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逸


摘要:綜合類院校音樂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和演奏水平與專業音樂院校學生存在一定差距,作為綜合類院校的音樂專業教師,立足生源現狀和人才培養目標,著力夯實學生基本功以適應未來基礎教育教學需要尤為重要。本文結合揚琴作品《黃土情》,通過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的演奏與實踐,就本科教學不同階段的基本功教學方法與標準予以歸納,力求實現因地、因材施教。
關鍵詞:教學 ?基本功 ?實踐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0)24-0092-04
綜合類院校較為注重培養復合型人才,主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而音樂專業更偏向于音樂教育的方向,所以教師在教導學生專業知識規范的同時,也要指導學生如何進行音樂教育教學,為之后培養學生勝任基礎教育工作打好堅實基礎。與專業類音樂院校中的學生相比,綜合類院校中的學生因專業學習時間較短,基本功相對薄弱,欠缺系統化專業訓練等原因,致使綜合類院校中音樂專業學生的專業水平相對較弱。
一、綜合院校學生專業水平現狀及針對性教育方法
據筆者對部分地方綜合院校揚琴專業教學情況的現狀調查,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出現坐姿、持竹姿勢、手型、手腕動作、擊弦位置、運竹、識譜、音位認知等方面的問題,而這些都是專業演奏學習中的基礎性問題,是最根本的、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因此,對于綜合類大學音樂專業教師來說,提升學生基本功是一項非常緊迫而艱巨的任務。在音樂專業的學習中,打好基礎是重中之重,換句話說,就是要扎實基本功。大部分綜合類院校中的音樂專業教師,在教學時會對學生的知識進行重新梳理整合,從最基本的演奏姿勢、音位等開始講解,觀察學生的演奏姿態、習琴姿勢、糾正一些不好的習慣,再從頭開始嚴打基礎,加強基本功的訓練。在學生基本功逐漸扎實的過程中,不斷滲透音樂樂句劃分、情感處理、各種演奏技法等方面的知識灌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表現并演奏樂曲。
筆者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在練功器上進行每日不少于一小時的基本功練習,由最基本的單音開始,分組進行練習:慢速單音為一組,注意手臂帶動手腕的動作以及慢速的出腕動作和擊奏位置;快速單音為一組,注意快速的出完動作及擊奏位置。而后再進行雙音及輪音的練習,分別規定好速度范圍,由慢速進行練習,穩定后方可加速。學生在經過長期的基本功訓練后,在演奏技術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可見正確的演奏習慣和練習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揚琴演奏學習中,主要分為三大塊,即單音、雙音、輪音。這三塊基礎支撐著之后專業學習的深入以及各種演奏技法的學習。以輪音為例,部分學生會出現輪音顆粒點不均衡、琴竹高低不一、密度稀疏速度上不去,甚至借助手臂的力量提升輪音速度等情況,而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基本功不扎實而導致的。那么教師應如何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問題呢?首先,檢查學生的持竹姿勢是否正確,手腕運動是否正確;其次,手腕放低放平,左右手慢速交替擊弦,可以進行兩組二八節奏和兩組四十六節奏的組合,由慢速起練,要求左右手琴竹抬起高度一致,兩手腕出腕速度一致,音量音色均衡。練習時要學會用耳朵辨別音色,辨別演奏出的音符質量,并牢記“心在手先”的道理。什么是“心在手先”?項祖華先生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強調:頭腦是人的司令部,當你彈奏練習曲和樂曲時,應是用頭腦去指揮雙手等演奏器官的動作,是“心在手先”,也是“意在琴先”,而不是無意識地單憑“順手溜”。所以在練琴的過程中,教師一再強調要用心、用腦去演奏,就是這個道理。最后,待左右手的手腕動作、琴竹抬起高度等要求都達到規范并能穩定演奏后,即可加快輪奏的整體速度,相信在這個增強穩定性的磨練過程之后,學生的基本功會有效的提高。
