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運興 王同文 李靜

摘要:以河南理工大學風景園林專業古典園林分析課程為例,探討當前課程教學形式、課程內容、考核方式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豐富教學手段、優化課程內容、調整考核模式、增強師資建設等教學改革理念與方法,進而強化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沉浸式教學活動的開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對規劃設計方案的分析能力。
關鍵詞:古典園林分析;風景園林;教學改革;教學手段
中圖分類號:TU986;G642986
文獻標志碼:AASA
文章編號:1671-2641(2020)06-0072-03
收稿日期:2020-02-01
修回日期:2020-08-17
Abstract: Taking the course of Classical Landscape Analysi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eaching method, curriculum content and examination method, and puts forward the ideas and means of teaching reform, such as enriching teaching methods, optimizing curriculum contents, adjusting examination modes, strengthening teachers construction, which can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patial thinking abi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mmersive teaching activities, so as to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analyze planning and design schemes.
Key words: Classical Landscape Analysi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methods
2011年風景園林成為一級學科,是人居環境科學的三大支柱之一。伴隨著國家推行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公園城市”的概念,我國風景園林行業和學科正在經歷著快速的發展[1]。而發展的關鍵在于人,在于人才的培養[2]。中國古典園林歷史悠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3~4],對其進行分析是風景園林專業知識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古典園林分析課程的教學模式也必將動態調整,以便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目前,已有研究者從古典園林實踐教學、借景手法、計算機輔助設計等方面對古典園林分析課程進行了教學改革嘗試[5~7],并在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理論結合實踐、古典園林與現代園林設計結合等課程改革方向[8~10]。
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學風景園林專業古典園林分析課程為例,探討教學環節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使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中國古典園林核心知識。
1古典園林分析課程教學現狀及問題
古典園林分析課程是河南理工大學風景園林專業的專業課之一,同時也是建筑學和城鄉規劃專業的專業選修課。課程的授課時間為大三下學期,共32學時,開設于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原理、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外園林史、園林植物學等課程之后,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我國傳統園林藝術的技巧和手法,提高學生的景觀調查和分析能力。教師對2016級和2017級學生(60人)進行了教學實踐,通過豐富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利用Lumion、Mars等軟件分組虛擬復建拙政園、留園等古典園林作品20件,成果展示后獲師生好評。自河南理工大學開設風景園林專業以來,專業課教師一直重視古典園林分析課程的教學與改革,不斷進行探索,雖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課堂教學方式較簡單
由于古典園林分析課程本身的特點,教學方式以傳統理論講授為主,輔以圖片、視頻。但該教學方式難滿足學生理解知識點、擴充知識面等方面的需求,也難以使其從中較好理解中西方古典園林的內涵,可能會造成理論分析與規劃設計實踐的脫節。
2)課程內容設置待延展
該課程的講授內容以彭一剛先生的《古典園林分析》[4]為主。該書立足于皇家園林、私家園林等中國傳統經典園林,是非常好的理論教材。然而,該門課程的課堂講授內容仍多拘泥于書本,缺乏與時俱進的內容,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調動其興趣。
3)教學質量考核形式單一
現行的課程考核形式較為單一,多以考核(閉卷考試)或考查(課程論文)的形式結課。這種考核方式雖然可以讓學生較好地掌握理論知識點,但容易導致學生對實際案例缺乏分析、理解和應用能力。
2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2.1豐富教學手段
教學方法是確保教學目標實現的有效手段之一。現代教育技術的快速更新和應用,拓寬了學生學習知識的途徑,并且增強了參與性和互動性。例如將虛擬仿真技術嵌入課程的教學過程,助推教學方法改革,實現虛擬仿真技術與古典園林分析課程的有機融合。根據古典園林分析課程的內容與特點,借助該技術,可以再現古典園林的風貌,將“看與被看”、空間的對比、蜿蜒曲折、高低錯落等重點內容,通過人機交互、漫游交互的形式,讓學生體驗情景的變化[11],便于其理解古典園林空間的特點。此外,這為學生在沉浸式教學情景中進行探索、交流和創造性學習提供了可能,在古典園林的研究、保護及傳承方面起重要作用。
2.2優化課程內容
教學內容的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應用型本科層次人才培養是以專業理論知識、實踐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良好的職業素養為主[12]。根據風景園林專業古典園林分析課程的特點,經過專業老師的論證,對與之銜接的中國園林史、西方園林史課程的部分學時進行壓縮,避免造成重復,確定以古典園林的分析為重點,從“看與被看”“主與從”等方面的具體內容入手,反映本學科前沿的研究內容。隨著我國風景園林事業的發展,各地都在加大風景園林建設力度,在各類園林園藝博覽會,尤其是具有傳統特色、地方特色的園林形態的涌現,成為古典園林分析課程的活教材。河南理工大學所處的焦作市,雖然不像北京、蘇州、杭州等地擁有大量的古典園林遺產,但當地的云臺山風景區、焦作市盆景園、龍源湖公園等園林景點,為中國古典園林造園手法在現代園林設計中的應用提供了豐富的教學案例。此外,該課程與在鄭州舉行的第十一屆國際園林博覽會、中國綠化博覽園等相結合,邀請相關內容的主創人員解析古典園林的實際應用。
2.3調整課程考核模式
