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路
眾所周知,隨著智能技術的不斷飛躍式發展,人工智能的步伐也逐步邁向了當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大數據背景下智能電腦軟件的開發,還是科技理念層面上逐步對“工業化”發展狀態的擺脫,無一不在預示著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正如美國教育家約瑟夫·E·奧恩在《教育的未來》一書中提到的“在‘深度學習系統下,人工神經網絡能夠識別各種模式,可以識別一個圖像、認出一把椅子或人的面孔,或者知道如何玩一個視頻游戲,甚至不需要先讀一讀說明書。”未來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勢必會改變所有人的生活,當然,也就會直接改變教育的方式。
在不久的將來,人工智能的發展勢必會改變傳統主流的教育形式。在學生已經掌握了自主學習能力的高等教育階段,專業化的學習研究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無縫銜接起來,然而在大學開設各種專業教育的同時,我們卻依然不能忘了大學作為高等教育學府應有的職責。不僅培養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技能,也要塑造學生完善的人格修養。所以,除了專業教育以外,通識教育依然需要存在,且成為大學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這就需要我們探討在人工智能時代中,大學通識教育的地位以及教育方式。
一、大學通識教育應成為人工智能時代大學教育體系中聯通多種專業和學科的結構載體。
實際上,諸多大學開設通識教育課程,其目的也是作為大學生公共課程平臺,實現學科交叉的一種教育方式。在整個學生的培養體系中,通識教育要么作為選修課程出現,要么按學校要求作為必修類的公共課程出現,或者兩者皆有之。其顯而易見的弊端即是因人數眾多,通識教育課程在課堂上難以形成良好的知識傳導效果。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形式的變化之一便是打破原有的“工廠式”教育方式,而形成更具個性化的“學習村落”。“在這里,每個學習者都掌握學習的主動權,人工智能可以幫助他們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和相互匹配的導師,推送適配的學習資源,提供精準的學習支持。”[ 曹培杰,黃蔚.《人工智能時代教育變革的三要素》[N],中國教育報,2019年03月09日]而人工智能帶來的理論與實踐的前所未有的無縫化結合,也能更好的將通識教育中,特別是人文社科類通識教育課程的知識性與實踐性更好的拼接起來。比如,中華傳統文化課程在大學教育中雖然作為公共平臺課很多高校都在積極開設,但諸多現實原因導致其被牢牢地限定在了公共課程的傳統教育方式中。而其實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文學、藝術學、經濟學、天文學、歷法學、數學、醫學等諸多文化成果都可以跟文理工醫不同學科專業的學習有十分緊密的結合,實現其與各學科專業知識與實踐的無縫銜接化教學,就是人工智能的運用可以解決的問題。所以,大學通識教育成為人工智能時代大學教育體系中聯通多種專業和學科的結構載體的作用和意義更能充分的體現出來。
二、彌合學科界限的跨學科學習將淡化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邊界,教育的通識化成為主流。
在千百年發展中形成的傳統教育方式強調“學以致用”和”學以致知”的教育結果。然而在社會發展不斷加快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新信息和新事物層出不窮的出現實際上已經改變了”學“然后”用“的次序,已經形成了”用“而產生”學“的新順序。高階段的人工智能系統學習速度是遠超過人類的,所以我們的教育就不能只停留于原有的表面記憶和重復記憶的老方式。深度學習和跨學科學習將更進一步的成為人類學習的新領域。
跨學科學習不僅強調學科之間的交叉,同時也強調突破校園圍墻的界限。分科制的單學科教育和聯通式的跨學科教育在人工智能的輔助下將不再有過于明顯的邊界。實際上,通識教育本身的定義也將與未來跨學科式的學習模式相融合。知識的門類將成為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課題而可以隨時調取供給的“存貨”。這個時候,通識化就已經成為了教育形式的主流。
三、人工智能破除刻板的教育評價機制將激發通識教育的巨大活力。
傳統教育中形成的標準化的教育流程實際上已經轉化為了追求教育效率的一種刻板方式,從而誕生出來的教育評價機制也就顯得過分僵化,對激發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形成了很大的阻礙。
人工智能發展的一大原則就是突破僵化桎梏的評價機制。比如對教學效果的考核,傳統教學中統一考試或者課堂測驗等考核評價體系將被更為自由化,但更能促成學習者知識和技能內化的方式所取代。這樣的取代將直接催生出對有的班級式的教學單元的劃分方式的轉變。更多的自由度更高的班級組合形式會讓學生找到更契合自身學習需求的教學單元。無論是從學生層面還是教師層面,還包括學校管理層面都能更多的激發出通識教育在大學教育中的巨大活力。而且這樣的教育評價體系的建立,也能夠給社會監督教育,教育影響社會帶來更切實有效的直接作用。
綜上所述,在未來教育發展中,人工智能對教育產生的巨大影響,促使教育發生巨大變革。通識教育將在這一變革中獲得極好的發展契機以及新生的活力。看似科技革命的背后,有著無數對教育產生直接影響的成果與制度。這也將成為徹底改變學校教育辦學模式的一大社會推動力,只有找準了機會,勇敢的迎接挑戰,同時積極的適應新的變化,才能在這一新的時代中尋求到屬于大學通識教育未來的一片天地。(作者單位:四川大學錦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