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夢麗 沈依晨 樓嘉慧
摘 要: 高校人文通識公選課在大學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過線上和線下結合的調查方式調研了高校人文通識公選課學生接受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制定科學規范的課程體系,優化課程內容,豐富教學形式等對策,以便使人文通識公選課在人才培養中發揮重要的功能和意義。
關鍵詞:高校 人文通識公選課 學生接受情況 調研
人文通識課已是高校大學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起到了開闊學生視野, 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作用。調查高校人文通識公選課的學生接受情況可以協助高校構建更合理的為全校學生服務的人文通識公選課課程體系,幫助學校在公選課的開設上更具目的性,提高課堂效率,更好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塑造完美人格。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學生對人文通識公選課的接受情況,我們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法,對浙江寧波高教園區的幾所高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及訪談。調研對象涵蓋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在校大學生。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96份,訪談23人,獲得了有效的學生接受情況,引發了我們的思考。
一、 學生選課動機、偏好與理想課堂調研
在問卷調查與訪談中,我們首先調研了學生對人文通識公選課選擇的動機和偏好,以及學生心目中理想的人文通識公選課課堂。
(一)學生選擇人文通識公選課的動機 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的學生選擇人文通識公選課是為了提高個人的文化底蘊與內涵,約占74.5%。68%的學生希望通過人文通識公選課開闊自己的視野,拓展思維。另外,52.5%的學生是出于個人興趣;但是,也有15%的學生純粹是為了獲得學分或者擴大人際交往圈,并不是以學習為主要目的。通過對大學生選擇人文通識課目的調查,我們還發現許多學生選擇人文通識公選課的出發點是為了獲得更多的人文素養,多集中在“人文知識”“審美情趣”“道德修養”幾個方面。其中,大學生最希望獲得更多的人文知識,人數達到72.5%之多。大多數大學生認為他們在人文知識與思想深度方面均有所欠缺,他們希望通過人文知識的補充來提高個人的文化底蘊與內涵。
(二)學生對人文通識公選課的選擇偏好 在對學生課程種類選擇偏好的調查過程中,我們的問題設置是讓學生按照他們的愛好,對不同類型的人文通識公選課進行排序。我們主要羅列了文學與藝術、歷史與文化、審美與鑒賞、哲學與心理學等類型的人文通識公選課。其中,把文學與藝術排在第一位的學生最多,約占30%。
此外,我們還發現學生在課程的選擇上主要以自己的興趣愛好為導向。男生與女生的選擇差別很大,其中男生更偏向于哲學與心理學,而女生則更偏愛文學與藝術、審美與鑒賞類的課程。另外,我們發現一部分學生會選擇與自己專業相關聯的課程。例如,約80%的藝術生會選擇審美與鑒賞類的課程來對自身的專業知識進行補充。但從最終的數據上看,學生選擇最多的一類課程是文學與藝術類的人文通識公選課。
(三)學生心目中理想的人文通識公選課課堂 在對學生心目中理想的人文通識公選課課堂的調查中,我們主要從課程的內容,課程的形式,結課的方式這三個方面來進行調查。
經調查發現,76%的學生認為人文通識課程在內容的設置上最應該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與人格心靈的提升。57%的學生認為,課堂上注重發展學生的愛好和提升學生思想深度、思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還有約50%的學生認為課程設置應該注意多學科理論的交叉融合,以及對學生勇于探索求實的創新品格的塑造,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在課堂形式上,可以看到學生們偏愛靈活多變的課程教學方式。62.5%的學生希望在課堂上能夠增加老師與學生的互動,認為這樣才能引導學生積極思考。51.5%的學生認為課程應該減少考試比重,注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另外,還有30%的學生認為人文通識公選課應該充分利用校內校外的優質資源,適當增加實踐比重。而在結課的方式上,高達80%的學生認為可以盡量不選擇閉卷考試,而是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作業或者是寫論文來獲得成績。公選課應該要與必修課有所區別,在考察方式上,應該更注重能力素質培養,而不是注重知識體系的完備。
二、當前高校人文通識公選課存在的問題
高校人文通識公選課在高校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從學生角度看目前各高校的人文通識公選課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具體體現在課程設置、選課機制、課程內容以及上課形式等方面。
(一)課程設置和選課機制不夠完善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許多高校在課程的設置上不夠科學規范,學校對于人文通識公選課重視程度低,導致課程數量少,且優質課缺乏。另外,由于師資力量的限制,一般根據學校現有教師的能力和愛好開設人文通識公選課,課程的設置缺乏針對性和體系性,這些極大影響了課程質量的提高,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對于人文素質教育的需求。
