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玲
(新疆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烏魯木齊 831401)
職業生涯規劃這門課程的教學可以通過合理的板塊分配,運用循序漸進的手法讓學生逐漸擁有能夠獨立完成適合自己且順應時代發展的職業生涯規劃的能力。第一步,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特點,包括性格愛好以及優缺點,以此來讓學生對于適合自己的職場類型有著初步明確的選擇意識,在面臨未來就業崗位的多重選擇時,能走出最適合自己的第一步。第二步,講解可以細化到具體的崗位,讓學生了解勝任一個崗位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和素質,為學生就業的穩定性奠定堅實的基礎,從根本上提升和優化學生的就業質量,從另一個方面體現出教育的前瞻性和全面性。第三步,應聘簡歷的制作教學,模擬招聘現場等,讓學生盡早接觸到就業過程中必須參與的流程,以及其中需要注意的要點,讓學生面臨真正的面試或者招聘時可以做到成竹在胸。通過創新教育幫助學生擁有創新意識以及創新能力。讓學生全面了解職業生涯規劃這門課程的意義和內容,逐漸擁有規劃自己職業生涯的信心和能力。
我國現有的學徒制度最早是20世紀從西方國家引進和發展而來的,在不同的國家,培養形式和學徒的學習方式也各具特色[1]。在我國,現代學徒制主要是由政府部門發起,同時聯合轄內高校開展的全新的人才教育制度。國內多所高校已經將這種制度落實到學生的教育課程之中。這種制度最突出的優點是效率的高度優化,定點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實現精準培訓,使學生短時間內適應崗位工作需求,完成最快的人才引進和新舊更替。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安排與現代學徒制下學生求職的時間不相符,四個學期的課程安排產生了明顯的滯后性,現代學徒制的學生一般在第一學期進行職業了解并確定職業之后在第二學期就很快進入公司要求的職業技能培訓中去,在培訓課程結束之后,學生就會按照合同要求直接進入企業上崗工作。這個時候學生本身并沒有建立一個系統、完整的對于工作崗位的認識和概念,更沒有一個適合自己的、有可行性的職業生涯規劃。這也就導致了高校安排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育與實際求職進程脫節,難以讓學生真正了解即將面對的職場生活以及企業的真實需求。
項目選拔的重要性經常被學生忽略,由于學生在初期并未樹立足夠的職業規劃意識,對于未來所要進入的職場以及企業根本沒有正確、清晰的概念,對于自己如何通過工作來實現人生價值更是從未考慮過,他們就很容易錯過現代學徒制培養制度安排在學期初的項目選拔報名。即使一些學生沒有錯過,但是他們也很難在后續進程中獲得優勢,最基本的面試和簡歷制作都不能熟練應對,更不懂如何更好地去展現自身的優點和長處,最終與就業機會可能失之交臂。
近年來,現代學徒制項目在高職學生中廣泛開展,結合該項目的特點,做好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顯得尤為重要[2]。我國高職院校開展職業生涯教育課程的時間還很短,整體處于起步狀態,其中存在著許多問題,教師資源不足,大多數授課教師都是主管學生就業指導的人員或是管理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輔導員教師等,他們對于學生未來的就業方向、就業形勢、歷屆學生的就業去向都有著一定的了解,但是很難保證他們在兼顧其他工作任務的同時能夠高質量完成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無法使課堂內容精準且帶有指向性,授課內容千篇一律且無法知道學生的盲點,學生無法獲得真正重要、有效的關于職業生涯規劃的知識和信息,導致課程教學效率不高。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材在市場上很難找到十分合適的,現有的教材都普遍缺乏專業性和針對性,導致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內容缺乏系統性和完備的理論體系,學生在課堂聽講之余,手中并沒有能夠用來復習的基礎性教材,這對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產生一種負面消極的影響。除此之外,教材內容雖然收錄了一些真實案例,但是對于成功的職業規劃案例展現較為淺顯,無法獲知其深層的內涵和意義,難以幫助學生建立思考的高度,學生很難從人生規劃的角度分析規劃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
在安排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前,課程組應對每一個專業的基本情況進行具體而詳細地了解,得到足夠充分和完備的專業特點資料,針對性地提出更為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授課計劃,避免出現課程傳授和學生求職之間的脫節現象。可以在合適的時間安排一些宣傳性的專題類講座或校外實踐教育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讓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和掌握知識內容,使學生學到更適合自己專業的、更有利于未來求職的知識和技能。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職業規劃在職業選擇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3]。為了應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中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高校應采取創新、高效的人才培養方案。首先,盡可能地增加校內專業教師的人數,減輕這些專業人才的其他教學工作和任務,保證專業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系統的教育。其次,加強內部培訓和考核。想要真正地優化師資力量,必須保證教學人員有著足夠的課程理論儲備,對于未來學生即將面臨的就業能夠做出精確的總結和評價。最后,強化外來人員的引進,永遠保持開放的姿態和包容的態度,為學校的師資團隊注入新鮮血液,形成更為多元化的課程教學師資團隊。
高校想要實現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知識的系統化及理論的完備化,就需要加快教材開發工作,促進現代學徒制度的本土化發展。在調動社會各方面資源的同時,切實提升和優化職業測評工具的實用性,幫助學生更為清晰和深層次地認識到自身,包括個人的興趣愛好及職業價值觀等。應廣泛收集和整理具有教育意義的成功職業規劃案例,并在教材中進行透徹的分析,讓學生可以與自己的實踐結合,幫助學生客觀且及時地做出自身職業發展階段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