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雨
摘? ?要: 勞動教育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對大學生樹立道德品質、發展智力、強身健體、提升美育具有現實價值。當前,一些大學生存在勞動意識淡化、勞動能力弱化等問題,源于勞動教育在高校“缺位”、在社會“失位”、在家庭“空位”,因此,加強大學生對勞動教育的認同感、強化高校勞動教育的引領作用、推進社會勞動教育的渠道建設、穩固家庭勞動教育的基礎地位是提升大學生的勞動素養、勞動知識、勞動技能的必然路徑選擇。
關鍵詞: 新時代? ?大學生? ?勞動教育
勞動是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需求,勞動教育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高等教育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在高等教育發展進入內涵提升、謀求跨越式發展的新時期,勞動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但在一段時期內,我國高校對勞動教育不是很重視,大學生在勞動方面出現了一些思想和行動上的問題。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同志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了勞動的重要性,提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1]。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到“青少年中出現了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2]。有鑒于此,本文結合新時代背景,在重新理解勞動教育的價值與重要性和正視當前高校勞動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發展之道。
一、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價值
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高校積極開展勞動教育,有助于大學生樹立道德品質、發展智力、強健身體、提升美育,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一)以勞動教育樹立道德品質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勞動教育是立德樹人的根本體現。勞動教育能助力大學生涵養品德。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有利于大學生明愛國之“大德”。勞動人民把中國從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弱小國家,建設成為現在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大學生從勞動實踐中更能體會勞動人民建設新中國時的艱辛與苦難,樹立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意識。第二,有利于大學生曉敬業之“美德”。大學生在親身體驗職業勞動的過程中,培養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第三,有利于大學生守誠信之“公德”。通過勞動教育,大學生領悟到要誠實工作、勤勉工作。第四,有利于大學生樹友善之“品德”。大學生經歷艱辛的勞動實踐,體悟到勞動人民的不易,增進對勞動人民的感情,懂得尊重勞動人民,珍惜勞動成果。
(二)以勞動教育助推智力發展
教育是一項培養人的活動,目的是發展人的智力,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一方面,大學生經過勞動教育,將已學習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勞動實踐當中,深化了對知識的理解,加深了對知識的印象,提升了對知識的應用水平,使得知識入腦、入心、入行,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另一方面,大學生在勞動教育過程中可以收獲知識,增長見識,發展學識。通過勞動教育,大學生在勞動實踐過程中學習新知識,在不同的勞動實踐中收獲不同的知識,擴大了知識面,推進知識寬度橫向拓展、知識深度縱向精進。
(三)以勞動教育增強身體素質
勞動具有不同的形式,其中,體力勞動有助于增強體質。身體素質的提高可以通過持續的日常體力勞動實現。大學生在勞動過程中付出了體力,強壯了肌肉,鍛煉了耐力,持續地進行體力勞動使身體保持健康狀態。另外,在勞動實踐過程中,大學生能切實感受到強健體魄的重要性,深刻意識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促進大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體育鍛煉。
(四)以勞動教育提升美育水平
勞動與美育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手工勞動、美術創作等勞動是培育和提升審美的過程。大學生通過手工勞動,改善生活空間環境,提升生活空間美感。在勞動過程中能切實感受到通過自己的雙手,使周圍環境變得美好,領悟到“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真理。另一方面,藝術創作靈感源于勞動人民生活,藝術作品以勞動人民的生活為范本,在生活的基礎上進行藝術的加工創造,呈現出貼近勞動人民生活的作品。這樣的藝術作品深刻地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勞動為藝術發展提供了素材,藝術作品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給勞動人民帶來精神層次的享受,引起勞動人民的共鳴。
二、當前大學生勞動教育缺失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勞動教育因長期被淡化、弱化、邊緣化,偏離了大學生的生活中心。當前,大學生中存在一些勞動教育缺失問題,通過細致分析這些問題,探尋出成因,為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提供現實依據。
(一)勞動教育缺失存在的問題
1.大學生缺乏勞動意識
思想對人的行為和認知具有影響作用。大學生勞動意識缺乏使得行為和認知出現問題。在行為上,一方面,大學生缺少勞動主動性、積極性,勞動態度較為消極。表現為不積極主動地參與學校、學院和班級組織的勞動實踐活動,甚至在宿舍也極少勞動,以至于宿舍臟、亂、差。另一方面,部分大學生不尊重普通勞動者,不尊重他人勞動成果。大學生中仍存在輕視普通勞動者、浪費糧食、亂扔垃圾等不良現象。在認知上,一些大學生存在一夜暴富、一夜成名、不勞而獲的錯誤思想。想通過走捷徑獲得成功、收獲財富,卻忽略任何名譽上、財富上的收獲都需要腳踏實地的勞動。
