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強 王娟娟
經過兩年的學習,剛剛步入高三的同學往往感覺到物理這門功課難度一下子提高了,處理問題時往往覺得無所適從。不少同學總有這樣的疑問:“上物理課時聽得懂,聽得清,就是在課后不會做題。”其實,能聽得懂但不能獨立理解,說明了還是不能成功解決問題。解答高考物理試題能否成功,主要取決于基礎知識是否扎實,解答方法是否得當,但也不排除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如情緒低落或過度緊張,難以抗拒與解題無關的因素的干擾,將題目看錯或計算粗心或單項填漏等等,這些都與心理因素有關。因此,解答高考物理試題的成敗是基礎、技能和心理素質的綜合反映,掌握好基礎知識的同時還需要一定的非智力因素的技巧,本文就是從在物理教學中對學生心理分析并談談解題策略。
性格和習慣的好壞對解題成功起著重要作用。通常情況下,富于進取、有恒心、自信樂觀、獨立性強的人容易解題成功,而自卑、懶惰、無恒心的人很難使解題能力高水平發揮。學生解答物理習題的過程中,應克服種種不良惡習,以培養良好的解題心理素質。
例:經檢測汽車A的制動性能:以標準速度20m/s在平直公路上行駛時,制動后40s停下來。現A在平直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駛發現前方180m處有一貨車B以6m/s的速度同向勻速行駛,司機立即制動,能否發生撞車事故?
點評與策略:這是典型的追擊問題,關鍵是要弄清不相撞的條件。汽車A與貨車B同速時,兩車位移差和初始時刻兩車距離關系是判斷兩車能否相撞的依據。當兩車同速時,兩車位移差大于初始時刻的距離時,兩車相撞;小于、等于時,則不相撞。本題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因為忘記判斷條件導致出錯,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是因為根據一般的解題習慣的影響。有些學生學習上非常自負,認為自己水平能力很高,自我感覺良好,但眼高手低,一看就會一做就錯,殊不知自己是“半瓶子醋”。對于有這樣習慣的學生,如果不能及時地加以引導,對于學生個人可能會難以提高成績。一般來說,影響解題分析的不良性格和習慣主要有過分自信,優柔寡斷,粗心草率等等。
學習動機是解題的動力,如果缺乏解題動機,情緒低落,勢必造成審題困難,使學生對題目的要求不作深刻分析,對思考過程缺乏周密組織,對大腦中的材料不能正確取舍,顧此失彼,漏洞百出。有的學生悲觀的認為自己智力低下,學不好物理,因而不求進取,成績每況愈下,這種自我宣判、自我打倒的人因為在心理上就沒有學好物理的學習動機。因此,在高三物理復習教學中要有意識的對學生心理訓練,有意識的強化學習動機和解題信心。
在解答物理習題時,學生應處于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建立必勝信念才能順利發揮最佳水平。在高三物理復習過程中,要做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用現實生活中的事例鼓舞學生,使其樹立起學好物理的信心,認識到只要有堅強的耐心、持之以恒的信心和正確的努力方向,就一定能順利解決問題。
學習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它廣泛地存在于知識、技能、態度和行為規范的學習中。遷移有正遷移和負遷移之分,正遷移就是學習的繼續和鞏固,是提高和深化學習的條件。負遷移就是一種定勢,定勢是心理活動的一種準備狀態。
認知問題即審題過程,它是正確解決問題的第一個環節,是問題解決的基礎。正確認知問題,指感知、了解問題中全部有用的信息。解題者在審題時,一般要經過整體到部分在到整體的認知過程。例如,當我們在解答一道物理題時,開始是仔細地全面地閱讀,對題目形成一個總的初步印象;然后把題目劃分為若干部分,或者把題目描述的物理過程劃分成幾個簡單的過程,或者從題目描述的內容中劃分出一些方面或特點,分別理解它們;最后按照題目描述的物理情景,在主體的頭腦中重新構建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物理圖像或物理模型。這是個解答題目的一般性過程,也是學生在解答問題的基本認知過程,只有正確和把握每個認知過程才有利于解答物理習題。
結語:在高三物理教學中,習題課的教學和解題策略的訓練,與學生獲得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規律是相互促進的。因為,學生學習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規律的過程是一個漸進過程,是一個認知過程,只有通過一系列問題解決的訓練和復雜的心理反應,學生才能對所學的物理知識達到理解、鞏固和遷移的程度,而且也促進了方法的遷移和能力的提高。練習性問題的解決也體現了一般問題解決的心理過程。高三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總要經過一系列的心理過程和操作活動,而操作活動總是受心理活動支配的,即解題過程的心理活動起主導作用。在解題的心理過程中,不僅要有知識的重現和應用,也要有解題策略及程序的選擇和應用。所以,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心理過程是知識的應用與方法的選擇相統一的過程。
(作者單位:甘肅省舟曲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