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奔
【內容摘要】美術鑒賞作為美術課堂教學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全面加強美術鑒賞教學,使得學生在藝術作品的品味中,感受到藝術的魅力,獲得精神的享受,同時也促使學生在鑒賞中,提升了自身的審美素養,最終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教師必須要優化美術鑒賞教學策略,不斷提升美術鑒賞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高中美術 鑒賞教學 審美素養 教學策略
在高中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美術已經成為高中教育體系中最為重要的一環,是提升學生審美素養、綜合能力的關鍵途徑。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美術鑒賞是教學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旨在引領學生在反復鑒賞的過程中,對美術作品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最終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教師不僅僅要認識到美術鑒賞教學的價值,還要思考如何才能不斷提升教學效果,達到預期的目的。
一、新課程標準下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現狀和因素分析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美術教學作為高中階段最為重要的一門學科,承擔著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重要責任。但是在具體的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依然存在多種問題:
1.從學生的角度上來說
高中階段的學生壓力異常大,在“高考”的重大壓力下,所有的學生幾乎都將全部時間、全部精力都放到了考試科目的學習中,認為美術課純粹是浪費時間。在這種理念下,導致學生根本沒有時間、也不愿意進入到美術鑒賞學習中。
2.教師因素
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是一種極為重要的因素。尤其是針對美術鑒賞這一學科來說,涉及到知識具有極強的抽象性、理論性,教師只有具備扎實、極強的美術專業知識,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地組織和開展鑒賞教學。但是目前高中美術鑒賞教師的整體水平比較低,尚未達到這一標準[1]。
二、新課程標準下高中美術鑒賞教學有效策略
1.依托情境體驗,強化鑒賞教學
為了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美術鑒賞興趣,提升鑒賞效果,教師在優化、加強美術鑒賞教學時,必須要緊緊圍繞“鑒賞”的具體作品,結合學生對美術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習能力等,利用多種手段給學生創設出一段精彩的鑒賞情境,借助情境體驗的途徑,引領學生沉浸在美術作品中,領悟其藝術魅力。同時,學生在情境沉浸體驗的過程中,也對美術作品形成了更加深刻地地理解。例如,在“最后的晚餐”這一美術作品的鑒賞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美術情境的教學模式:教師先借助多媒體的形式,將這一美術作品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并利用多媒體的放大、切換功能等,對畫面各個角度進行切換,使得學生對各個門徒的神態、動作、微表情等進行仔細的觀察。在此基礎上,教師結合“最后的晚餐”創所的時代,將其置于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使得學生在這一情境中,主動進入到美術作品的鑒賞學習中,并提升美術鑒賞學習的效果。
2.實施互動鑒賞教學
面對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要求,教師應改變傳統直接講述的鑒賞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中心地位,不斷激活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促使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完成美術作品的高質量鑒賞。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在開展美術鑒賞教學的時候,必須要遵循“生本理念”這一原則,將美術鑒賞教學課堂交給學生這一主體。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借助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將全班學生劃分為幾個學習小組,并給各個學習小組分配不同的課題,允許小組成員的學生緊緊圍繞美術作品開展討論和分析,最終完成美術作品的深層次鑒賞。例如,在“蘇州園林”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互動鑒賞教學模式,引導各個學習小組的成員共同鑒賞,并進行交流和討論,完成既定的美術鑒賞教學目標。同時,學生在生生互動和交流的過程中,也會受到學生自身美術知識欠缺等因素的制約,導致其在鑒賞時面臨一定的問題。此時,教師必須要及時加以指導,引導學生一步步了解藝術作品,逐漸深入,從而完成這一美術作品的鑒賞[2]。