課程考核的目的不僅是檢驗學生對古典園林分析課程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考察其在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實際問題中的分析能力。科學地設定考核方式和內容,綜合評定學生的學習、理解、掌握和應用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將課程考核分為過程考核和結課考核兩部分,過程考核包含經典案例PPT分析和分組討論,結課考核包括利用虛擬仿真技術模擬古典園林構建和進行相應知識點解析。
2.4增強師資隊伍建設
不斷增強、優化師資隊伍,打造以任課教師團隊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是課程學習的重要保障。由于古典園林分析課程涉及知識點較多,不僅有感性的理解,也要結合很多定量分析的手段,所以需要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的老師共同備課,以形成互補。除校內教師的專業講授外,還聘請了經驗豐富的當地高級職稱人員及技術嫻熟的企業技術員走進課堂開展專題講座、Mars等軟件操作指導等(圖1)。
3課程教學改革的成效
3.1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古典園林分析課程涉及許多中國傳統文化和理論,覆蓋面較廣,內容復雜多樣,傳統的單一教學形式和內容無法滿足課程教學的需求,易影響學生對課程學習的熱情。在教學改革后,學生對新增的討論交流、虛擬古典園林構建及解析等教學內容表現出很高的學習熱情。學生對開放的溝通及日常生活中虛擬游戲的熱情可以轉移到專業課程的學習中,體會到自我分析、創作的快樂。通過“理論講解—案例解析—討論交流—虛擬構建—交互體驗”五步教學模式的探索,改變單項、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使理論課變成技能課,真正地指導規劃設計實踐。
3.2提升學生空間思維能力
教材中的案例多以平面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尤其是古典園林中已經消失的經典案例。以虛擬仿真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顯示出了巨大的優越性,為古典園林分析提供了新的空間認知工具,擴展了空間認知的手段,并提供了良好的空間認知體驗。學生通過在自己構建的虛擬經典空間的亭臺樓閣里體驗、理解步移景異、空間的對比、蜿蜒曲折、空間序列等知識點,提高了空間思維能力。通過構建虛擬場景沉浸式教學,培養學生掌握古典園林空間的入境式設計思維,調動其對古典園林場景的認知體驗和感悟,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
3.3豐富課程教學成果
通過虛擬仿真技術與古典園林分析課程的有機融合,打破時空對教學的限制,傳統教學與數字化教學的互融,使古典園林分析課程教學更加生動、直觀和形象,增加了課程知識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學效率。通過新技術的嵌入,課程成果從單一的試卷或論文轉換為一個個經典的古典園林場景,從教材中二維的圖紙轉換為三維空間,為相關課程的教學提供支撐。
4結語
基于河南理工大學2年來的教學改革探索,通過古典園林經典理論講授、案例解析、討論交流、虛擬重構和交互體驗5個模塊的教學設置,抓住學生們的關注點,并激發其對古典園林的興趣。改革措施不僅能讓古典園林分析課程繼續散發出傳統文化的光芒,也能更好地實現沉浸式教學的可操作性。課程改革得到了學生的普遍認可,課堂環節的參與度明顯提高。風景園林專業教育是以學生的理論素養、專業技能、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主,切實提升學生的質量和水平,使其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13~14]。現代教育技術在不斷更新和豐富,以此作為傳統文化認知教學的手段,對輔助學生提升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提高古典園林分析課程建設的綜合水平、為社會輸送更多的高質量風景園林專業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注:圖1為作者自繪。
參考文獻:
[1] 李金路,朱婕妤,趙彩君. 從“園林”到“風景園林”——關于《風景園林基本術語標準》修編的思考[J]. 中國園林,2016,32(1):37-40.
[2] 劉濱誼. “三商九行”——未來風景園林師培養成長的基本內容與實踐[J]. 中國園林,2018,34(1):46-50.
[3] 劉潔,李志民. 中國古典園林的文化基因[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0(10):76-80.
[4] 彭一剛. 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
[5] 古德泉,黃家平. 風景園林專業古典園林實踐教學思考——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J]. 大學教育,2018,98(8):111-113.
[6] 曲小毅,呂亞非. 翻轉課堂與支架式教學模式融合下的旅游課程教學設計——以“中國古典園林借景手法”一課的教學為例[J]. 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6,30(6):49-54.
[7] 唐輝云. “教是為了不教”在高職校課堂教學中的應用——3d Max制作蘇州古典園林漏窗案例研究[J]. 學周刊,2016(22):252-253.
[8] 丁燦彧. 中國古典園林的教學方法淺探[J]. 大眾文藝(學術版),2010(23):234-235.
[9] 張浩,曹兵. 建筑學專業課程中的中國古典園林分析課程教學研究[J]. 綠色科技,2017(17):217-219.
[10] 曾昭君,黎貝,張莉. 融入當代公共性特征的"古典園林設計"課程教學的創新實踐[J]. 中國林業教育,2020,38(2):67-70.
[11] 化希耀,蘇博妮. 古典園林的虛擬仿真建模和動態效果研究[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2):153-158.
[12] 劉珂珂. 我國高等教育本科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芻議[J]. 當代教育科學,2012(7):36-37.
[13] 龐瑀錫. 現代風景園林整體性框架背景下風景園林師的培養[J]. 中國林業教育,2015(4): 5-10.
[14] 古德泉,李劍,黃家平. 基于營境理論的風景園林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以《風景園林設計原理》為例[J]. 廣東園林,2018,40(3):18-21.
作者簡介:
張運興/1978年生/男/河南鄭州人/博士/河南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焦作 454000)/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城市棕地治理
王同文/1976年生/河南南陽人/博士/河南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焦作 454000)/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地質景觀規劃設計
(通信作者)李靜/1983年生/河南周口人/博士/河南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焦作 454000)/講師/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遺產保護/E-mail:lj1983@hp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