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幾千年來,對《詩經》的研究性著作汗牛充棟,但這些研究往往立足點就缺乏“以人為本”的社會理性觀念,研究愈深入,反而離《詩經》的本旨越遠。一部經典不是供人瞻仰的,而是熟讀下去會與自己的心靈合拍,串聯古今的最好鑰匙是作為“人”本質性的基本情感和需求。筆者嘗試以“君子”為切入點,結合現代人性需求理論,去闡釋《詩經》中人物的人性需求,而這些需求可能就是《詩經》的閃光點。
關鍵詞:詩經;君子;人性;需求
作者簡介:丁明建(1987-),男,漢族,山東濟寧人,北華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36-0-02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開中國詩歌現實主義先河,從誕生之日起就倍受推崇,梁啟超說“現存先秦古籍,真贗雜糅,幾乎無一書無問題,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詩經》其首也”。從《詩經》中我們可以窺探中國先民生活、思想的脈絡,找尋我們精神坐標的濫觴之地,而在《詩經》中多次出現的“君子”意象可以幫助我們撿拾一些帶有我們文化基因的貝殼。
“君子”這個詞在先秦典籍中多次出現,《論語》、《易經》、《尚書》、《左傳》等經典中都能多次看到這個詞的身影,《詩經》也不例外。據統計“君子”這個詞在《詩經》62首詩中可見,且一共出現了183次,下面我們列表予以說明:
從詞義上來看,“君子”這個詞在《詩經》中主要有四種含義:一,代指周天子、諸侯、卿大夫等貴族;二,代指品行高尚的人;三,女性用來代指自己的丈夫或者戀人;四,代指某些具有諷刺意味的當權者、反叛者。據此看來,“君子”這個詞不僅適用范圍廣泛,而且具有相當豐富的內涵。現在筆者嘗試拋開傳統“君子”觀念的影響,以一種全新的視角,結合西方的人性需求理論,通過分析先民對“君子”這個詞的理解來淺要剖析這個詞背后包涵的社會價值、人性需求。
一、情感歸屬的需求
“君子”這個詞可以用來指代女子的戀人或丈夫,而且這種用法全部出現在《國風》中。《國風》是周朝時各地的民歌,也是《詩經》中最精華的一部分,國風既然是采詩官搜集的各地民歌,其中自然少不了表達男女情感的詩歌,《詩經》中的首篇《周南·關雎》就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語,雖然有經學家將其解讀為贊美后妃之德,但通觀全篇,這里呈現的是當時社會民風淳樸,青年男女戀愛困惑的畫面。此外,《召南·草蟲》、《召南·殷其雷》、《邶風·雄雉》等詩都是借“君子”指代丈夫,并表達女子對丈夫思念的詩,國風中此類詩不下數十首。“君子”本是貴族男子的統稱,在這些詩里民間女子也用這個詞指代自己的戀人或丈夫,體現了對方在自己心目中重要份量,同時也飽含對愛人的一份崇敬之情,這里就體現出了一種情感和歸屬的需要。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屬于人的第三層次的需求,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關愛和照顧,情感上的需求比生理上的需求更細致,它和一個人的生理特性、閱歷、教育背景都息息相關。周朝時生產力較原始社會有了更大的進步,人類文明穩步推進,農耕經濟在經濟關系上的強勢讓男性逐步取得社會的主導權。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分工進一步明確,而其中性別分工更加清晰,男性統領了生產、戰爭、祭祀等社會主要事務,婚姻更多是一種女性對男性人身依附關系的契約,隨著時間的推進、文明的發展,這種人身依附關系一步步深化、確立,經濟條件和社會關系上的依附必然會帶來心理上的依附,女性把自己的戀人或者丈夫稱為“君子”,當他們不在身邊時只能自怨自艾,這頗能體現他們對安全感、歸屬感的需求。
二、社會尊重的需求
“君子”這個詞的本義就是指代社會上層、貴族官僚,《尚書·周書·無逸》里“周公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春秋左傳·襄公九年》里“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制也”,這里的“君子”都是指代社會上層貴族。這種用法在《詩經》中也有不少,其中在雅詩中體現得最為明顯,通過上面的表格我們可以發現《詩經》中“君子”一共出現了183次,其中雅詩中就出現了130次,這其中又以小雅居多,出現了102次,“君子”在這里出現的頻率特別高,《詩·大序》里說“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朱熹《詩集傳》進一步解釋說“正《小雅》燕享之樂也,正《大雅》會朝之樂,受陳戒之辭也。”由此可見小雅中雖有小部分可能是平民之作,但雅詩大部分都是奴隸主貴族上層社會舉行典禮或者宴飲時的歌謠,《鹿鳴》、《南有嘉魚》、《魚麗》、《湛露》等詩里的“君子”或指代主人,或指代佳客,其中表現的氣氛十分和暢歡快。