2.大學生勞動能力弱化
勞動能力是人進行勞動活動的能力。大學生勞動能力水平決定了我國未來建設者的水平。大學生勞動能力弱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一些大學生缺乏勞動知識。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在腦力勞動、科技勞動、生產性勞動方面,缺少了必要的勞動知識,無法對實踐進行指導,從而阻礙勞動的進行。其次,大學生缺少勞動技能,不會勞動,不懂勞動。具體表現為:在家里不會做飯,不會做家務;在宿舍不會收拾衣物、不會整理內務、不會做衛生,造成宿舍一片混亂,甚至期末時才將臟衣服、臟被子郵寄回家清洗;在專業的生產勞動中實踐能力較弱,存在實驗不會做,實驗數據錯誤,沒有實驗成果的現象。最后,大學生缺乏團隊合作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一些大學生責任感不強,沒能把個人與集體緊密地聯系起來,在集體勞動中將自身利益置于集體利益之前。在團隊中與他人合作較少,與團員之間的協作能力較差,欠缺團隊合作精神。
(二)勞動教育缺失存在問題的成因
根據大學生勞動教育缺失存在的問題,經過探究筆者找出了以下幾個成因:
1.高校教育“缺位”
其一,在思想認識上,高校對勞動教育認識不到位。沒有深刻認識到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深刻認識到勞動教育在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沒有深刻認識到勞動教育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中的價值。其二,在教學管理方面,高校沒有制定明確的勞動管理體制和機制;缺少勞動教育相關課程;尚未將勞動教育融入實踐教學過程。其三,高校在勞動教育方面存在“走形式”的現象。具體表現在,勞動內容過于簡單;勞動形式過于表面;勞動項目缺少針對性。對此,教育部陳寶生部長特別強調,“不能在課上‘聽勞動、在課外‘看勞動、在網上‘玩勞動,要堅決防止形式主義,防止弄虛作假和走過場”[3]。高校在勞動教育中“缺位”,缺少對大學生勞動價值觀的引導、勞動精神的培育、勞動技能的培養,導致大學生勞動意識缺乏、勞動能力弱化。
2.社會教育“失位”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推進,各種思想傳入我國,部分大學生受到功利主義影響,認為自己付出的勞動應獲得等價的物質報酬,沒有報酬的勞動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認為學校、學院、班級組織的勞動對自己沒有利,從不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勞動。隨著社會上諸多行業興起和科技的發展,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大學生因勞動技能缺失、勞動意愿低下而帶來的生活問題,例如:外賣行業滿足了“不會做飯”的大學生飽腹的需求;家政行業解決了大學生“不愿做家務”的煩惱;掃地機器人的推出,適應了“不愛做家務”的大學生在打掃衛生方面的需求。這些行業和科技的發展,從積極層面來看,破除了大學生因勞動技能缺失而造成的困境。反之,從消極層面來看,助長了大學生的惰性,造成了大學生更不愛勞動、更不愿勞動、更不會勞動。
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和社會不能為大學生提供充足的勞動實踐場所,大學生參與勞動實踐機會較為匱乏。大學生在社會中得到的勞動實踐機會少,導致勞動實踐能力在社會上得不到鍛煉,以至于實踐能力與社會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3.家庭教育“空位”
當代大學生出生在計劃生育時代,大部分是獨生子女,成長在家長及長輩的寵愛、溺愛之中,家長包攬了家中絕大部分家務,導致大學生沒有養成勞動習慣。同時,當代大學生是改革開放成果的受惠者,成長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時代,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好。因此,大學生在經濟方面沒有受過苦,在生活方面沒有受過難,勞動接觸較少,導致現在一些大學生不會做家務、不愛做家務、不愿意做家務。再加上大學生成長于應試教育的考試壓力下,升學考試壓力大。父母為了給孩子擠出更多文化知識學習時間,承擔了所有家務活勞動。在計劃生育、經濟發展、應試教育三重背景下,因家長對勞動教育的認識不足,對孩子的勞動引導不足,使家庭教育在勞動教育中“空位”。
三、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實現路徑
勞動教育對全面育人具有現實功能,有助于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針對上述提出的問題及成因,如何才能提高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實效性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增強大學生對勞動教育的認同感
第一,我們要從大學生的思想方面入手,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講授、輔導員日常思想輔導、同學間榜樣力量的作用,增進大學生對勞動教育的認識,強化對勞動價值觀的領悟,領會勞動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意義。大學生從思想上自覺接受勞動教育,把勞動教育內化為內心的追求,自覺樹立起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外化為主動行動,積極主動地承擔起勞動任務,做到思想上接受勞動教育,行為上積極實踐,主動參與學校、社會、家庭的勞動實踐。
第二,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不能單一不變,應開展具有創造性的勞動實踐活動,以實操活動為主,讓大學生在有意義、有創意、有成果的勞動實踐中感受勞動魅力,學習勞動技能,提高勞動能力,增強對勞動教育的認同感。
第三,通過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在大學生中傳承勞動美德。我國自古就在勞動方面有著優良傳統,例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等都描寫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借助傳統節日,弘揚勞動精神,培育大學生勤儉節約、艱苦奮斗、辛勤勞動的美德,提升大學生對于勞動美德的認同。
(二)強化高校勞動教育的引領作用