除了課程設置的不合理之外,公選課的選課機制不夠完善也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有很多學生反映,學校的選課機制不夠完善,導致學生們在選課的時候無法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很多高校會在某個時間段開放選課,而這么做通常會造成網絡卡頓、選課失敗等問題,學生們晚了一步也許就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將會和心儀的課程擦肩而過。
(二)內容陳舊且缺少趣味性 一些長期開設公選課的老師,每學期上課的內容大致相同,課程內容陳舊、不求更新是當前許多高校人文通識公選課存在的一大問題。一方面,許多高校教師努力搞科研、做學術,但是他們的成果卻常常未能及時融入所講授的課程中。另一方面,授課班級容量增大,師生的比例逐漸被拉大,這導致老師與學生之間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溝通和交流,任課老師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教育需求,不能根據學生需求與時俱進地更新課程內容。
另外,一些學生反映,教師在課堂上教授的內容理論性強,如果不注重用深入淺出的方法引導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思維和課堂內容就很容易脫節,出現發呆或者玩手機的情況。這樣,課程的質量就會大大降低。
(三)上課形式單一呆板 如今,高校的人文通識公選課的上課形式,基本還是以傳統的上課形式為主。在課堂上,主要由老師進行講解,學生與老師之間缺乏互動,學生沒能參與到課堂中,只是在被動地聽課,沒有上課的熱情和積極主動思考的動力,這是目前許多高校學生所反映的共同問題。單一的內容灌輸相當于把知識硬塞進學生的腦海中,這樣的知識沒有很強的記憶性,很難在頭腦中形成有效記憶,對于學生來說不過是“耳旁風”。
三、對于高校人文通識公選課開設的建議
高校人文通識公選課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導致人文通識公選課的功能和意義大打折扣。通過調查,我們認為要想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在學校和教師層面可以做出以下努力。
(一)制定科學規范的課程體系 針對課程設置和選課機制出現的問題,首先,學校應認識到人文通識公選課的重要性,并提高公選課課程標準,再者,學校還需要組織有關專家,根據本校的情況深入調研,做好公選課建設規劃。對于師資力量欠缺的問題,學校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共享資源,例如,引入慕課,爾雅課程等。此外,學校也應該制定嚴格的監督制度,對課程進度及質量進行監督,保證教學質量。對于選課困難的問題,許多學生建議,學校首先應該對學生的選課進行指導,可以在每門公選課的網頁上設置一個詳情頁,詳細介紹課程內容及任課老師的一些基本情況,以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這樣就能緩解課程供不應求的壓力,有效地解決學生跟風扎堆選課的問題。
(二)優化課程內容 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首先,學校可以參照學生的課程學習需求來開設課程。適量增加文學、歷史、藝術、哲學等方面的課程,學校也可以組織調研活動來及時了解學生的需求,以此為基礎及時調整課程內容,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真正學到自己喜愛并需要的知識、素養。其次,在內容的設置上應該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人文精神是凝結在人類已有知識及文化中的精髓與主旋律” ,它使課程學習更加豐滿,更有活力,也更有價值意義。這種精神層面的深入教育將有利于學生的全身心發展。除此之外,學生對人文精神內涵的認識越深,學習人文通識課程的興趣才會越大。最后,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知識也在不斷地更新,再加上大學生就業形式的變化,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內容,與時俱進,不斷滿足學生的教育需求。這樣能夠避免學生與社會需求脫節,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三)豐富教學形式 許多學生表示,教師應該使教學形式更加豐富、生動。最主要的是增加老師與學生的互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改善傳統 “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例如,高校可以開展翻轉課堂,情景型教學,研討式教學等互動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和全面發展。此外,教師也需要適當增加學生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走進社會,貼近大自然,探尋事物的本真。
理想的課堂設計和課程接受效果來自于教師、學生雙方的努力及教學條件、環境的營造,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本次調研從學生接受角度為人文通識公選課的開設提供了一種視角,希望為高校人文通識公選課的開設提供有益的啟示。
參考文獻:
[1] 黃永琳.影響高校人文通識課到課四因素探究——以華南理工大學人文通識課教學為例[J].知識經濟,2018(3).
[2] 趙旭東.論人文精神的培養和塑造[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7 (1).
[3] 田莉 . 及時教學的特點及對我國高校本科教學改革的啟示 [J]. 外國教育研究 ,2005(11).
基金項目: 本文系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碼:S201910876054)成果
作 者: 鄭夢麗、沈依晨、樓嘉慧,浙江萬里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2017級本科生。
編 輯: 趙紅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