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濤
(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銀川 750021)
化工行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化工企業當前正在進行改革,全面推動綠色化工建設。高素質技能型專業人才是石化企業的核心員工,是企業價值的主要創造者,在推動企業改革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院校在培養應用化工技術專業人才時,要切實迎合企業的需求,以就業為導向定位畢業生的競爭力,突出畢業生的適應性。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根據化工生產的操作特點來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完善人才培養模式,進而培養出能夠從事化工生產操作、工藝運行控制、生產技術管理等崗位的專業型技術人才,以此來推動企業的發展[1]。
化工行業當前進入了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應用化工技術專業人才必須具有強烈的團隊精神,要高度熱愛化工工業和自己的崗位,同時必須具備安全意識和環保意識。
應用化工技術專業人才主要是圍繞化工生產的基本過程進行工作,主要工作內容涉及原料的處理、化學反應、粗產品后處理、產品包裝及運輸等。為此,學校要圍繞人才發展需求來制訂完善的理論課程體系。目前,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工作中多需要借助計算機設施來完成工作,應用化工技術專業人才除了要掌握本專業的理論知識之外,還要掌握一定的計算機基礎應用知識,在工作中能夠熟練運用和操作網絡技術。為相應國家“可持續發展”理念,應用化工技術專業人才還需要掌握一定的化工節能減排技術,降低污染和能耗,以促進化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2]。
應用化工技術專業人才能力目標包括三個層次:一是基礎能力目標。主要包括計算機基本操作能力和辦公軟件應用能力。二是專業基礎能力目標。具體包括工藝流程圖識能力、儀表的使用、維護和養護能力、崗位操作能力、設備操作調控能力、反應過程運行控制能力等。三是專業能力目標。主要包括分析和解決化工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開發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的能力。
“2+0.5+0.5”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此種人才培養模式是建立在校企精準合作的基礎上。其中,“2”指的是專業理論教學,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專業課程和職業通識課程,旨在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第一個“0.5”是指一學期的半實物仿真工廠實踐教學,第二個“0.5”指的是頂崗實習,綜合考慮了理論實踐教學課程以及校內校外教學學習分配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確保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夠相結合,虛擬仿真與實訓教學能夠相結合。在掌握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學生可通過仿真軟件開展模擬練習,然后進行企業頂崗實習,層層遞進,進而培養出高素質的應用化工技術專業型人才[3]。建立基于公共實訓平臺下的應用化工技術專業“2+0.5+0.5”人才培養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0.5+0.5”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校和企業的深度合作實現了人才培養的有機循環,院校能夠結合企業和化工行業的特點并以任務為導向進行課程設計,課程設計遵循“因需設課、課崗融合”的原則。通過增加校內第五學期“0.5”的工藝實訓可以實現校企零對接,為下一步在企業頂崗實習的“0.5”打下基礎,使化工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更接近企業需求,讓學生在校就走上工作崗位,提高學生對崗位的認知度,使其在頂崗實習階段能夠更加迅速的進入工作角色,能夠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2+0.5+0.5”人才培養模式下,學校可結合企業所需來進行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進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學校在進行專業課程設計時,以頂崗實習崗位工作任務為依據,以化工產品生產過程為導向來進行課程的開發和設計。應用化工專業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課程具體包括5個方面;一是職業技能課程。課程設定為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通過學習,學生能夠掌握化工產品生產的運動過程、物料輸送過程的設備反應及操作等。二是技術基礎課程。主要包括電工電子技術、基礎化學、化工設備認知與制圖等課程,使學生能夠掌握基礎的化工知識。三是職業拓展課程。主要包括化工企業管理等,以滿足管理崗位的需求。四是公共基礎課程。應用化工技術專業“2+0.5+0.5”人才培養模式旨在培養高素質人才,除了學習化學基礎知識和化學實踐操作之外,還要讓學生學習公共基礎知識,可通過毛概課程、計算機課程、體育課程、英語課程、高等數學課程等來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五是素質教育課程。素質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重點,開設思修課程、科學文化課程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水平[4]。
