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軼捷
[摘 要] 創新是企業升級發展的第一動力,在經濟市場化進程中,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在創新發展過程中不僅要依靠自身資源,還必須依靠社會協同的力量。但是,在企業創新發展過程中,社會協同面臨著共享交流機制不完善、評價工作開展不充分、社會契約精神弱化、宣傳推廣力度不夠的問題,要通過完善產業技術共同體平臺建設,發揮專業領域行業協會優勢,培育社會團體參與能力,加強公眾參與創新的激勵,形成企業和社會的有機合作,從而推動企業創新發展。
[關鍵詞] 企業;創新發展;社會協同;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市場經濟改革不斷深化,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化管理模式,為社會組織、公眾參與市場活動開辟了空間,意味著確立了社會和公眾的協同作用。政府由賦權到放權于社會,塑造社會及公眾的合作精神,化解利益沖突,鼓勵公眾以多種形式廣泛地參與公共行政事務和社會建設。企業在市場中的主體地位十分明顯,社會組織的力量得到一定的發展,但也引發了一些問題需要解決。那么,在企業創新發展過程中,社會如何發揮有效協同作用,從而推動企業創新發展,助力于社會經濟效益提升,本文將從這一視角進行分析。
一、相關理論闡釋
從馬歇爾首先提出社會權利理論開始,社會權利第一次向外界傳播出一個理念,即社會權利是義務與權利的對等。社會權利的實質是追求人的存在的動態過程,是社會底層的群體和上層群體博弈的過程,表現為彰顯自身權利和揚棄不平等地位的社會性質。社會權利是公眾享有從社會獲得基本的物質條件和發展機會以實現有尊嚴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從社會權利理論的發展來看,經歷了三個主要時期:社會權利缺失的前市場經濟社會時期,社會權利市場化的工業社會時期,社會權利全球化和人本化時期。
在從事公共事務管理和市場活動中,傳統的管理模式政治化傾向較強,管理方向較為單一,管理行為柔性不夠,為了避免權力運行缺陷并且更好地提供服務,政府需要尋求開展與企業、社會、非政府組織等多種主體的合作。政府與市場、社會的互動關系,涉及的是多元化主體,即政府與各種非政府組織、企業以及社會共同進行合作,在應對公共事務處理的問題中,形成政府、市場經濟、社會三者相互制約與支撐的協同框架,為構建一個有機、協調的運行系統,政府放權于市場和社會[1]。
二、影響企業創新發展中社會協同的原因分析
社會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企業的創新和產能升級,從廣義上而言,企業創新發展與全體公眾息息相關,帶有“全民性”和“整體性”,社會團體是不可或缺的主體,企業的良好發展離不開自下而上的社會參與,但是,在企業創新發展過程中,社會協同仍然存在一些問題[2]。
(一)共享交流機制不完善
技術創新是推動企業發展的引擎,而很多企業沒有建立相關的協同創新機制,造成了產、學、研的溝通交流阻礙,使得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三者之間沒有形成有效的協同合作,新技術重復研發現象頻繁出現,造成研發成本增加,勞動資源浪費。其次,新興產業技術信息共享平臺建設仍然比較薄弱,各專業領域行業協會的功能和定位明顯弱化,行業協會與企業溝通聯絡的機制不夠完善,沒有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也使企業和公眾缺少完整的產業信息來源渠道[3]。
(二)評價工作開展不充分
在企業創新過程中,社會的力量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沒有邀請本地區的社會團體參與到創新建設的規劃中,由于缺乏充分的溝通交流,聽取公眾的意見和建議,導致無法對產業發展前景、優勢劣勢等相關情況進行系統分析及合理判斷。沒有通過座談會、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消費者需求,準確把握市場發展方向,從而難以制定出一個有效的、合理的規劃方案,造成技術研發創新的沖突與不必要的浪費[4]。
(三)社會契約精神弱化
《論語》云:“人無信則不立,業無信則不興”,體現出傳統倫理道德中的誠信原則,在市場環境中,誠信的另一種表述就是契約精神,它不僅是西方商業文明發展的基礎,也是現代市場經濟健康運行的保障。然而,在當代市場經濟競爭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各領域市場發展迅速,消費者需求也快速增加,企業追逐利益的“短、平、快”特征日趨明顯。一些企業以超出合理范圍的低價參與競標,生產偷工減料,產品以次充好,大量存在質量問題的產品流入市場,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但是,政府部門缺乏嚴厲懲罰措施,社會公眾缺乏監督,企業由此帶來的違約成本過低[5]。
