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萍萍 楊芬
(貴州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建筑設計學院,貴州 清鎮 550000)
隨著時代的發展,世界正處于第四次科技革命--信息化革命。信息技術在傳播領域有著舉住輕重的作用,因此數字媒體藝術這一領域也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傳播角色。數字媒體藝術作為一個熱門的新興行業,在我國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數據顯示:2017 年農村網絡零售額達到了1.25 萬億元,農產品電商正邁向3000 億元大關,帶動就業人數超過2800 萬人。為實現數字媒體藝術助力鄉村振興,數字媒體藝術要積極開展信息技術及數字技術對農服務,努力推廣農業產品、鄉村旅游與數字媒體藝術相結合,探索“數字媒體+鄉村服務”等新商業模式。以大土村為例,在大土村的鄉村振興的規劃中,應充分挖掘數字媒體在其中的作用,利用公益廣告等手段從而加大大土村香菇木耳等農副產品、大土村地理標志的知名度,使農民增收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打造其新農村品牌,樹立大土村經濟發展特色標簽。另外應為大土村村民提供信息培訓服務,在村民掌握基本信息化手段的條件下,幫助大土村村民開展品牌包裝盒線上線下直播推廣交易等。鄉愁最為濃厚的地方是農村,我們要“記住鄉愁、留住鄉情”,讓鄉村走出去、引進來,運用數字媒體藝術對鄉村進行宣傳與包裝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證,因此鄉村的振興與信息傳播、數字媒體息息相關。
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類人才來書寫。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我們既需要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的培養,也需要能工巧匠、鄉土藝術家的挖掘。
在未來的鄉村發展離不開信息和數字,根據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需求制定符合社會需求的數字媒體藝術人才培養方案是培養該類人才的重要保證。藝術院校人才培養是創新型國家建設提出的時代要求,也是我國高校雙一流建設與地方特色的建設目標。依據數字創意產業對人才需求的變化,結合教學資源基礎,根據校際協作、校產協作、校地協作、校企協作的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指導思想,強調產教融合和協同育人是未來數字媒體藝術對人才培養提出總體培養目標。
當今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是要培養數字時代和信息社會發展需要的是具有科學精神、人文素養、創意思維和技術能力的,了解藝術設計基本理論,掌握影像、交互、空間及平面設計的應用知識和技巧的技能型人才,能在文化和傳媒等相關產業或行業從事藝術創作或產品開發的數字藝術類創意型應用設計人才。研究方向以媒體傳播中的應用為基礎,以藝術創作或設計為主導,以數字媒體技術為依托。
在人才的培養方向上要多元化,并貼合當地人才需求,培養以數字媒體藝術項目為核心,融合產業需求,結合符合貴州區域發展的農產品包裝、旅游宣傳片制作等項目需求培養人才。可以嘗試培養的方向有:一是農產品電商店面展示設計,落腳于大土村的電商平臺設計領域的應用。二是旅游宣傳片設計制作,主要服務于大土村的旅游以及農產品的宣傳打造。這些方向可以讓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學生用文化創意、影像編輯制作、移動終端界面設計、人居環境設計等專業知識助力貴州鄉村振興,以實踐為其從事相關行業工作打下基礎。
推行成果導向的工作室式的教學模式,突出以學生為主,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以大土村課題項目任務為驅動深入調研、分析。打造在強化學生專業應用能力與處理實際問題能力的構建下集數字媒體藝術的理實為一體的工作室,從而實踐產學互動、教學無縫的新型教育模式。本著全面服務鄉村振興這一國家戰略,立足民生需求,助力貴州文化創意產業和鄉村振興的社會服務目標,搭建多層次、多種類、三維式實踐平臺。依托以工作室模式開展校校協作、校產協作、校地協作、校企協作等合作方式。培養學生在實際項目的各項能力,形成與傳統教學互為補充的人才培養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