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本恕
【內容摘要】初中是學生身體與智力發育的黃金時期,也是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過渡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學生的內心情感豐富,個性鮮明,甚至容易出現叛逆心理,使個人價值觀偏離正確軌跡。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班級歸屬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已經成為初中班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將圍繞提升學生班級歸屬感所采取的有效管理方法予以全面闡述。
【關鍵詞】初中? 班級管理? 歸屬感? 有效方法
班級歸屬感是指學生對所在班級的學習環境、文化氛圍、教學質量的一種自我認同感,一旦學生與整個班集體融為一體,必將促進學習成績的提升以及學生高尚道德素養的養成。因此,近年來,初中班主任在抓教學、抓成績的同時,也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班級歸屬感的提升方面,旨在通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與生活環境,構建一個和諧、互助、友愛以及正能量充盈的班集體,進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一、凈化教室環境,保持衛生秩序
清新與潔凈的教室環境能夠促使學生的內心對班集體產生一種家一般的真實情懷,因此,培養和提升學生班級歸屬感的首要問題,需要著眼于班級的衛生管理。過去,在班級衛生管理方面,班主任常常采取值日生輪流制,即每個小組每周輪流對教室衛生進行打掃,這種管理模式無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自覺性,當輪到某一小組值日時,部分學生的自私心理表露無疑,不愿主動分擔多余的清掃任務,以至于出現值日任務分配不均的情況,尤其對一些承擔勞動任務量過大的學生來說,難免出現的抱怨心理,學生間的和諧相處的格局也被打破,這對班級歸屬感的培養極其不利①。
針對這種情況,班主任應當及時轉變管理思路,廢除“值日生制”,啟用自覺值日模式,通過考核與獎勵相結合的方法,對積極完成教室衛生打掃任務的小組或者個人予以物質獎勵或者精神獎勵,對任務完成情況較差的小組或者個人給予批評與通報處理,使學生逐漸意識到班級是全體學生共同的大家庭,而班級衛生清掃則是每一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比如班級第一小組在主動完成衛生清掃任務時,桌椅擺放整齊,行間距、列間距均勻相等,衛生無死角,所有用過的過水抹布統一懸掛在教室后方的落地架上面。班主任在檢查與考核衛生狀況時,應當及時對第一小組的同學進行表揚,并在班級的榮譽墻上面為該小組加一顆紅星,以激發該小組每一位成員的積極性。
二、設置班級文化墻,增強學生歸屬感
班級文化墻猶如一面鏡子,它能影射出一個班級的精神風貌,反映班級學生的學習狀況與藝術天賦。因此,班主任應當在原有班級文化墻的基礎上,對文化墻的布局進行調整,對文化墻內容進行創新和優化,使文化墻的正向促進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比如以“友愛”為主題,設置一個“相親相愛”專欄,即把每一位學生的生活照貼在文化墻一角,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對每一張照片進行品評,表達自己的看法。像同學甲比較喜歡騎馬,于是將平時在跑馬場的照片貼在文化墻上,而且在照片的底部還附上了一行文字:“我要像馬兒一樣馳騁在廣闊的大草原,感受風吹草地見牛羊的壯麗景色。”學生在欣賞這張照片時,仿佛被帶到廣闊的大草原上,進而產生情感共鳴,與班級文化有機地融合到一起。另外,也可以設置一個“勵志專欄”,學生可以把一些勵志語言轉化為文字,書寫在文化墻上面,學生在欣賞勵志文字時,心靈也將被同時凈化,這對培養學生的班級歸屬感將大有裨益。
三、合理安排座位,做到互補共榮
過去,學生的座位安排是最讓班主任頭疼的一件事,如果把優秀學生與后進生安排到一起,優秀學生的家長就會三番五次與班主任交涉,要求調換學生的座位。而如果把兩名后進生安排到一起,雙方家長也會表現出不滿情緒,此時,班主任將陷入兩難境地,前也不是,退也不是。針對這種情況,班主任應當及時轉換思路,利用性別差異來約束一些調皮的學生,采取男女生同桌的方式,帶動男同學的學習熱情,使其改掉調皮的毛病②。
比如同學乙是班級的差等生,不僅學習成績差,而且在上課期間經常做一些小動作,影響周圍同學正常聽課,因此,許多學生對同學乙都保持一定的距離,甚至有的學生在私下里說起同學乙的壞話。而班主任在不了解真實原因的情況下,將同學乙“打入冷宮”,單獨為其設置了一個座位,而座位的位置在教室的最后面。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同學乙在上課期間經常趴在桌子上睡覺,學習成績更是急轉直下。班主任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通過與同學乙的私下溝通與談話了解到,同學乙的父母長年出差,把他交給了爺爺奶奶照顧,學習上,爺爺奶奶無法顧及,加之同學乙的家庭狀況屬于老百姓嘴里常說的“三代單傳”,為此,同學乙倍受爺爺奶奶寵愛,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自然對同學乙的個人前程產生諸多不利影響。為了幫助同學乙快速回歸到班集體,班主任將其與班級的一位學習成績優異的女同學調到一起,在女同學的感召與影響下,同學乙的學習成績突飛猛進,而且在上課過程中,也不再影響課堂紀律,逐漸地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從這一真實案例可以看出,座位安排在學生成長與學習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此,班主任應當兼顧全班每一位學生的個人感受,并遵循適用性原則,合理安排學生座位,做到不偏不倚,不傾不斜。
四、賦予學生話語權,體現學生存在感