高校是勞動教育的“主陣地”,起著引領作用。加強高校勞動教育,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其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師在高校中承擔著傳道授業和價值引導的使命,是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實施者。一是高校教師要深刻認識勞動教育在我國教育制度中的重要地位,深刻領悟勞動教育對“樹德、增智、強體、育美”具有綜合育人的價值,深入學習勞動價值觀,提高勞動素養。二是高校教師要提高勞動教育水平。高校教師應掌握勞動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掌握勞動教育規律。遵循大學生成長的規律和勞動教育的規律,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
其二,完善高校勞動教育的管理機制。勞動教育從高校“邊緣化”地位回歸到教育中心位置,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機制。管理機制的完善應從激勵機制、監管機制和考查評價機制三個方面入手。一是要建立健全高校勞動教育的激勵機制。激勵機制應包含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兩方面。一方面,學校應提供一定的物質保障及適當的薪酬補助,使其思想上從“我不愿做”向“我想去做”轉變。另一方面,通過向其頒發“優秀勞模”“最佳勞動者”等獎項,從精神方面激勵大學生,使其在精神上有滿足感。二是要建立和完善監督機制。通過監督機制,保障不“摻假”、不“打折扣”地進行勞動教育,保障勞動教育落地執行,而不是“喊口號”的行動。三是要制定科學的考核評價機制。根據高校具體情況制定科學的、統一的、可行的評價標準,多層次、多方面、多維度的評價方案,靈活化、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方式,確保真實全面地了解勞動教育的實施情況,及時調整勞動教育的實施方案,推動勞動教育向科學化方向發展。
其三,優化勞動教育的課程設置。“學校的勞動教育不是單純的勞動,而是把勞動和教育結合起來,通過開展相應的勞動達成一定的教育目的”[4]。一是將大學生勞動價值觀教育、勞動素養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二是大學生在專業課及教學實踐課程里學習勞動知識,培養創新思維,鍛煉勞動實踐能力,提升勞動技能。三是將勞動教育融入社會實踐中,通過志愿服務、社會服務等方式,大學生樹立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共服務意識。
(三)推進社會勞動教育的渠道建設
勞動教育區別于知識教育,知識教育的主場所在學校,勞動教育的場所不局限于學校,更需要社會與高校的配合,學校是勞動教育的“主導性的關鍵地點”,社會是勞動教育的“支撐性的協同地點”[5]。
第一,高校與企事業單位合作建立志愿服務基地,高校向基地輸送人才,企事業單位提供志愿服務崗位、義務幫扶崗,使志愿服務實現基地化、常態化、長效化。志愿服務基地不僅為大學生提供勞動實踐機會,還解決了公益性單位缺人才的情況。大學生在志愿服務勞動過程中體驗勞動的價值,感受勞動的幸福感、獲得感,提升對勞動的認同感。同時,培育大學生服務社會、服務他人的奉獻精神。
第二,高校與企業搭建合作項目,建立校企合作實踐基地。企業肩負起培養新時代人才的社會責任,接過高校人才培養的接力棒,與高校一起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由高校老師帶隊把大學生帶出校門,帶到企業工作生產一線,深入艱苦的基層、深入實際地了解工作環境、學習工作技能。一方面學生親身感受基層工作的艱苦,體會基層工作的不易,鍛煉艱苦奮斗的精神。另一方面學生提前感受進入社會后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強度,減少從“象牙塔”到社會的心理誤差。
第三,社會為大學生提供勞動實踐的平臺和場所。建立專業志愿服務平臺。大學生通過官方平臺找到適合自己的志愿服務項目,例如社區勞動幫扶、暑假義務支教、敬老愛老服務、城市交通引導、博物館義務講解等。大學生在社會公益勞動實踐中將自身價值與社會價值聯系在一起,發揮個人知識才能,在社會中實現個人價值,培養吃苦耐勞和無私奉獻精神。
(四)穩固家庭勞動教育的基礎地位
家庭教育是大學生教育的基礎和前提。高校勞動教育不僅要在學校中進行,更需要家庭和學校的配合,形成家庭和學校協同育人的局面。
第一,家長應明晰勞動教育對大學生的重要性,配合學校做好寒假、暑假的勞動教育工作,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記錄下大學生在家庭中參與的勞動實踐。
第二,全體家庭成員應樹立勞動意識,營造家庭全員勞動的氛圍,家庭全員學習勞動知識,運用勞動技能,創新勞動方法,培養勞動精神。在家庭教育中,一方面,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大學生的勞動意識、勞動技能。另一方面,更要以自身為榜樣,以自身對勞動的熱愛,積極地進行勞動實踐感染大學生。家長在勞動中向大學生傳授家庭勞動技能。大學生在家務活中養成勞動習慣,在家庭勞動中培養勞動意識。
四、結語
青年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使命是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勞動教育決定了大學生的勞動價值取向、勞動知識水平和勞動技能水平。通過對勞動教育價值的分析,以及對大學生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不難發現對大學生進行勞動教育需要學校、社會、家庭三方面形成合力,全方位、全過程地將大學生培育成為新時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青年人。
參考文獻:
[1]張爍.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01).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0-03-27(01).
[3]陳寶生.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大力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N].人民日報,2020-03-30(12).
[4]吳昌福.學校勞動教育育人價值的缺失與復歸[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4).
[5]姜大源.芻議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時空構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