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泓錦 鐘葉青
摘要:巫水,又名竹舟江、雄溪,古稱熊溪,為沅水一級支流。源出城步苗族自治縣東巫山南麓,流經城步縣、綏寧縣、會同縣、洪江市,經洪江市東注入沅水。巫水上游的城步、綏寧,地處湖南西南邊陲,是我國苗族的重要聚居區,這里的苗族同胞常用自己的歌聲記錄和傳承歷史文化、故事傳說、傳統習俗、禮儀等,而婚嫁歌曲是其中最為鮮活的、典型的音樂形態。本文以湖南巫水流域苗族婚嫁歌曲為研究對象,剖析湖南巫水流域苗族婚嫁歌曲的科學內涵、藝術特征,并探求符合時代特征的現代價值,希望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
關鍵詞:巫水流域 ?苗族婚嫁歌曲 ?科學內涵 ?現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0)24-0018-04
湖南是我國少數民族的重要聚居地之一,各少數民族受不同的地理位置、人文環境、歷史背景等方面的影響,孕育了風格各異的湖南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這是我國彌足珍貴的文化精神財富,引起了音樂科研學者們的高度關注。比如人數較多的苗族、瑤族、侗族、土家族、白族等民族音樂,在湖南本土優秀傳統音樂的發展史、分類與調性、藝術特征、唱腔、唱詞、現狀與傳承發展等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和階段性成果。
巫水,又名竹舟江、雄溪,古稱熊溪,為沅水一級支流。源出城步苗族自治縣東巫山南麓,流經城步縣、綏寧縣、會同縣、洪江市,經洪江市東注入沅水。巫水上游的城步、綏寧,地處湖南西南邊陲,是我國苗族的重要聚居區,這里的苗族同胞既聚族而居,又與漢、侗、瑤等民族交錯居住,在習俗上往往互相影響,互相融合,既形成某些共同的特征,也有因地而異的習俗特點。這里的苗族同胞常用自己的歌聲記錄和傳承歷史文化、故事傳說、傳統習俗、禮儀等,婚嫁歌曲是其中最為鮮活的、典型的音樂形態。婚嫁歌曲獨特的藝術魅力激發了眾多作詞、作曲家的創作靈感,20世紀60年代,作曲家白誠仁同志對城步汀坪鄉賀郎歌和嫁女歌的音樂素材進行改編,創作了歌曲《挑擔茶葉上北京》,這首歌成為湖南民歌的經典之作,傳唱經久不衰。
經調研,學者們對湖南巫水流域苗族婚嫁歌曲雖然有一定關注,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和應用成果,為婚嫁歌曲的進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對于湖南巫水流域苗族婚嫁歌曲的本體特征的深入研究較少,尤其是交叉運用各種民族音樂學的相關社會科學學科的研究少之更少,缺少結合音樂形態學、音樂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民俗學、地理學、語言學,深層次地挖掘湖南巫水流域苗族婚嫁歌曲的藝術特征。另一方面,多側重對湖南巫水流域苗族婚嫁歌曲曲體的分析研究和“就音樂論音樂”的層面研究,而對于湖南巫水流域苗族婚嫁歌曲并沒有站在湖南本土優秀傳統文化永續發展的戰略層面上考慮,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其現代價值,而這正是本研究擬重點解決的問題。本文注重結合多種學科對湖南巫水流域苗族婚嫁歌曲的藝術特點進行系統、全面、深入的研究,結合新常態下中央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新思路,探討湖南巫水流域苗族婚嫁歌曲的現代價值,旨在積極推進湖南優秀地方傳統文化建設。
一、湖南巫水流域苗族婚嫁歌曲的科學內涵
婚嫁歌曲是中國民間風俗歌曲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它的科學內涵的界定與婚嫁事俗禮儀程序及音樂體裁形式息息相關。湖南巫水流域苗族婚嫁歌曲是為了順應婚嫁事俗禮儀程序而形成的一種成套的歌唱。
婚嫁是人一生當中尤為重要的事情,因此,湖南巫水流域苗族同樣非常重視婚嫁禮儀,整個過程較為隆重、講究。在籌備婚禮、迎娶妻子的禮儀程序中,新娘與父母、兄嫂、弟妹、姊妹等親朋好友們、新郎和新娘各自聘請的歌郎都需要伴隨著婚俗禮儀歌唱,有教導新婚夫婦的歌曲,也有祝福新婚夫婦的歌曲。
根據湖南巫水流域苗族婚嫁歌曲的程序,對其進行分類。湖南巫水流域苗族婚嫁歌曲可分為:酒歌、嫁女歌、賀郎歌、吵房歌四類。