二、揚琴教學方式與實踐
揚琴獨奏曲《黃土情》由著名揚琴演奏家、教育家黃河教授創作于2000年,全曲共分為引子、主題、賦格、快板和尾聲五個部分,向人們展示了黃土高原的大自然風貌及淳樸的風土人情。此曲中運用了連跳技法以及單手連續的九連音技法,是當代揚琴作品中開創了現代演奏技法的代表作品之一。
譜例1:
譜例顯示的部分為引子段落,作品開始就運用了連跳技法,對手腕控制的要求較高,連跳技法要求突出旋律音,手腕運動速度快,力度變化大,學生在演奏此句時易“反客為主”,常常會突出裝飾音,而非旋律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檢查學生的手腕運用是否正確,是否清晰掌握了手腕小到大動作的變化,在這些基礎性問題已解決的情況下,才能繼續連跳技法的教學,手腕放低放平,裝飾音即第一下擊弦位置低,不需要用過多的力道擊弦,而在第二下旋律音出來的位置,需要結合腰部力量進行演奏,將第二個旋律音強調出來,利用腰部力量迅速彈起,完成整個連跳技法的演奏。在剛開始學習演奏時,切記放慢速度,在穩定好第一下低,第二下彈起的擊弦規律后,方可加速練習。在練習中一定謹記,連跳技法演奏時,手腕動作放低放平,第一下低,第二下彈起,才能有效地進行此技法的訓練。緊接著是一串連續的半音階上行,學生在演奏時容易彈不準,甚至不清楚旋律走向,找不準啟動和發力的位置。而此時,音位把握的準確性是最基本的,一定要學會慢練慢彈,保證音準及顆粒性,先做到順暢無誤的彈奏;其次加入手腕小到大的動作變化,找準啟動發力點位置后,推進旋律的上行走向,此句的半音階上行為九個音,可將前四個音分為一組,后五個音分為二組,在演奏前四個音時手腕動作小,由第五個音開始啟動發力,手腕動作逐漸增大,音量漸強至最后一個音結束。
譜例2:
譜例顯示的是作品《黃土情》中的九連音段,演奏九連音需要注意手腕運動的平衡性、單手連奏的穩定性、顆粒點的均勻細密以及氣息綿長舒緩的流動性,并且在單手連奏后換成另一個手的連奏時,不可出現“爆點”,也就是說不能突然地帶個音頭或是演奏出的音頭太虛。學生在演奏此段時,因習慣了“雙數”的演奏個數,在學習九連音時,個數偶爾會少一個,偶爾又會多一個,數不清楚,那么針對這個問題,就應該先慢練,首先要去習慣這個段落的連奏個數,之后再慢慢加速,加入氣息的運用和情感的抒發。而在此樂段中,氣息的運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此段的旋律優美綿長,但在演奏中卻是由一個個均勻的點狀音符連接而成的線性樂句,那么如何將這些“點”均勻地連接成“線”?這就需要加入氣息的運用配合與身體的協調控制,學會如何斷句,也就是學會劃分樂句。譜例2顯示的是該樂段中的第一個樂句,由開始平緩的la mi la si四串主旋律音推至高音mi后,三組mi音一組比一組更強烈,氣息更加急促,直至推向最高音la后進入此樂句中的高點,而后接入re dol si mi,此時又出現了四組mi音,而與之前不同的是,旋律情緒開始向低處運轉,四組mi音一組比一組更舒緩,回到開始時的情緒中。而在這段九連音技法的教學中,教師應要求學生首先穩定手腕連續的小動作運動,由慢速開始,連續演奏九下,不能出現不勻稱的聲音,要保證九個聲音出現頻率的均衡,音色的穩定連貫,在單手交替連奏時,更要注意保證音色以及聲音出現頻率的穩定性。學生在單手連奏交替時常常會出現音色不勻稱的現象,甚至在換手演奏時,時間隔開過長或過短,破壞了旋律的線條性。這種問題最終還是歸根于學生基本功不夠扎實,左右手的單手獨立性和穩定性不強。在平時的基本功訓練中,要注重提升單手的獨立性、穩定性及控制能力。對于綜合類大學的揚琴專業學生來說,掌握這個技術點的難度相對更大一些,那么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實際情況來安排教學進程,在此曲九連音的教學中,可以先試著讓學生進行五連音的演奏,在各方面都穩定的情況下,再加到九個音進行練習。
三、教學經驗總結與對策
