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是學習活動的認知工具,其應用已從目前關注電腦、網絡、網上學習的操作模式發展到利用信息技術培養的高級思維能力,構建知、情、意融合的高智慧學習體系。所以,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戲曲音樂教學的探討,是一個必然趨勢。本課題探討了音樂與戲曲教學與現代信息結合具體案例,為探索更多樣、更有特色的音樂教學方法提供可操作性依據。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 ?三位一體 ?叮叮腔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0)24-0120-04
伴隨著計算機、多媒體、通訊網絡等技術為標志的信息技術在世界范圍內迅猛發展,特別是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已經全面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也滲透到群眾的日常生活中。信息技術對人本身產生了深刻影響,改變著人們的心理、人格和思維方式。信息技術應用到教學己經成為世界范圍內教育信息化的標志。
在2015年國際教育信息化的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堅持不懈推進教育信息化”。這說明中國愿意與世界各國一起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人類學習,提升人類教育方式。很多學者和專家也在探索,中國教育的現代信息技術問題,并把其運用在中小學教育、成人遠程教育、網絡視頻教育等;具體到某一學科、某一專業的課程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如:英語、體育、語文等;發展了教育資源,擴大了教育對象,增加了課程的互動性,實現了教育的開放性與共享性。
面對這一趨勢,戲曲音樂專業也從中找到了很好的結合點,實現了一定的音樂教育信息化發展。如:田耀農、喬建中教授在杭州師范大學省級精品課程“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教學實踐和“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網站的建設實踐中提出的“三重空間互動教學模式”。
所謂“三重空間互動教學模式”指的是課堂、現場與網絡三重空間互動的課程教學模式。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陳鴻鐸提出的利用現代技術所架構的“三位一體”的現代音樂分析課程模式。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共識。江蘇有很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與制度,《中國文化報》在2017年3月28日刊登了《保護和振興江蘇戲曲要科學施策》的報道,指出了“三納入”的策略來保護江蘇的戲曲曲種,筆者所工作的徐州工程學院是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并實現了“非遺進校園”的持續發展,還有一批志同道合的音樂教師在從事著音樂戲曲教育工作,并為之不懈努力。
筆者一直致力于戲曲融入音樂的教學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小戲——“叮叮腔”的保護與研究工作,“叮叮腔”是徐州當地土生土產的小戲曲種類,若將“非遺+教學”引入音樂學專業,來提升音樂學專業學生的音樂素養等能力的研究與實踐相當少,將現代信息技術運用與戲曲教育運用結合的資料極少。本研究就是想探索音樂學專業的教學體系中,是否可以將“戲曲”與“音樂”結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實現課程的“三位體”化,并對其可行性進行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所謂的“三位一體”原指基督教稱上帝只有一個,但包含圣父耶和華、圣子耶穌、圣靈三位。后比喻三個內容或三方面結合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即三者雖各有特定位份,卻同具一個本體;本文中的“三位一體”是以“叮叮腔”為切入點的戲曲課程的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三位即教、學、實踐。
一、教—主要通過微課程及教學資源模塊實現教的環節
(一)戲曲內容融進公共藝術教育課程
