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偉
摘? ?要: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探索,加快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呼聲越來越高。在此背景下,中職思政課內容要想實現創新必然融入一體化建設。梳理國內外相關問題研究現狀,對于厘清研究思路、明晰研究方向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思政課一體化? ?中職? ?內容創新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將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當前學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任務之一,對從整體上提高思政課的層次性、針對性、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其中思政課內容創新是一體化內涵式發展的關鍵環節。梳理國內外研究現狀對推動中職思政課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一、國內相關問題研究現狀述評
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等為關鍵詞在知網、超星讀書等學術資源網站進行搜索,發現研究成果不勝枚舉。筆者現以是否明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語境為標準將這些研究成果分成兩類進行述評。
1.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內涵建設研究概況
第一類,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為主題的思政課內容創新研究,目前這類研究成果并不算多。盡管早年已有部分學者和教育工作者意識到中學段和大學段的思政課教材內容重復,建議統籌規劃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但是直到2019年這個問題才真正引起重視,并落實改革。
在這類研究成果中,思政課內容創新只是一個討論點。如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新圖景》中,張彩云建議分層教學目標、教學資源(文中主要講的就是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江鴻波、林秋琴在《試論以“六個一體”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建設》中也持有相似的觀點。李昕在《統籌推進大中小學一體化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中從上海市思政課建設改革經驗出發,提出思政課內容要注意問題導向,可以開設一些創新性的思政課程,還要注意挖掘其他各類課程的思政內涵。楊增崠、于利花的《論新時代中學思政課建設的歷史契機》主要對教師提出要求,并未對內容創新展開研究。
從已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學界主要從宏觀層面對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內涵建設提出建議,沒有從微觀層面展開具體研究,對中職思政課內容創新只能說具有理論指導意義,而不具備實踐的可操作性。
2.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研究概況
第二類,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題(學界多是在“大思政”的概念下對內容創新展開討論),沒有明確的“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語境的研究,這類研究成果豐碩,且不乏高水平的論文和著作,成果主要集中在內容創新依據、內容結構創新、內容本身創新等方面。
關于內容創新依據,學界從實踐和理論兩個維度展開討論。實踐依據方面,普遍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建構受主客觀兩方面規律的制約。如熊建生在《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建構的依據》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的形成要依據階級社會對其成員的根本要求、時代條件發展變化的客觀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繼承借鑒和結構要求。周湘蓮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研究》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決定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性質,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特點和思想政治品德發展規律制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形勢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實際情況制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針對性。也有學者提出確定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僅要根據教育目的和教育對象的具體特點,還要著眼于人思維過程、思維定理的要求(王希環的《思維過程、思維定理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選定的影響》)。理論依據方面,東北師范大學博士上官苗苗在借鑒學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總結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理論、馬克思關于人的需要的理論、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系統相關理論對內容建構的指導意義。
關于內容結構創新,學界從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展開討論。橫向來看,內容結構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心理教育形態;縱向來看,內容結構體系包括基礎性內容、主導性內容和拓展性內容(郭聰慧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結構研究》)。也有學者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結構的形態和體系糅合在一起,創造性地將內容體系按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邏輯展開模式分成對象的需要體系、社會的價值體系、社會的規范體系、對象的問題體系四個部分(王立仁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及其邏輯展開模式構想》)。目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學者都贊成采用系統化、整體化的構建方法,在此背景下,張銳、劉建林在《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結構優化研究》中從整體出發,提出我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需要在層次性、階段性上進行優化,按小學、中學、大學三個階段組織有針對性的教育內容。
關于內容本身創新,學界主要從減少和增加兩個視角展開討論。不少學者提到不同學段的思政課教材需要系統優化,去掉重復性內容,增加時代性要求。如《試論核心價值體系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中作者劉先進認為新時期必須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全面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拓寬覆蓋面,完善內容體系,并加以創新。還有學者建議研究、開發、運用紅色文化資源,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進實踐,比如汪立夏的《紅色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實現——以江西省高校紅色文化教育進校園為例》。王學儉、劉珂的《融入日常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觀建構》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融入日常生活,結合社會要求、國家意志、對象需要確定教育內容。
3.問題與反思