上述實際教學過程說明了學生擁有扎實基本功的重要性,這既是學生熟練掌握運用各種演奏技法的前提,也是教師能夠更順暢地教授各種演奏技法的關鍵所在。建議學生們在練習時,首先學會自查,檢查自身演奏的基本姿勢、動作是否正確,演奏的樂音是否準確。其次,保證在練習過程中學會放慢速度,細磨慢彈,用腦用心。最后,修整音色,學會用耳朵辨別自己所彈奏出的音色,是否圓潤飽滿,相信十分的付出定會有十分的回報。綜合類院校音樂專業以培養音樂教育專業人才,特別是中小學基礎教育師資為主要目標,因此,在本科階段四年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著重在學生的專業方面進行嚴格的基礎性訓練,幫助學生完成專業基礎方面的知識能力構建,嚴打基礎,為更好地學習專業知識,完成本科四年的專業學習目標鋪平道路。
筆者對于學生大學四年的專業規劃大致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扎實基本功為目的,主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演奏習慣,規范學生的演奏姿勢、竹法、技法等。教師可安排學生進行每日不少于一小時的基本功訓練,即手腕練習,可從速度70開始起步,左右手單音,雙音到八個音一組的輪音練習,直至速度達到85以上。學生在練習單音時,需注意運竹時的手腕動作,一種是慢速的擊弦動作,由手臂帶動手腕抬起,到高點后手腕轉動落下,擊弦位置放低,手腕出腕速度慢,擊弦后迅速彈起,進行下一組慢速單音的練習。另一種為快速的擊弦動作,同樣由手臂帶動手腕抬起轉動后落下,擊弦位置放低,但手臂帶動手腕抬起的動作可以加快,手腕的出腕動作加快,擊弦后迅速彈起,再進行下一組快速單音的練習。在保證每日的基本功訓練下,再逐步加入如基礎性的針對手腕運動的四十六節奏型練習曲,要求手臂放松,手腕動作標準,擊弦音位準確,由慢速進行練習,待技術穩定后方可加速;
第二階段,以提高學生的演奏技術為目的,在進一步夯實學生基本功的前提下,根據學生掌握技術程度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訓練計劃和標準,取其長補其短,因材施教,逐步提升其專業水平。學生在掌握了單音的演奏技巧后,可再加入雙音、輪音、琶音等等技術性練習曲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以琶音技法的教學為例,傳統的琶音以三到四個音為一組,學生在演奏時常常容易出現四個音不平均,或是第二、第三個音出不來等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就需注意慢練,加入氣息的運用,吸氣后手臂帶動手腕抬起,轉動后落下的擊弦位置低,一口氣平緩地推至琶音結束,此時手腕自然彈起,完成整個琶音的演奏,在熟悉了琶音演奏的方法后,慢慢加速演奏。而在許多揚琴現代作品中,又有了跨音區的琶音演奏,突破了傳統的三到四個音,甚至出現了七個音、九個音的琶音,其實演奏方法是相通的,所以打好基礎才是關鍵;
第三階段,以加深音樂理解、學會處理音樂為目的,幫助學生靈活運用演奏技法,更細膩地表達音樂情緒。教師可將揚琴四大流派的曲目教給學生,例如四川揚琴的代表曲目《將軍令》,廣東音樂的代表曲目《倒垂簾》,東北揚琴的代表曲目《蘇武牧羊》以及江南絲竹《歡樂歌》,了解與感受各流派的不同曲目演奏風格。也可將描繪人物形象的例如《昭君怨》《離騷》,或是描繪美麗景色的《天山詩畫》《瑤山夜畫》等曲目教授給學生,幫助學生更好地揣摩音樂形象,表達音樂情緒。另外,學生還需學習如何選取專業教材。當前,社會考級是藝術普及教育的重要途徑,目前社會考級面向的主要是中小學生,因此在考級教材的選取方面,要求學生也要有一定的了解與掌握。
綜上,面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壓力,學生更要在本科四年的學習生涯中打好專業基礎,強化基本功練習,力求全面發展,提升各方面的專業素質和水準,提高就業競爭力。而教師則應增強教育教學質量與能力,具備創新意識,靈活運用專業教材和教學方法,以高質量、高效率的課堂為紐帶,關注學生的思維方式與心理情感,及時與學生溝通交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項祖華.揚琴教學的基本環節[J].樂器,1998(01).
[2]于海英.大漠孤煙直 無垠黃土情——淺析揚琴獨奏曲《黃土情》[J].音樂生活,2008(06).
[3]楊昭君.當代揚琴作品創作中的音樂元素運用——以陜北民歌為例[J].大眾文藝,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