任何一個人對自身的存在感都特別看重,尤其對于正處在青春期的初中學生來說,如果不被班主任或者其他同學重視,那么,他的內心深處的低迷甚至是抑郁就會毫無保留的表現出來,嚴重的還會患上心理疾病。因此,班主任應當從學生的個人性格方面著手,以學生的主觀意愿為出發點,利用一些集體性活動,來刷新每一位學生的班級存在感,使學生樹立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意識與大局意識。
比如為了增強班級的凝聚力與感召力,班主任可以利用召開主題班會的契機,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體驗班級小主人的角色,為班級起一個響亮而富有正能量的名字。比如學生所處的班級是九年一班,在給班級命名時,許多學生一致認為,宋代周敦頤筆下的蓮花,有著“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氣節,因此,九一班應當像蓮花的品質一樣,高貴而圣潔,于是“九一九一,蓮品第一”的名稱也應運而生。再比如學生所處的班級是七年三班,在命名時,學生考慮到三班是全年組學習成績最好的班級,因此,在命名時,應當突出學習的字眼,并隱含著力爭上游的意味。于是就有了“驕傲七三,啟航揚帆”的名稱。通過這種方法,既能夠增強整個班集體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同時,也能夠調動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班級主人的身份也得到肯定。
五、建立班訓班規,召開主題班會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管理秩序井然,學習成績優秀的班集體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的支撐,因此,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應當著眼于學習、衛生、紀律、活動等元素,建立一套適用性強、可行性高的管理制度體系,在管理制度當中,可以賦予每一個班級干部相對應的管理職責,以充分發揮班級每一位成員的主觀能動性,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的生活、學習氛圍。比如班長的管理職責主要是負責班級管理的全面工作,協助班主任開展各項工作,對班集體的突發事件,應當第一時間向班主任匯報,并提出整改意見與建議,同時管理好《班級日志》,主持召開班級管理月度總結會議。學習委員的管理職責主要負責記錄好學生各科作業的完成情況,了解和掌握全班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及時向班主任反映在學生在學習當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組織班級學生開展學習經驗交流活動,對交流全過程予以詳細記錄。紀律委員主要負責班級紀律管理,包括課堂聽課秩序,課間活動時,學生是否違反班級或者學校的管理制度,并對違反規定的學生進行說服教育,使學生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通過這種方式,班級每一位成員能夠樹立主人翁責任感,與班集體共同成長③。
另外,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班主任應當每周召開一次主題班會,在班會上確定班訓的內容,并圍繞班訓展開熱烈討論,以彰顯班級管理的民主化。比如過去每一個班級的班訓都大同小異,無法體現一個班集體的鮮明特點,像“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奮發圖強,積極進取”等,這些班訓口號過于大眾化,無法激發學生的熱情與激情。因此,可以在主題班會上征集班訓口號,使班級每一位成員都參與到班級管理當中。比如“人心齊、班風正、學習優、榜有名”“人格自尊,行為自律,學習自主,生活自理”等口號,既能夠真實地反映出每一位學生的心聲,而且能夠激勵每一位學生奮發向上。
六、開展團隊活動,凝聚學生合力
學生是構成和諧班集體的個體元素,一個班集體由許多個體組成,為了凝聚人心,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使每一位學生都在生活與學習當中都能夠發揮自己的光和熱,體現“聚是一團火”的團隊精神,班主任可以利用學生的業余時間開展一些團隊活動或者游戲,通過這樣的方法,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融入到班集體當中,捍衛整個班級的榮譽。
比如以“義務保潔員”活動為例,班主任可以利用下午的自習時間,帶領學生來到操場或者學校的走廊等公共區域,與學生一起參加義務清掃樓道,撿拾操場上的垃圾的活動。每一位學生在班主任正確引導下,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義務勞動當中,進而為整個班集體爭得榮譽。另外,也可以設置一些團隊合作游戲,比如“蒙眼作畫”游戲,班主任事先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合作小組,并按照小組順序開展游戲活動,首先將小組成員的眼睛蒙上,然后分發給每一個成員一支筆和一張紙,要求學生蒙著眼睛在紙上作畫。也可以指定一名小組成員負責“說畫”,其他蒙著眼睛的小組成員將“說畫”內容描繪出來。這種方法既能夠增進學生間的情感交流,而且也使學生對班級產生一種依附感與歸屬感。
結束語
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班級歸屬感是初中班級管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既關系到整個班集體的榮譽,同時,與學生的個人成長與發展也有著密切關聯,因此,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應當充分發揮班級管理者的主導作用,用科學的管理方法,正向的帶頭表率作用,務實的態度將每一位班級成員的心聚集到一起,使班集體成為一個“相親相愛的大家庭”。
【注釋】
① 王小衣. 在班級管理中培養學生班級歸屬感的實踐研究[J]. 讀與寫,2019,16(1):230-232.
② 孫錦枝. 如何增強學生的班級歸屬感[J]. 神州,2018(1):135.
③ 武姍姍. 初中分層走班制下的學生班級歸屬感研究——以鄭州M中學為例[D]. 河南:鄭州大學,2019.
(作者單位:山東省膠州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