3.體驗式教學,提升鑒賞能力
高中美術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將鑒賞教學與體驗、鑒賞和實踐等進行有效的結合,使得學生在體驗和實踐中,不斷提升自身的鑒賞能力。因此,高中美術教師在實施鑒賞教學時,就必須要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引導下,以課堂作為舞臺,借助感官接觸的媒介作為道具,給學生創設一個活動體驗,引導學生在這一體驗過程中,對美術作品進行更加全面的、有效的了解,進而實現鑒賞教學的目的。例如,在對挪威畫家蒙克的“吶喊”進行鑒賞教學的時候,由于這一美術作品中借助極度夸張的手法,描寫了一個變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單純地對學生進行鑒賞教學,很難達到預期的目標。針對這一現狀,教師就可以借助體驗式的鑒賞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對自己孤苦苦悶時候的情緒進行回憶,然后鼓勵學生很投入地模仿,使得學生在這一情感體驗中,對美術作品中作者所表達的情感進行了充分地體驗,進而提升了美術鑒賞的教學效果。
4.對比教學,提升美術作品鑒賞效果
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在開展美術作品鑒賞教學的時候,應充分借助對比鑒賞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多幅美術作品的對比鑒賞中,對美術作品進行更加深入地理解,進而逐漸提升和增強美術鑒賞的教學質量。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將不同美術作品置于同一環境下,引導學生在兩幅美術作品的對比分析中,對美術作品形成更加全面地、深入地分析,進而達到美術鑒賞教學的效果。例如,在“教皇英諾森十世”的美術鑒賞教學中,就將“被牛肉片包圍的肖像”這一美術作品納入到鑒賞教學中,引導學生對這兩幅美術作品展開對比分析,使得學生在鑒賞中,了解其中的不同之處,并體會到藝術家的創作技巧等,最終提升美術鑒賞教學效果[3]。
5.借助音樂渲染,增加美術鑒賞氛圍
美術屬于藝術范疇之內,教師在強化美術鑒賞教學時,可立足于藝術范圍之內的學科,選擇與其存在共通之處的內容進行整合。其中,音樂就是美術的“最佳拍檔”,將兩者整合到一起,不僅給學生贏在了一個視聽盛宴,強化了鑒賞教學的效果。同時,通過兩者之間的聯手,也最大限度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審美能力等。基于此,教師可將美術與音樂兩者進行有效的融合。教師可結合美術作品呈現出來的意志、基調、情境等作為中心,在此基礎上精心挑選與其相匹配的音樂,將兩者有機整合到一起,使得學生在音樂的幫助下,更好地走進到美術作品中,更好地開展鑒賞學習。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日出·印象”這一美術作品學習中,教師就立足于這一美術作品的特點,選擇大海音樂進行融合,使得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與旋律中,對這一美術作品中變換不定的色彩、渾然一體的海天景色進行欣賞,進而對這一美術作品形成深刻的理解。
6.結合生活體驗,強化鑒賞教學
生活是一部百科全書,幾乎所有的知識都來源于生活中。美術也不例外,來源于生活當中,但是美術經過了藝術家的精雕細琢,使其更具有藝術感,明顯地高于生活。面對這一現狀,教師在開展美術鑒賞教學時,就可以將二者有機結合到一起,充分利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美術鑒賞興趣。同時,通過生活化的美術鑒賞途徑,引導學生搜集自己的生活體驗、生活經歷和感悟等,在此基礎上對美術作品進行理解,最終達到美術鑒賞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美術鑒賞教學的時候,應結合美術作品,積極發掘其中蘊含的生活元素。在此基礎上,以這些生活元素作為切入點,從多個角度進行鑒賞。例如,在“父親”的鑒賞教學中,教師就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生活中對父親的情感,通過開展討論等途徑,使得學生感受到父親深沉的愛,進而對這一美術作品形成更加深刻的感受[4]。
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必須要加強美術鑒賞教學,借助有效的美術鑒賞,促使學生在對美術作品鑒賞的過程中,了解美術知識、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在開展美術鑒賞教學的時候,必須要更新教學理念,優化和改進鑒賞教學模式,充分借助情境、互動式、體驗式和音樂渲染學不斷提升美術鑒賞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盧富林.高中美術鑒賞教學面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9(30):207-208.
[2]何青春.新課改下高中美術鑒賞課程教學方法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6):154-155.
[3]張春雷.淺談新課改下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問題及對策[J].美術教育研究,2018(14):179.
[4]趙淑艷.淺談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18(10):176-177.
(作者單位:甘肅省天水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