”產業,不斷提升的五倍子加工業,正是五峰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的生動詮釋。
2016年3月4日,湖北五峰后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資源保護科科長聶才愛帶領巡護隊員王永超等在保護區進行森林管護時拍攝到灰頭麥雞翱翔、棲息百溪河的影像信息。據介紹,灰頭麥雞屬鸻形目鸻科,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低危物種,此次為后河首次發現,將載入后河鳥類物種新記錄。
湖北五峰自治縣后河原始森林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之一,是中國17個重點保護地帶之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全球生態保護對象。出五峰縣城向西南行約30千米便到達后河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然后沿林區盤山公路行進5千米,便到達原始森林。神秘的大森林至今完全保存著原始洪荒。
后河地處武陵山北坡,與湖南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鄰。海拔1200-1500米,最高峰獨嶺海拔2252.2米。山體主要由石灰巖組成,喀斯特地貌發育,多峰林、天坑、溶洞、伏流。主流后河橫貫東西,流域面積171平方千米。年平均氣溫13℃,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以上,屬中亞熱帶濕季風氣候。土壤以山地黃壤和黃棕壤為主。原始植被為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林,保存完整,森林覆蓋率81%;由于保護區地處云貴高原向東南丘陵平原的過渡地帶和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的過渡地帶,生物區系具有十分明顯的過渡性和代表性,加之受第四紀冰川影響較小,古老孑遺物種相當豐富,成為生物的避難所和中國特有物種的集中分布區之一。發現有大片保存完好、稀有珍貴的五大原始野生植物樹種群落(珙桐、水絲梨、黃杉、木荷、黃枝油杉),其中黃杉面積為2000畝,木荷800畝。是湖北僅次于神農架國家級保護區保存最完好的原始生態區域之一。1986年建立保護區,1988年升格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0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經過中科院動物所周友兵博士初步鑒定,并通過查閱資料確認,其中有11種鳥類(鴷形目啄木鳥科:大擬啄木鳥、灰頭綠啄木鳥;雀形目伯勞科:棕背伯勞;山椒鳥科:赤紅山椒鳥;椋鳥科:絲光椋鳥;畫眉科:棕頭幽鹛、黑頭奇鹛、栗耳鳳鹛;雀科:藍鹀;鶇科:栗腹磯鶇、灰頭鶇)為后河新記錄物種。
后河古植被群落起源于第三紀冰川時期,至今保存了大量稀有珍貴物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華南虎、白猴、紅猴、娃娃魚等51種,其中極度瀕危動物華南虎、金錢豹、林麝等6種;鳥類158種,占湖北省鳥類總數的36%;兩棲類24種,占湖北省兩棲類總數的55%;爬行類38種,占湖北省爬行類總數的73%。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評定后河為全球不可多得的大型貓科動物的最佳棲息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贊譽其為“動植物基因庫”,是世界少有、中國罕見的“瀕危野生生物群落”。
