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莉
(吉林動畫學院,長春 130000)
學分制是教育模式的一種,即以選課為核心,以教師指導為輔助,通過績點和學分來衡量學生學習質和量的綜合教學管理制度。其中,學分制可以分為學年學分制和完全學分制[1]。
1.1.1 學年學分制
學年學分制即學校既要對學業年限作出規定,也要對修得的學分量進行規定,學生必須同時滿足二者的規定,并在規定時間內修滿規定學分才能畢業的一種教學管理制度。學年學分制不僅規定了學生年度最低學分限制,而且規定了學生的年度最高學分限制。學生只有修滿本年度最低學分限制所規定的學分數才能夠進入下一年度的學習。如果學生選擇的課的學分數超過了本學年規定的最高學分限度,那么所選的課程在課表上將無法體現,也就意味著無法學習。學年學分制具有很強的計劃性,一般不允許跨年級選課和跨專業選課。在這種教學管理體制下,學生一般不能提前畢業,學習跨度不大,可規劃性不高。
1.1.2 完全學分制
完全學分制即學校僅對修得的學分量進行規定,而不對學業的年限進行硬性規定,學生只需修滿學校規定的最低畢業學分數就可以畢業的一種高校教學管理制度。由于完全學分制不以年級作為選課的硬性規定,而且完全打破了學年界限,給學生提供了適當延長和縮短畢業期限的空間。對于學生個人發展而言,其計劃性較弱,可塑性較強,比較符合21世紀新時代教育發展的趨勢。
1.2.1 有利于優化知識結構,培養復合型人才
當今社會,人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然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界限過于明確,學生們往往具備“一專”而不具備“多能”。在完全學分制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根據個人興趣和實際情況自由跨年級、跨專業去選擇自己想要學習的課程,以滿足個人發展的需求,這對于學生今后的個人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學生在主專業的加持下積極選修其他方面的課程,不僅有利于優化知識結構,而且有利于為當今社會培養復合型人才,能夠為學生今后的就業奠定基礎。
1.2.2 有利于增強競爭意識,提高高校教學質量
完全學分制與選課制息息相關。在完全學分制的教學模式下,選課制勢必會得到發展,同學們的選課范圍也會得到擴大。在此種背景下,如果教師不能及時根據實際情況改革教學內容和優化教學方法,那么該教師就會面臨著沒有人選自己的課的窘境。同樣,如果學生不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課并努力學習的話,那么勢必會延長自己的畢業時間,對個人今后的發展也會產生一定的阻礙。總而言之,無論是在教師層面還是在學生層面,完全學分制都有利于增強他們的競爭意識。競爭意識的增強不僅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學質量,而且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需要明確一點:完全學分制的核心是選課制。當完全學分制得以真正落實后,學生就會根據自己的個人課表來進行上課。在此種背景下,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會混在一起上課,這在無形當中加大了學校對學生日常管理的難度。完全學分制不僅需要學校開設大量的課程供學生選擇,而且需要延長宿舍、食堂、圖書館等公共場所的開放時間,從總體上看,需要投入大量的經濟成本和人工成本。然而,完全學分制多為高校近幾年所設立,目前尚處于過渡階段[2]。再加之許多高校在近年來大規模擴招,致使其難以在硬件上得到配套落實。
學生們在進入大學之前所接受的多為被動教育,如今步入大學,忽然擁有了選課學習的自主權,反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不知所措、非常迷茫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學生會出現盲目選課、跟風選課;棄難從易、棄繁從簡;退而不選、選而不學等情況。而且由于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了解不夠深入,很難為自身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在此種背景下,學生的自由選課很有可能會導致自身所學知識內容混雜,多而不精,這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完全學分制打破了專業、年級和班級的限制,以每個學生為單位進行選課統計和課表排布。在此種教學管理模式下,教務處不僅需要考慮教師資源的分布、教室的安排、不同課程時間的沖突等問題,而且需要考慮必修課與選修課、教學班與行政班之間的關系,僅僅依靠人工是很難將這些問題處理得當的。因此,高校需要現代化的教務管理系統來作為選課和排課的硬件支撐[3]。構建現代化的教務管理系統不僅能夠滿足學分制的需求,還能滿足學生學習的發展需求。學校可以以大型數據庫為基礎構建現代化的教務管理系統。教務處應規定每位教師必須在教務系統中填寫自己所開課程的名稱、時間、地點、容量等信息,并讓學生在每學期開始之初根據教務系統推薦課表進行選課,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跨選或改選。教務處網站應整合學校各個部門的相關業務,讓各個部門之間實現有機聯動,達到互聯互通的效果,進而提高工作效率,讓完全學分制能夠真正落實到位。
針對目前部分大學生選課迷茫的問題,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為其制訂科學的選課指導計劃,讓大學生能夠懂得如何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來選課,從而進行有針對性地學習。首先,針對剛入學的大學生,學校可以組織學生會學習部的師哥師姐來為大一新生們進行選課指導,讓學生對選課有一個初步的概念,要認識到選課的重要性。其次,教務處應根據不同專業的具體情況發布每一個專業的培養計劃,學校應做好相關通知,要求學生根據自身的發展方向并結合不同專業的培養計劃來有針對性地進行選課。最后,可以根據每一位學生在大一時選擇的課程方向來制訂接下來的教學計劃。例如:管理類專業的學生每學年選修的課程不得少于20學分。在20學分的課程里面,經濟類至少需要4學分,營銷類至少需要2學分,管理類至少需要6學分,等等。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選課的科學性,而且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針對性,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完全學分制下的高校教學管理改革迫在眉睫。高校可以通過建設現代化教務管理系統和制訂科學的選課指導計劃等方式來讓完全學分制能夠真正落實到實處,讓“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成為高校教育的主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