對上述研究現狀梳理后可以發現,現有研究成果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盡管絕大部分學者是在“大思政”的概念下討論教育內容創新的,但對思政課程教學內容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論上的借鑒意義。從一線教師角度來看,這些研究還是側重于從宏觀上泛泛而談,更多的是一種觀念的轉化,作為主陣地的思政課教學改革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還不是很多,其中探討符合中職思政課教學職業特點的研究項目更是少之又少。二是現有研究主要以高職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為研究對象,很少有直接對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研究,當然筆者在知網上還是搜到了幾篇,遺憾的是質量并不是很高。這種情況反映出,在國家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發展的今天,中職思政課在整個思政課教學改革進程中缺乏應有的關注,導致話語權缺失。三是雖然學者們沒有明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背景語境,但具體研究時多采用系統思維方式。一體化建設背景下,不僅教學內容本身要具有層次性和銜接性,內容建構目標、內容結構也同樣如此。四是盡管有學者提到不同學段的思政課課程內容存在重復問題,但簡單的刪除絕不是解決問題的良方,如何讓不同學段相似教育內容的側重點不同又上下銜接,是學界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二、國外相關問題研究現狀述評
雖然國外可能沒有類似我國專門名稱的思想政治教育,但諸多國家均有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等。
美國的高校設有相關的德育課程,如哈佛大學校長博克任職期間,將倫理課程引入專業課程,以培養學生的道德認知能力。美國的社區大學開設有公民教育必修課培養學生對社區的歸屬感。
澳大利亞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展新社會科課程運動,為個人的發展、認知情感服務。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澳大利亞公民教育又有所加強,對學生“政治研究”“國際研究”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由于科技的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日本學者提出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以適應信息化、國際化的社會。2000年以來,日本基礎教育以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為目標,全面推進課程改革。
可以看出,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國內所提的“課程思政”的概念,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
三、研究展望
梳理國內外研究現狀,把握國內外研究發展趨勢,分析現有研究不足,可以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有方向性和針對性地開展中職思政課內容創新研究,推動中職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
中職思政課的教育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教材和一些教材之外的教學資源,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背景下,從教師角度出發,筆者認為中職思政課內容創新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是內容目標創新。思政課建構內容的主要目的是實現課程育人目標,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從總體上看,小學、中學、大學思政課的課程育人目標和學科核心素養是一致的,但是在具體實踐教學中,教師要結合中職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對課堂內容建構目標進行細化,使其既與整體目標保持一致,又具有層次性和銜接性,同時還要體現職業教育的要求。
二是內容結構創新。通過比較小學、中學、大學思政課教材的具體內容,從整體上總結大中小學思政課內容的結構體系,在此基礎上具體分析中職思政課教材內容的橫向結構和縱向結構,二者進行對比,對中職思政課教材編寫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目前中職學校思政課在用的教材是《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2020年最新版《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提出要將教材調整為《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職業道德與法治》《哲學與人生》。從名稱上看,中職思政課教材與初中段和高校段的上下銜接更加緊密了(初中的教材是《道德與法治》,高校的教材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等四種)。新教材在內容結構上是否合理還未可知,但既然是用于職業教育的教材,一定不能缺失職業特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將工匠精神教育循序漸進地融入思政課教學,既要符合思政課內容結構的深度,又要滿足思政課內容結構的廣度。
三是內容資源創新。思政課課堂教學內容主要來源于教材,除此之外,時政熱點、歷史人文、地方資源等也可以成為思政課教學素材。值得注意的是,當這些教學資源被用作中職思政課課堂教學內容時,應當結合中職思政課的特點將其與小學、大學的思政課區別開來,以防學生對同一教學內容產生倦怠感。鑒于國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與我國中職學生的實際需求,教師還可以利用生活經驗和世界資源,在思政課教學中融入生命教育和生存教育,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當然,無論教學內容如何豐富多樣,教師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思政課的意識形態屬性。
參考文獻:
[1]鞠忠美.大中小學德育銜接工作創新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5.
[2]周湘蓮.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的發展與建構[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16.
[3]陳立思.當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述評[J].教學與研究,2000(11).
[4]周湘蓮.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的思考[J].湖南社會科學,2005(6).
[5]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結構體系論綱[J].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2007(1).
[6]鄭敬斌,王立仁.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思想教育研究,2011(1).
[7]鄭敬斌,王立仁.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的系統構建[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
[8]蘇錦霞.“校企一體化”模式下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體系創新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2.
[9]王學儉,劉珂.融入日常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觀建構[J].思想教育研究,2015(2).
[10]上官苗苗.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系統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7.
[11]劉建鋒.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研究[J].集美大學學報,2019(1).
[12]楊增崠,于利花.論新時代中學思政課建設的歷史契機[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9(12).
[13]張彩云.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新圖景[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12).
[14]江鴻波,林秋琴.試論以“六個一體”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19(19).
[15]尹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現代創新研究[D].合肥:安徽工程大學,2019.
本文系蘇州市職業教育學會“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專項課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背景下中職思政課內容創新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登記號Szzjlx2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