(四)宣傳推廣力度不夠
對于消費者而言,往往首先的考慮是投資或消費該產品的價值效用,而非由于技術創新所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由于企業對創新產品的宣傳推廣力度不夠,加之社會個體的科學文化素質差異,社會公眾對于創新產品缺乏全面的了解。社會公眾對創新產品的認知程度,對于企業的創新發展至關重要,公眾的接受程度標志著企業技術創新的成熟狀況,因此,社會的支持和公眾的理解是企業創新順利推行并落地實施的基礎之一。
三、推進企業創新發展中社會協同的建議
諾思認為,“國家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難的任務,就是建立一系列的游戲規則,并將之付諸實施,以鼓勵全體人民充滿活力地加入到經濟活動中來”。企業的創新發展不能僅僅依靠企業自身,還應充分借助社會的力量,實現企業平穩有序發展,從而推動社會經濟良好發展。
(一)發揮專業領域行業協會優勢
建設更加完善的產業技術共同體平臺,行業協會能夠形成合力,有利于組織相關企業溝通交流,有利于促進政策、信息、技術共享,對于共同推進企業創新至關重要。作為政府與企業溝通的紐帶,行業協會能夠了解產業政策、產業發展環境,了解企業面臨的市場困難、技術瓶頸等信息,掌握大量一手資料,為企業提供專業建議和參考,成為對外合作交流、促進產業升級、規范市場秩序的重要依托。作為成員企業交流的平臺,一方面能夠為成員企業提供市場和技術的前沿資訊,為企業開展政策解讀、技術培訓、法律咨詢等服務,提高成員企業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通過組織展覽會、高峰論壇等形式,為成員企業搭建交流平臺,為促進國內外交流合作創造條件和機會。
(二)培育社會團體參與能力
社團憑借其規模化和專業化的優勢,能夠在企業創新發展過程中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各企業形成一個聯盟,將社會上有意愿和能力推進技術創新的人員凝聚起來,培養和建立一支專業的社團隊伍,定期開展相應的培訓和資格認證,確保社團成員的職業素質和能力,同時,建立社團制度規范,明確目標定位、服務理念、運作模式,與行業協會、企業一起為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三)加強公眾參與創新的激勵
行業協會或企業聯盟探索建立一系列激勵機制,鼓勵公眾參與到企業的創新發展建設中,鼓勵大家對企業創新建言獻策,并將行為表現與個人切身利益掛鉤,根據公眾參與度情況,贈送小電器、廚房用品或其他獎品。此外,可由企業出資,免費試用企業創新產品。把公眾的參與和利益直接關聯,以看得見的實惠激勵來調動公眾參與積極性,事實上,引導和激勵只是手段,培養公眾的創新意識才是目的。
四、結語
科技支撐發展,創新引領未來,創新發展是企業轉型升級的不竭動力,同時,企業創新發展受到外部性影響,也需要社會公眾的積極參與。在企業創新發展過程中,社會協同面臨著忽視社會團體參與、弱化社會契約精神等問題,需要完善產業技術共同體平臺建設,加強公眾參與創新的激勵,強化企業與社會的協同水平,充分發揮社會的作用,這不僅僅是提升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更是引導社會團體、自治組織、公眾等力量參與到創新活動中,從而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社會經濟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B.蓋伊·彼得斯,弗蘭斯·K.M.馮尼斯潘.公共治理:對公共管理工具的評價[M].顧建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道格萊斯·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杭行譯.上海:格致出版社,2016.
[3]方新.中國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4]李偉,陳民,彭松.政企合作:新型城鎮化模式的本質[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5]馬歇爾,安東尼·吉登斯.公民身份與社會階級[M].郭忠華,劉訓練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