被譽為“物種基因庫”的后河保護區內有留存的野生維管束植物2279種,其中極度瀕危植物29種;野生脊椎動物307種,極度瀕危動物51種。此外,還是中國一級保護植物鴿子花的故鄉,是瀕臨滅絕的華南虎的棲息地。后河森林空氣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達到12萬個,是城市的1000多倍。原始森林的四季景色異彩紛呈,宛如萬花筒變幻莫測。春天,珙桐、映山紅、百合花、迎春花、金銀花、爭奇斗艷,馥郁撲鼻春意盎然,堪稱天然百花園;夏天,亭亭的枝條,墨綠的闊葉,臨風起舞;秋天,楓葉如火,紅葉似霞,層林盡染,恰是“霜葉紅于二月花”的勝景;冬天,俏麗的紫色杜鵑,白蘭花競相開放,與松樹、臘梅相映成趣。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不僅擁有原生態、風光秀美的自然風光,更有像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總指揮部舊址等紅色旅游資源。近年來,五峰充分挖掘民間文化資源,將紅色資源與體育賽事、鄉村振興、愛國主義教育等有機結合起來,促進該縣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
翠翠茶山之間,戴上草帽、挎著茶籃,從茶樹上采下嬌嫩的鮮葉,再跟著老師傅學習炒茶、制茶。客串完茶農,來到“土家茶鄉女兒會”,品一品抬格子,嘗一嘗十碗八扣,欣賞全國土家族自治縣大聯歡文藝晚會上的民族歌舞。山水之間、舌尖之上盡顯土家人的熱情好客。
近年來,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通過民俗活動“土家茶鄉女兒會”,推動土家文化與農旅深度融合,著力打造“土家茶鄉、避暑天堂”旅游品牌形象,深入挖掘旅游資源,提升服務能力。“全國全域旅游示范區”“中國自駕游第一縣”和“世界茶旅之鄉”的旅游名片正向世界介紹五峰這顆“鄂西南明珠”。
以食為先,鄉野小菜變舌尖誘惑。飲食文化反映了人們在日常飲食中的方式、過程和功能等結構組成的一個總和。它是一個民族以飲食為基礎的習俗、思想和哲學。同時一個地方的飲食也受到環境,生產力的影響。在土家族文化中飲食這方面就有著較重的地域色彩。五峰縣通過與武漢商學院共同研發,62道鄉土特色菜為五峰抓住了游客的味蕾。一批高標準培育的美味佳肴型特色農家樂也在獎勵政策的激勵下建成,以土家抬格子、十碗八扣等為代表的極富地域特色的美味佳肴廣受歡迎。2016年以來,全縣累計發展農家樂600余戶。
以住為本,空閑民居變精致民宿。放下城市里的繁忙,來到散發著休閑氣息的鄉野,找一處有土家族特色房屋造型的建筑吊腳樓里,收拾煩躁的心緒,捧一本書,然后抬眼望去,入眼的是一片青山,裊裊炊煙處農家正烹飪著美食,土家民宿文化散發著獨特的芳香。灣潭鎮茶園古村茶樹眾多,土家傳統民居吊腳樓保存完善,百年以上的吊腳樓達288處之多。村民龍治科籌資15萬元改造自家吊腳樓,建起了村里首個民宿。2019年盛夏,來自武漢、荊州、襄樊、宜昌等地的游客住在吊腳樓里,賞田園風光,品茶園古茶,跳起擺手舞,享受清涼一夏。民宿樂火了,村民們心動了,采花、牛莊、灣潭、長樂坪等鄉鎮的吊腳樓民宿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茶園、古屋成了綠色“搖錢樹”,2017年五峰接待游客305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27.3億元。
以旅為趣,農家田園變熱門景點。五峰堅持農業旅游不分家,根據游客需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引導農民大力發展可觀賞、可采摘、可銷售的農特產品。五峰按照農旅結合、強旅促農的思路,打造一批以旅游觀光、農事體驗為一體的生態休閑觀光農業基地和采摘基地等農旅融合主體,給游客帶來全方位的鄉村旅游和休閑體驗感受。
以娛為魂,民俗活動變文化大戲。神秘多姿的歷史遺跡、歷經滄桑的革命遺址、底蘊深厚的民間文化、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淳厚樸實的民俗風情,鄂西土家族是一座神秘多彩的文化大觀園,勤勞勇敢的土家族人民在漫長的生產生活實踐活動中創造和積淀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優秀文化。為實現文旅融合的最大化,五峰圍繞“民族、生態、文化”元素,五峰廣泛挖掘傳承土家文化、茶文化、紅色文化,在工程建設、民用建筑、衣著服飾、文化活動等多方面充分體現土家特色。文化藝術劇團和鄉村民俗演出隊創排的民族特色實景劇、舞臺劇和綜合性演藝節目,深受游客喜愛。山歌、吹打樂、民間故事、南曲、板凳龍、擺手舞等民族民間文藝活動成為游客喜聞樂見的旅游體驗項目。目前,五峰正全力爭取五峰古茶道、容美土司遺址申報世界和國家文化遺產,推動龍王廟、宜紅茶工業遺址、漢陽橋、摩崖石刻等重點歷史遺存的旅游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