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近年來,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日益擴大。在亞洲范圍內,中國-東盟戰略合作不僅加強了雙方之間的經濟政治合作水平,人民幣也正在成為東盟國家錨貨幣。本文首先對人民幣在東盟內的區域化進程進行總結,隨后運用實證方法探索人民幣區域化對中國東盟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得出人民幣區域化對中國與東盟進出口的促進作用結論,并提出相應政策建議。
在當今逆全球化形式下,大多欠發達國家都選擇尋找錨貨幣以穩固自身貨幣匯率與國際貿易。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我國政府正與周邊國家展開密切的經濟合作,如中國-東盟的戰略合作。在此合作過程中,人民幣區域化成為一個核心問題被人們廣泛關注。
一、人民幣區域化的內涵及進程
大多數學者認為人民幣區域化是指人民幣在一定范圍內能夠自由的行使兌換、流通、交易、儲備等職能。本文認為,人民幣區域化還應具備穩定職能,一是要具有堅挺穩固的匯率機制,二是要配備政策性的波動(危機)穩健機制。
在中國-東盟戰略合作中,人民幣區域化正在逐步實現。在兌換方面2003年,我國宣布人民幣經常項目下的完全可自由兌換,為人民幣在東盟國家自由貿易提供了制度基礎。交易方面:自2009起,國務院逐步在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展開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儲備方面:2016年人民幣正式加入SDR,進一步被國際市場廣泛接受。匯率錨方面:經過多次匯改,人民幣明確了收盤價+一籃子貨幣的匯率形成機制,經過國內學者實證研究,811匯改后人民幣抗風險程度有所增強。穩定方面:在東盟范圍內,人民幣的穩定實踐具體表現在貨幣互換,亞洲銀行的建立等方面。
二、人民幣區域化對進出口的影響實證研究
模型與數據選取:本文將06年至17年的面板數據以2008年和2015年為節點,分為三個短面板數據。模型首先選用linnemann在1996年進行擴展的引力模型,其中加入了人口因素,公式確定為: 其中T表示兩國貿易總額;Y表示兩國經濟規模,一般用GDP來進行解釋;D表示兩國之間的距離;P代表兩國之間人口。本文模型根據我國與東盟的實際情況進行修改:去除距離因素和人口因素;引入人民幣的直接匯率zsl;此外還需引入相應國家的CPI指數,將物價作為控制變量。另外研究人民幣區域化對東盟進出口貿易的影響,人民幣區域化程度難以通過制度來進行反映。但幸運的是,人民幣的直接匯率與人民幣區域化的影響是同向的:根據中國與東盟進出口貨物結構分析,人民幣直接匯率的增加正向作用于進出口貿易。而人民幣區域化程度的提高意味著兩國雙邊匯率的穩定,促進國際進出口貿易的發展。綜上,模型設定為:
本文將06年至17年的面板數據以08年和15年為節點分為三個短面板數據。進行分析之前,一般需要對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和協整檢驗,但是本文數據t<15,平穩性檢驗和協整檢驗的意義不大,因此省略。根據f檢驗和豪斯曼檢驗結果,我們選擇模型形式為隨機效應模型。以下為隨機效應的面板回歸結果:
結果分析:三個階段的回歸結果均顯示人民幣直接匯率對進出口貿易總額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影響路徑可概括為:人民幣直接匯率上升,人民幣相對東盟國貨幣貶值,中國對東盟國商品凈出口額增加。此外,直接匯率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系數從0.116增加到0.178,后又下降至0.137。我們考慮用人民幣區域化水平來解釋系數的變化。次貸危機后,美國經濟遭受重創,美元在全球各國的信心遭受打擊。此階段中,中國通過迅速有力的四萬億計劃刺激經濟、緩沖危機,這時人民幣相對穩定的表現吸引了周邊經濟市場的關注,此時人民幣區域化因素對中國和東盟國的進出口貿易影響增大。15年后,中國經濟增長進入緩慢階段,國內資本有流出跡象。人民幣貶值壓力促使其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減弱,但相對第一階段,人民幣匯率變動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程度仍然是增大的。
三、結論與啟示
上文通過實證分析得出結論,人民幣匯率對中國與東盟各國的貿易往來影響程度持續擴大,人民幣正在成為東盟的錨貨幣。下面,本文立足于周邊,為人民幣進一步區域化提出以下建議:
1.繼續推進人民幣改革,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對于匯率形成的市場化,透明化的工作應當受到重視,雙管齊下將人民幣優化成為合格的市場化貨幣。
2.有序推進人民幣開放工作,擴大人民幣市場接受程度。目前可以實現的就是進一步放寬QFII的準入門檻,擴大監管內的外商直接投資,向市場釋放寬松訊息。
3.依托亞洲投資銀行,完善亞洲區域風險穩定機制。為進一步推動亞洲經濟穩定發展,可在亞投行內開設國家間貨幣互換工作部門,負責促進成員國之間貨幣互換工作,促進周邊穩定發展。(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