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瑜
為更好地開展對“校園貸”中大學生維權問題的研究,本次調研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共收集了208份調查問卷,重點整理了以下部分數據: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約占66%的人對“校園貸”相關情況缺乏了解,仍有一部分人在遭到網絡借貸平臺侵害時選擇默默忍受,約占40%的人才會選擇通過向法院起訴的方式維權。由此本文總結出三點“校園貸”中大學生維權存在的問題。
第一,“校園貸”本身就存在違法性,但是由于大學生缺乏足夠的法律知識,導致對“校園貸”中存在的違法現象和對自身的侵害的認識不足,在遭受網絡借貸平臺非法侵害時,往往難以產生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不知道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更不知道如何通過法律途徑去維權,追究網絡借貸平臺的責任。第二,許多“校園貸”網絡借貸平臺利用了大學生金融知識缺乏的弱點,對大學生實行欺詐,打著低利率的名義,實則通過管理費、手續費等各種名目加收利息,砍頭息、逾期利息等也使欠債利滾利,最后成為變相的高利貸,使大學生最后欠下巨額債務,嚴重損害了大學生的財產權益。第三,大學生在遭受侵害時的自我保護意識不足,往往選擇忍氣吞聲,不愿意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同時還擔心隱私泄露和輿論壓力的問題,最終總是放棄維權,讓實施侵害行為的借貸平臺逃脫法律的懲罰。
第一,目前對“校園貸”的法律規制大部分都屬于地方性的規定,而缺少高位階法律規制,不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從而導致大學生的權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護,法律權威性和效力有限,難以發揮最佳作用。
第二,由于民法、行政法等法律法規對網絡借貸平臺的規范和大學生的救濟不夠完善,導致大學生直接提起本應作為最后一道防線的刑事訴訟,而刑法相關罪名立案門檻較高且標準不一,達不到定罪量刑標準仍難以對網絡借貸平臺實施懲罰,最終造成法律法規發揮效力有限。
第三,缺少專門的制度規范。“校園貸”對大學生的侵害現象頻繁發生,僅靠目前的法律法規難以得到有效解決,對“校園貸”的管理也未形成制度化。
第一,就目前“校園貸”大多采用的維權途徑來看,已有的途徑主要包括雙方協商和解、相關部門或者組織進行調解,向監管部門投訴、根據已經達成的仲裁協議提請仲裁以及訴訟。但是以上的各種維權途徑在實踐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導致發揮的作用有限,而目前我國缺少合適的維權途徑,大學生在權益受到侵害時難以尋求方便、快捷的途徑依法維權。
第二,由于訴訟手段復雜,如借款標的額太少難以達到立案標準、訴訟費用較高使許多大學生無力承擔、訴訟程序復雜且大學生對訴訟過程缺乏了解、電子證據難以搜集等,給大學生造成沉重的維權壓力,導致大學生容易妥協和逃避,難以積極主張維護自己應有的權益。
第三,在“校園貸”中,網絡借貸平臺與大學生常常發生利益糾紛,而這些糾紛一旦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就可能發展為更加嚴重的后果。當前我國又沒有完善的糾紛解決機制,使得許多糾紛都單純依靠訴訟手段來解決,難以高效、合理解決大學生遇到的糾紛。
第一,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作用,加強宣傳,普及法律知識和金融知識,比如“校園貸”合同中規定的利率超過36%的部分無效,網絡借貸平臺在催收還款時采取暴力、脅迫等方式需要承擔侵權責任甚至刑事責任,許多網絡借貸平臺以管理費、逾期費等各種名目提高利率而存在虛假宣傳和欺詐行為等,讓大學生對“校園貸”中的法律風險和金融陷阱有更清楚的認識。
第二,學校老師或者家長應加強對大學生消費觀的教育和引導,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消費理念,樹立理性消費、量力而為消費的意識,減少過度消費、盲目消費等不合理消費行為。可以定期開展消費陷阱挖掘、消費心理探究等培訓講座,增強大學生理性消費的意識,避免因大學生過度或盲目消費等欠下巨額債務,導致最終無法償還而引起法律糾紛。
第三,進行大學生自我保護宣傳教育,普及大學生如何利用法律進行自我保護的方法,提高大學生自我保護意識,促使他們積極地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同時糾正大學生怕麻煩、不敢說的心理,鼓勵他們遇到侵害勇敢的去解決問題,以提高他們的維權主動性,使實施侵害行為的借貸平臺獲得應有的懲治。
第一,提高立法等級,從對“校園貸”的地方性規定中總結高度概括性、最具普適性的內容加入到高位階法律條款里,應用到“校園貸”法律規制中。發揮高位階立法的權威性和普遍約束力,更大范圍的對“校園貸”中侵害大學生權益的行為進行法治保障,從法律方面給大學生最大、最有效力的保護。
