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華 馮立婷 穆德佳
曠課是指學生未經批準而不參加教學活動(聽課)的行為。近幾年來,大學生曠課現象日益嚴重。目前高校僅靠學籍管理規定對大學生進行行政處分來杜絕曠課現象已無濟于事。分析了引起大學生曠課的心理因素,并從心理教育的角度提出了解決大學生曠課的措施。
目前高校僅靠學籍管理規定對大學生進行行政處分來杜絕曠課現象已無濟于事。為從根本上改變和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分析了引起大學生曠課的心理因素,并從心理教育的角度提出了解決大學生曠課的措施。
1.1 缺乏學習動力,少有學習興趣
厭學曠課違紀的大學生學習目的大多不明確,學習興趣低,缺乏良好而持久的學習動機,學習自制力差。這些學生在從中學到大學的過度中失去了明確的奮斗目標,雖然入學前他們在中學都表現不錯,也一直受到家長與老師的嚴格督促,但在教育作為大學生的孩子時,家長往往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而大學不同于中小學的特殊教育管理,大學生對前途容易產生迷茫心理,對未來缺乏信心。
1.2 沒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自信心殆盡
厭學曠課,導致不愿學,不會學,成績下滑,惡性循環。從學習的漸進性和知識的系統性來看,新知識以舊知識為前提,隨著學科知識學習的深入,曠課學生便很難接受新的概念和知識點,發展下去的必然結果便是成績越來越差,成績越差,越不思學,學習的自信心損失殆盡。
1.3 潛在的危機性嚴重,易誘發心理障礙
厭學曠課違紀的大學生成績差,由于經常不上課,與同學的接觸減少,人際交往相對淡薄。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人格很少受到他人善意的關注和重視,內心十分孤獨。開始表現為自責、慚愧、內疚、自卑、繼而發展為不在乎并設法掩飾自己,甚至尋求別的途徑來展示自我價值,從而導致不守紀律、逃避、愛出風頭、自我封閉,混學、鬧學、棄學,進而走向違法犯罪。
1.4 學習習慣不良,日常生活混亂
曠課違紀大學生對一切學習活動均處在消極、被動的狀態中上課不專心,識記無恒心,考試不用心,對活動不熱心,對集體不關心,對他人少誠心,對自己無責任心,在校學習完全心不在焉,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1.5 享樂心理
學校周圍有很多諸如酒吧、網吧的娛樂休閑場所。作為接受新鮮事物最快的群體,青年大學生們自然就回去追趕潮流,這就往往不可避免地會沾染一些不健康的低俗的思想意識,把持不住就會過度沉迷于物質享受,注意力難以放在課堂學習上。
1.6 僥幸逃避懲處心理
曠課大學生都能意識到自己的曠課行為可能會遭到懲治處罰,但他們主觀上的僥幸心理使他們消除了對現實后果的擔憂和內心的恐懼,盲目地希望自己能夠逃避懲處。而學校管理的疏漏一定程度上也給這部分學生提供了投機空間。
2.1 任課教師要培養學生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直接促進學生努力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它是一種學習的需要,這種需要是社會和教育對學生學習的客觀要求在學生頭腦里的反映,它表現為學習的意向、愿望或興趣等形式,對學習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只要廣大的教育工作者積極探索、勇于改革,做好學生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工作,就可以有效地解決好學生曠課問題。
2.2 高校要建立健全學生職業生涯設計的制度
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而學生學習動機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學習目標。因此必須讓每個學生建立起自己在大學階段的學習生活目標。高校的學生管理部門要將學生的職業生涯設計納入學生管理工作當中,并且形成制度使之規范。
2.3 克服對大學生違紀曠課心理的從眾心理
加強自身自律力,進一步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習興趣,用積極的心態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去,用實際行動去影響、帶動他人,按時出勤,認真聽課,對他人和自身都形成了良好而正面的心理暗示,對大學生曠課現象的盲目跟從會得到一定的抑制。
2.4 強化教育消費的意識,從消費心理上迂回遏制大學生曠課違紀心理的產生
當今教育成為消費行為已為中國大眾所接受。筆者在任教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上,通過讓學生完成一份《學習行為效益分析表》并對之進行分析:在中國,一個家庭培養一個大學生完成4年的大學生活,家庭的投入和產出嚴重不成比例。這些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消費者的大學生就會清醒地知曉并深刻地感知在大學校園里度過的每一分鐘,他的家庭都會對他付出相應的血汗錢,這樣會從消費心理上明顯削弱和遏制大學生曠課違紀心理的產生。
2.5 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相結合,在心理教育中加強對學生的學習心理的指導
現在許多高校都針對在校大學生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選修課。這是一門以心理學知識為基礎,在向大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的同時,針對大學生的認知、自我意識、情緒情感、個性、學習心理、人際交往、擇業心理等進行指導與幫助的課程。在學習心理的輔導中,通過心理教育,使學生了解各學科的內在規律與學習的基本要點,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濃化學習興趣,逐漸養成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
目前高校的大學生曠課現象越來越普遍。而要從根本上遏制大學生的曠課的發生,就不容忽視大學生的心理因素。分析大學生曠課的心理內驅力所在,然后有針對性的制定政策、制度,才能從根本上緩解直至遏制這一現象的發生。
(作者單位:河北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