“酒歌”是反映湖南巫水流域苗族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的結婚儀式歌曲,是男人們專用的一種聲腔,它的織體有四個層次,除“講歌”“領歌”外,“和”歌又分兩種聲腔,本身就是一種多聲部的合唱形式。酒歌的音調淳樸酣暢,氣魄宏大,具有苗族男人彪悍豪爽的性格。“酒歌”的程序大致分為四個部分,首先是介紹結婚夫妻結親的緣由,其次溯源苗族祖宗歷史、苗族各姓的發展脈絡,再次教導年輕夫妻如何孝敬父母、處理家事等,最后大家一起唱“龍船歌”,參與婚禮儀式的所有人以一只“龍船”(烤鴨)和一只“芙蓉”(烤肉)為題,采取一問一答、一唱一和的形式進行對歌,把結婚的歡樂氣氛瞬間推向高潮。
“嫁女歌”是湖南巫水流域苗族姑娘出嫁前必定要唱的歌曲,苗語又稱“哩啦哩”,父母、兄弟、姐妹、姑姑、姑父、姨夫、姨子等娘家人集體陪同新娘過夜,期間演唱歌曲從出嫁前一天的當晚一直到唱到第二天的早晨,“嫁女歌”的程序大致分為三個部分,首先主賓雙方互致自謙之詞,其次介紹體現苗族文明、良好美德的結婚禮儀,告誡新婚夫婦如何和諧相處、規劃家庭未來等等,再次是歌唱 “離娘歌”,表達對娘家的難舍難分,感謝父母養育之恩,這一場面往往催人淚下。
“賀郎歌”是新婚之夜主賓雙方把新娘迎接到新郎家洞房中演唱的歌曲,場面熱鬧有趣,當新郎新娘入洞房后,由歌手端著盛有酒壺和十個酒杯的紅漆茶具,放在新郎新娘面前的喜桌上,斟滿酒后,鞭炮齊鳴。這時,外面的青年男女一涌而進,一面向新郎新娘敬酒,一面唱起“賀郎歌”,祝福新郎新娘新婚快樂、百年好合、早生貴子等等。
“吵房歌”是迎親當天晚上鬧洞房、祝賀新人唱的歌曲,無論是長輩、平輩、小輩都聚集在洞房里,吵房歌內容主要以笑、鬧、吵、喜為主,吵房的人必須隨機應變,出口成章,隨時回答新郎新娘提出的問題,伴隨著有趣的鬧洞房互動游戲,鬧出喜慶氣氛,增添了夫妻情趣。
二、湖南巫水流域苗族婚嫁歌曲的藝術特征
湖南巫水流域苗族婚嫁歌曲既是音樂的藝術,也是語言的藝術,探究其藝術特征需要從音樂形態學以及語言學的角度進行分析,才能更好地了解這門藝術,進而深刻地剖析其本質。
一方面,從音樂形態學角度具體分析湖南巫水流域苗族婚嫁歌曲的音樂特點(包括曲體結構、調式、節拍)。湖南巫水流域苗族婚嫁歌曲四類的音樂特點分別為:酒歌以Do、Re、Mi、Sol及La、Do、Re、Mi構成的四音音列為主,以宮調式為多,旋法多為級進與純四度跳進,歌曲節拍形式2/4、3/4拍較為常見。嫁女歌曲調固定,曲名通常采用每段歌詞的第一句話。即興演唱,曲體結構以Mi、Re、Do、La構成的下行四音音列為主,調式采用民族五聲調式,以羽調式為主,旋法多為級進與三度小跳,歌曲采用節奏自由的散拍子,2/4拍子,3/4拍子。賀郎歌曲調除少數幾首是基本固定的以外,其余的由演唱者即興創作,曲體結構以La、Do、Re、Sol構成的四音音列為主,偶爾加入偏音Si。調式采用民族五聲調式,羽、商、角調式較為常見,旋法多為級進、三度跳進,偶爾運用純四度大跳。歌曲的節拍較自由,常采用律動性較強的3/8、4/8、5/8、6/8、7/8拍子。吵房歌曲調固定,即興演唱,曲體結構以La、Do、Re、Mi構成的四音音列為主,調式多采用民族五聲調式宮調式,旋法多為級進,歌曲節拍多采用2/4、3/4拍子。
另一方面,從語言學角度總結、歸納湖南巫水流域苗族婚嫁歌曲的演唱特點(包括語言特色、唱腔風格、歌詞特征)。湖南巫水流域苗族婚嫁歌曲四類的演唱特點分別是:第一,酒歌用苗語進行演唱,而嫁女歌、賀郎歌、吵房歌均用漢語演唱。第二,酒歌、嫁女歌、吵房歌均屬于“平腔”,賀郎歌屬于“高腔”。酒歌、吵房歌中多使用倚音潤腔技巧;嫁女歌中常使用直音、倚音潤腔技巧,偶爾加入顫音、滑音;賀郎歌常使用游離音技巧。第三,婚嫁歌曲大多是每句由七言構成,少數是八言、九言;在歌詞中,襯詞的運用也非常豐富。
三、湖南巫水流域苗族婚嫁歌曲的現代價值
(一)探討湖南巫水流域苗族婚嫁歌曲的學術價值
第一,雖然巫水流域面積大,由東南向西北縱貫的地域廣,但是巫水是苗族人民的母親河,巫水流域孕育的苗族婚嫁文化與苗風苗俗一脈相承,反映了巫水流域苗族獨特的人文與精神,具有共性特征,而且湖南巫水流域苗族民風民俗保持完整、民族文化深厚,具備了湖南巫水流域少數民族文化的典型性,堪稱人類民族的活化石。巫水上游苗族人民在繁衍生息中逐漸形成自身獨特的有形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語言文化等,如山區苗族在戀愛婚姻方面,有由父母包辦和自由選擇兩種;新娘出嫁儀式中沿襲苗族的傳統家訓,母親教育女兒出嫁后要孝敬雙方父母,體現了巫水上游苗族講究禮儀、注重感情的高尚道德情操等等。通過研究,可揭示具有巫水上游苗族標志性意義的民族特性,探秘其較高的民族學和人類學價值,為進一步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第二,湖南巫水流域婚嫁歌曲包括酒歌、嫁女歌、賀郎歌、吵房歌,它們各具特色。通過研究,顯示出湖南巫水流域苗族音樂的本體特征和文化內涵,具有很高的藝術理論價值。