貴族宴飲酬答,追古撫今,往來無白丁,賓主盡歡,以“君子”相稱,這里面即有禮樂文明的影子,也有對自身社會地位的自豪與珍視。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第四層是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尊重的需求有自我尊重和外部尊重之分,其中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而《詩經》中的“尊重”需求主要是這種外部尊重需求。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周王朝早已經進入階級社會,分封制的實行更是造就了一個穩固的貴族階層,貴族和平民、奴隸之間有一條極難跨越的鴻溝,禮樂文明的目的就是從制度和思想上鞏固社會階層結構的相對穩定,貴族之間以“君子”相稱,平民、奴隸以“君子”敬稱自己的上官、主人,被稱呼者都有一種受尊重、有地位、有威信的感覺,這在詩中表現的氣氛中不難看出。雅詩中雖有部分可視為平民之作,但大部分的作者更有可能是上層貴族,他們在詩里大量使用“君子”這個詞,不露聲色地流露出對社會尊重的需求。
三、自我實現的需求
“君子”這個詞在《詩經》里還有一個重要的意項,那就是用來指代德才兼備、品行高潔之人。“君子”本來泛指具有較高社會地位的各級統治者,但隨著禮樂文明的深入人心,“君子”這個詞的詞義逐漸發生偏轉,“德”的分量不斷增加。《周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將“君子”與“德”直接聯系起來。對“君子”含義做出系統闡釋的人是孔子,孔子借用這個詞表達一種個人修養的高級階段,《論語》里這個詞出現了107次,判斷一個人是否是位“君子”的主要依據就是道德修養。但不可否認的是,“君子”指代德行高尚的人不是孔子的創造,《國風》和《小雅》中都有這種用法,《衛風·淇奧》、《曹風·鸤鳩》、《小雅·南山有臺》、《小雅·節南山》等詩里面的“君子”主要彰顯的就是德行,平民和貴族知識分子對道德“君子”的追捧一方面是對社會良知的呼吁,一方面是對自我價值升華的渴望。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第五層是自我實現的需求,這是馬斯洛理論里最高層次的需求,它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能力到最大程度,達到自我實現境界。而這種自我實現在古代中國特別是早期中國的文化語境下就是道德上被他人認可,這需要通過不斷學習來實現。孔子創辦私學,大力提倡“君子”之道,“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刪訂《詩經》時自會發現其中蘊含的“君子”之風,并移植這個概念成為其大力提倡的完成自我實現和自我價值升華的“君子”之道,“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追求“君子”之道,反映了古人完成自我實現的人生追求。
透過上述的分析,我們發現《詩經》呈現的是當時社會一幅幅鮮活的生活畫面,里面的布衣百姓、王公貴族無不具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掙扎苦悶似我們,兒女情長似我們,當時的人和現代人沒有本質的區別,有的只是基于發展程度不同造成的技術性差異。胡適說“《詩經》并不是一部經典,確實是一部古代歌謠的總集”,這里的《詩經》非經典不是否認其是一部文學經典的地位,而是把《詩經》從體現天人至道的虛假地位拉回人間,它沒有那么的高深莫測,“象天地,效鬼神,參物序,制人紀,洞性靈之奧區,極文章之骨髓”之論實在荒誕,我們應該重視“人”的情感,從人性出發,才能真正理解《詩經》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程俊英.詩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03.
[2](美)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比較:華廈出版社.1987.11.
[3](梁)劉勰著.文心雕龍[M].北京:中華書局.2012.08.
[4]金良年.論語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07.
[5](漢)班固著.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9.11.
[6](春秋)左丘明著,劉利等譯注.左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7.03.
[7](漢)許慎著.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