第二,對“校園貸”中網絡借貸平臺進行專門的立法規范,出臺相關司法解釋,使法律中的法條內容細化,提高其實用性,對“校園貸”司法實踐中的具體操作提供明確的指引作用。除了出臺部分行政法規、地方規章等,還需要綜合運用民法、行政法等法律規制,避免刑法作為第一道防線,充分發揮法律法規應有的效力。在刑法法律規制方面,對刑法中涉及“校園貸”中犯罪的罪名做出更為具體的劃分,增加關于“校園貸”對大學生構成犯罪的內容,比如增加暴力催收的罪名和具體處罰規定,對網絡借貸平臺在催還債款過程中對大學生實行的故意傷害、恐嚇脅迫等違法行為實行相應的處罰,最大限度保護大學生的人身安全不受非法侵犯。并且降低入罪門檻,提高量刑標準,加大對侵害大學生人身權益的網絡借貸平臺的處罰,加大對大學生權益的保護力度。
第三,進行專門的制度規范以補充法律法規在“校園貸”治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一是推行寬限期制度。考慮到大學生經濟來源和償還能力等因素,需要給大學生一定的還款寬限期,而不是一味催逼還款,給大學生造成巨大負擔。這也是對網絡借貸平臺非法征收逾期費等高額費用和暴力催收等非法行為的限制,可以有效減少對大學生權益侵害的發生;二是實行違約后處理制度。如果網絡借貸平臺與大學生的借貸合同符合法律規定,大學生一旦違約,可能會面臨較高違約金的賠償,易對大學生造成身心損害。所以應當采取一定措施對大學生進行逾期還款救濟,在大學生不能償還到期債款,且在給予寬限期之后仍不能償還的,可以經過兩者協商或者有關部門或組織調解,適當給大學生降低貸款利率。或者通知其父母,共同制定合適的解決方案,比如約定大學生按期還貸、財產抵押等,從而減輕大學生還貸和賠償違約金的壓力,減少網絡借貸平臺的非法催收行為的發生;三是實施貸款限額制度。大學生由于消費理念不同和缺少理財能力等因素,容易過度消費導致欠債過多,無法還清貸款,因此需要對大學生的校園貸款實行必要的限額,網絡借貸平臺應當加強信息披露,及時提醒大學生需要還貸的數額,避免利息越滾越大。我國在制度方面規定具體限制數額和標準,將會減輕大學生的還貸壓力,更好地保護大學生的權益。
第一,建立多種維權途徑,拓寬大學生維權渠道,充分發揮多個機關在大學生維權中的作用。大學生在權益受到侵害后,可以選擇報警,公安機關需對借貸平臺的違法行為進行偵查;同時通知相關行政機關、管理部門,對涉嫌違法的網絡借貸平臺進行調查,并實施相應的行政處罰;兩者搜集的證據提供司法機關審查,幫助分析案件事實并對大學生遭到的侵害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綜合運用民事、刑事等手段對違法網絡借貸平臺實施處罰。通過各部門協調運作,構建多元化的權益救濟程序,同時為大學生尋求更方便、快捷的法律維權途徑。
第二,通過對訴訟程序的優化解決訴訟手段復雜等難題。一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大學生權益,及時化解“校園貸”糾紛、減輕當事人的經濟負擔、提高訴訟效率,可以通過小額訴訟程序予以救濟。雖然法律規定小額訴訟處理的必須是簡單的民事案件,且涉及人身關系的訴訟不適用小額訴訟程序,但是由于“校園貸”的案件相對特殊,大學生又屬于法律意義上的弱勢群體,因此可以給“校園貸”相關案件審理開辟專門的救濟通道,比如特別規定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完善司法救濟機制;二是適當減少大學生需要承擔的訴訟費用以減輕大學生的訴訟壓力,派出法律援助律師對大學生實行法律援助以減免大學生需要承擔的聘請律師的費用;三是簡化復雜的訴訟程序,來加強對大學生的權利救濟;四是實行證據保留制,由網絡借貸平臺、相關監管部門和公安機關、司法機關等調查取證并進行證據保留,減輕大學生搜集證據的難度;五是出于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且雙方交易地位不平等的考慮,在訴訟過程中也對大學生實施一定的傾斜性保護。如將訴訟各個環節明確告知大學生,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等。
第三,建立一些糾紛解決機制來有效地解決“校園貸”中借貸平臺與大學生的糾紛。一是預防性糾紛解決機制。在“校園貸”相關案件中,對大學生權益受侵害的保護要有較為明確的界定,除了注重事后救濟,要想更好地保護大學生的權益,還應該從源頭入手,建立預防性的解決機制,及時處理雙方的爭議焦點,避免糾紛的發生,也直接減少對大學生造成的侵害后果;二是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設立專門的“校園貸”糾紛投訴機構,替代訴訟手段解決糾紛。通過為大學生提供投訴處理渠道,能夠及時給大學生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機構可以對糾紛的事實進行了解,并根據具體情況提出合理的建議,提高雙方自主解決糾紛的積極性,促進糾紛更好的解決,更可節約司法資源。在無法解決糾紛時,才采用訴訟手段,由法院得出最終判決結果;三是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通過探索在線爭議解決網站、監管部門在線調解,還有其他在實踐中具體且可操作性強的方式等多種糾紛解決方式,在處理網絡借貸平臺和大學生關系的過程中,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有效解決糾紛問題,保護大學生權益。
在“校園貸”中網絡借貸平臺侵害大學生權益頻繁發生和大學生難以通過維權途徑保護自己權益的情況下,通過提高大學生的維權意識、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探索大學生維權方式等,建立長效的大學生權利救濟機制,更好地保護大學生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