(二)探討湖南巫水流域苗族婚嫁歌曲的應用價值
第一,巫水上游苗族地區地產貧瘠,交通不發達,大都是山居生活,缺乏對外交流的機會,同時,巫水上游苗族人民的傳統文化和思想意識形態的傳播途徑單一、發展速度緩慢,迫使一些極其原始、極具個性的民俗民風都傳承了下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招郎入贅、六月六山歌節等,在這些獨特的風俗活動中,其音樂文化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隨著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特別是兩江峽谷國家級森林公園獲國家林業局正式批準、南山風景名勝區被評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后,巫水上游苗族音樂文化在當地的旅游業發展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研究了解到,把研究的成果轉化成音樂作品,出版音像制品,可以為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服務。
第二,巫水上游苗族只有本民族的語言,沒有本民族的文字,而巫水上游苗族婚嫁音樂文化全面、完整、生動地反映了巫水上游苗族的歷史文化傳統,從而使得巫水上游苗族的歷史得以記載下來,特別是《酒歌》不僅是巫水上游苗族的族源史,而且是一部古代苗族的風俗志。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巫水上游苗族婚嫁音樂文化就是一部傳承巫水上游苗族文化的宏篇史詩。然而,由于受到現代文明對自身生存的沖擊,隨著網絡、電視的廣泛普及,年輕人越來越不關注傳統的民族民間藝術,傳承人老齡化現象嚴重、青黃不接,巫水上游苗族婚嫁音樂面臨著后繼乏人、瀕臨消亡的地步。通過研究,筆者對巫水流域的苗族婚嫁歌曲進行大量的搜集、整理、記錄和保存工作,梳理巫水上游苗族婚嫁音樂文化的發展脈絡,探求其藝術本質與特征,研究的成果可為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在制定保護巫水上游苗族婚嫁音樂文化的規劃中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
第三,民族民間音樂的研究對于高校教學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通過研究,較為系統地整理巫水上游苗族婚嫁歌曲的曲譜及音像資料,分析其演唱方法與形式、自由潤腔、語言特色等,將研究成果直接運用于本土音樂課程以及聲樂課堂教學中,有利于豐富本科院校的教學內容,為民族聲樂教學與演唱實踐的進步與民族聲樂理論的發展提供某些積極的可供參考借鑒的建議。
參考文獻:
[1]尹建德.中國民間歌謠集成卷--城步苗族自治縣資料本[M].城步:城步苗族自治縣民間文學“三集成”編委會,1990:37-68.
[2]李定仁.城步苗族風俗歌集[M].城步:城步民族事務委員會編譯,1996.
[3]易秀華.湘西城步苗族自治縣區婚嫁歌曲調查研究[J].黃鐘,2014(02):66-73.
[4]金鵑飛,趙斌.城步苗族婚嫁歌曲藝術特征及演唱[J].邵陽學院學報,2009(02):117-119.
[5]張馳.湖南城步苗族“風俗歌”探析[J].藝術評鑒,2016(09):64-66.
[6]劉葉波.湖南城步賀郎歌探究[J].大舞臺,2014(05):235-236.
[7]張弛,陸霞.孝為先,和為貴—巫水流域的城步苗族婚嫁歌曲及其“美善合一”思想初探[J].中國音樂,2013(02):182-185.
基金項目:本文為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年度項目,項目名稱:湖南巫水流域苗族婚嫁歌曲研究,項目編號:19YBA310。本文為湖南省教育廳普通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名稱:本土音樂文化在音樂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湘教通【2019】291號-777;本文為湖南省教育廳科研項目,項目名稱:文化自信視域下城步苗族音樂的傳承研究,項目編號:19C1661;本文為2018年邵陽市社科聯課題,項目名稱:湘西南苗族婚嫁歌曲藝術保護傳承研究,項目編號:18YBB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