徐州工程學院為了讓學生能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實施大學生素養提升的“五個一工程”。其中包括“學會一些音樂知識或者一種樂器”。為此,學校面對全校學生開設了必修和選修課,課程名稱為音樂素養,音樂教研室所有老師根據院校學生的具體情況編寫了《音樂素養》教材,教材共分為十二章,戲曲是其中重要的章節,除了京、昆大戲以外,徐州地方戲曲包括叮叮腔也進入到了學生們的課堂。老師們把戲曲行當、臉譜化妝通過課件及豐富的影像材料,用文字、圖像、色彩及視頻等,將需要表達的內容直觀、形象地展示給同學,讓同學們了解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廣博精深的同時,也增加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二)戲曲內容融進音樂學專業課程
筆者所在學校在音樂學2015版人才培養方案上,把徐州地方戲曲曲藝列為一門必修課程。培養標準為:立足蘇北地區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沃土,通過中國戲曲、曲藝概論,培養學生對民間戲曲與曲藝的關注與興趣,參與到地方戲曲與曲藝的表演與研究,使這些民族音樂文化得到真正意義的繼承與發揚。并通過了解徐州梆子、徐州琴書、徐州柳琴、徐州叮叮腔等地方戲曲與曲藝的基本情況,結合中國戲曲與曲藝的基本概論,參與上述戲種與曲種的表演,形成地方音樂表演、研究體系課程群。①
將戲曲納入音樂學專業學生必修課程,并建立有效的評價體制,納入學分制中,受到師生們的一致好評,并開始體現效果;通過數字化的方式進行教學,對于音樂學專業學生來說,培養他們了解戲曲的同時,也是提升他們的音樂素質,為多樣化的就業做準備。
二、學—通過觀摩微課程及戲曲輔助學習模塊鞏固線上學習成果
(一)“非遺”線上選修課程
線上選修課程是教師把教學資源放在學校教務的課程平臺上,供學生使用的一種學習方式。它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內容和進度甚至學習方式都可以根據學生個人情況自主選擇。
2012年,筆者所在學校開設了《徐州”叮叮腔”的傳承與保護》的專業選修課。這是面向部分專業的同學開設的一門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指導選修課,也是伴隨學校“非遺”保護研究特色化、“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課程建設”群集化而生發的行動研究性課程,即以音樂人類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為基礎,建構以“叮叮腔”為核心的保護知識體系,結合田野調查、排演劇目實踐,并呈現開放性、綜合性的地方特色活動課程。
本課程是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地方民間戲曲“叮叮腔”的詮釋(“非遺”視野),一方面彌補了傳統文化中“小傳統”教育的不足。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民族傳統,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另一方面增強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保護傳統文化就是保護我們的精神家園,并采取積極行動參與保護(排演劇目、對保護的調研等)。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在校園中形成一種宣講“保護文化遺產”的氛圍,激發更多的學生關愛文化遺產,增強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凝聚力。在豐富校園藝術文化生活的同時,用實際行動傳承文化遺產。
此課程在學校的教務平臺上供學生選修并學習。將在線學習、測試與評價、互動交流等功能融為一體。
(二)慕課教育課程
在當下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時代,“互聯網+”模式的興起引發了信息技術與傳統行業的融合并建構出新思維、新模式以及新生態。M O O 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中文稱之為“慕課”,就是在“互聯網+教育”模式下興起的一種大規模開放式互聯網教育課程。
慕課的快速發展引起國內教育學者們的關注,諸多著名高校紛紛通過慕課向社會傳達優質的課程資源,在這種大環境下,戲曲課程也不例外,也加入了慕課的行列。
筆者所在學校在2017年進行了戲曲課程群的慕課錄制,筆者也錄制了慕課《一首詩中的徐州小戲——叮叮腔》。本課設計思路是通過《春草茸茸》這首詩作為切入點進入教學主題,把四句詩分別對應兩個重要的知識點,結合自己的科研內容把知識點拆分重組,進行講授。兩個內容分別是:1.從小戲叮叮腔的地緣文化(叮叮腔與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民俗等關系)來了解叮叮腔的起源;2.從小戲叮叮腔音樂本體(唱腔音樂、唱腔特征等)了解叮叮腔的音樂文化。通過叮叮腔的音頻和視頻欣賞,使學生從音樂本體上了解叮叮腔的音樂特色、表演規律和文化背景。