仿真訓練能夠有效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生可以通過OTS仿真訓練來進行實際操作,從而有效提升自身借助理論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化工仿真實訓要求具體如下:一是學生通過仿真實訓能夠掌握典型工段系統的工藝流程、反應原理、工藝參數制定等相關理論知識,實現理論知識的內化吸收。二是學生通過仿真實訓能夠掌握對典型事故的判斷、處理和維護。仿真實訓學習能夠幫助學生積累化工操作經驗,確保學生就業后能夠快速適應崗位需求。為此,各院校加強了仿真實訓基地建設,以滿足學生的專業化發展需求和應用化工專業的基本教學需求,突出教學特色和訓練特色。通過利用高仿真、智能化的OTS半實物仿真工廠和虛擬現實仿真技術來有效模擬基于真實工作場景、真實生產參數的實踐教學。在虛擬環境訓練中,學生操作設備的能力和分析、排除設備故障的能力都得到了顯著提高。在實訓中,學生能夠將自主操作和協作合作進行結合,充分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素質,能夠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有利于提升學生的仿真訓練質量。通過采用網絡化參與和網絡化操作的原則,教師能夠實現對學生的全過程跟蹤,能夠對學生進行在線考核,從而針對性的對學生給予教學指導。
“2+0.5+0.5”人才培養模式是建立在校企精密合作基礎上的,與企業合作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必經課題,通過校企合作,學校能夠掌握化工行業最新的行業動態,能夠改善教研水平,并針對企業的需求來培養人才,進而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要全面推進校企合作,強化工學結合教學模式,雙方要本著互利互惠的原則相互培訓、相互學習。“2+0.5+0.5”人才培養模式下,第二個“0.5”指的是學生頂崗實習,頂崗實習需要學生履行其崗位的全部職責,能夠將“學習者”轉變為“職業者。頂崗實習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標,并在實習過程中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化工業的發展現狀,為之后的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在應用化工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和企業要開展深度合作,共同進行課程內容和教學環節的設計。實習初始,教師要組織學生就教學任務進行分析討論,幫助學生明確實習目標,引導學生做好頂崗實習的規劃。化工行業頂崗實習包括了設備的操作運行等內容,為此,在實習準備環節要做好安全教育,重點對頂崗實習的安全操作注意事項進行講解,強化學生的責任心和安全意識。企業要結合學生的興趣、在校表現以及崗位特點等來合理分配實習崗位,具體包括化工生產裝置操作和維護崗、化工生產工藝運行控制崗、化工生產技術及管理崗等。學生需在企業進行為期半年的頂崗實習,由院校和企業共同定制學生頂崗實習管理方法和考核方法。
“興教之道在于師”,教師是教育的根本,師資團隊建設情況決定著學校的教學質量。第一,要提高“雙師型”教師比例。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力度,定期送教師參加國家級、省級培訓,使教師積累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可以分派年輕教師到大型化工企業進行掛職鍛煉學習,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學校也可以聘請大型企業的一線生產員工來校進行教學,面對面指導學生。第二,要提升教師學歷。學校應該把提升教師的學歷作為師資隊伍建設的重點,建立教師長效激勵機制,促使教師不斷進行學習,不斷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第三,要以科研來促進教師的成長。學校要加強專業科研力度,應根據師資情況有計劃的開展科研教育活動,以提高教學質量。學校可以組織教師研究制定校本教材,鼓勵教師不斷進行創新,全面提高教師的科研教育水平[5]。
在“2+0.5+0.5”人才培養模式過程中,要以完善的課程體系、仿真教學設施、高素質的教師團隊作為支撐,有效提升應用化工技術專業教學的專業適用性和專業對口度。學生前兩年需要先在學校完成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儲備,然后后期通過校內OTS半實物仿真工廠教學實訓和頂崗實習進行實操,在企業中實現理論知識的內化,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從而幫助應用化工技術專業畢業生能夠快速適應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