戲曲理論資源通過慕課的形式不僅可以推動戲曲的普及、對戲曲課堂教學工作也是一個良好的補充,尤其是在理論方面,慕課打破了傳統刻板的書面語言教學的局限性,使課堂更生動有趣,也傳遞給學生更豐富的戲曲理論信息。在推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
慕課是將信息技術與傳統課堂教育相結合,由微視頻、課程測試與評估、師生互動三部分構成。慕課的出現不僅意味著教育技術的革新,更是對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教育觀念等方面的改進與提高。
三、實踐——通過使用數字化手段進行排演戲曲、田野采風,達到鞏固、傳承非遺戲曲的目的
(一)田野調查
數字化手段在田野調查及研究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在田野調查方面可以提升資料采集的科學性與規范性;同時在口述史記錄等資源收集及數字化保存方面也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2012年-2020年間,筆者數次帶學生就奔赴“叮叮腔”的流泛地進行田野調查。在此之前的田野調查,可以追溯到60年前,1960年的徐州師范專科學校師生對“叮叮腔”進行第一次田野調查。本次田野調差,對“叮叮腔”的流布范圍、文化生態、傳承等情況進行了調查;并對其存世的音樂、圖片、音像等進行全面的搜集與整理。2015年7月,再一次對“叮叮腔”藝人們的口述史做了詳細錄音整理,并將各相關類別的資料通過數字化手段進行系統的歸納、整理、并存檔。
在進行這項采風之前,我們做了兩個方面的準備:首先,所有參與人員要充分了解項目,并掌握相關民族音樂學田野采風的知識理論,做好充分的藝人采訪提綱及采風內容及注意事項;其次就是對項目人員進行數字設備使用的培訓工作,確保項目人員掌握操作和維護這些設備必要的技術知識。在筆者的田野采風過程中,可以說數字技術已經覆蓋了叮叮腔資料收集與管理的全過程。
(二)學唱并排演小戲“叮叮腔”
學生通過“叮叮腔”選修課程的學習,基本上熟悉該小戲的理論及唱腔以后,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深入了解“叮叮腔”,我們設計了實踐環節,聘請“叮叮腔”的專業演員幫助同學們排演“叮叮腔”劇目,為其“活態化”傳承做出實際行動。我們知道戲曲的傳承手段傳統意義上來說就是“口傳心授”,是指老師通過口頭表述,把自身掌握的技藝和多年對藝術的理解、審美感受、舞臺經驗傳授給學生。但是“作為一種典型的人際傳播,‘口語傳播的這種傳播空間距離和心理狀態上的‘面對面、 近距離,也使傳統音樂文化傳播在傳播空間、時間、速度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口傳心授式的教學方式決定了一位教師無法在同一時間段內對大量的學生進行教學,這就大大減少了傳播的受眾,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戲曲的廣泛傳播和普及。同時,在口傳心授的師徒制模式下,學生只有一種獲取知識的途徑,很難再有其他學習途徑和其他學習方式”。
我們在排練的過程中,除了師徒面對面的學習實踐,豐富戲曲的理論知識可通過大量數字化的資料獲得,而名家的錄音錄像資料在學生的聲腔及身段表演中就起到一個有效的補充作用。2018年12月16日,音樂學專業的幾位同學通過多種學習手段排演了小戲“叮叮腔”劇目《梁祝》。本劇目參加了江蘇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校外研究基地“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傳承“非遺”項目匯報的演出,她們俊俏的扮相、專業的演唱受到專家學者們的一致好評。
三、結語
在現代教育的迅速發展下,信息技術已經是課程學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是教學方式還是教學資源的獲得。戲曲音樂教學亦是如此,當然也要與時俱進。當前學界針對此問題的研究,更多著眼于一門課程,或者是與高校課程教學結合的問題探討,如:高校教學、精品課程等方面研究的資料,而戲曲對音樂學專業學生及普通大學生的音樂素養與能力提升等綜合方面著墨不多。如何做到將戲曲研究與傳播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讓其教育意義更加深遠。筆者以徐州小戲“叮叮腔”為切入點,結合自己的戲曲音樂教學,進行現代技術下的音樂戲曲教學體系的粗淺探索。
參考文獻:
[1]郭芳.地方高校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叮叮腔”的途經研究[J].北方音樂,2015(11).
[2][4]李曉菲.“互聯網 +”視域下的戲曲慕課研究[J].藝苑,2019(03).
[3]趙志安.論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傳播[J].當代音樂,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