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言榮
【內容摘要】在立德樹人的背景下,中學在進行人才培養的時候,不僅僅要重視學生的文化知識教學,還要關注學生的德育,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尤其是中學生正值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并且在成長的過程中,極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使其偏離正確的人生軌道。因此,教師必須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全面加強中學學生的德育教學,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關鍵詞】新時代? 中學? 德育教育? 創新
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確說過:教育是什么?教人變!教人變好的是好教育,教人變壞的是壞教育。活教育教人變活,死教育教人變死。尤其是針對中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來說,正值性格品質和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其成長的過程中,極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因素影響,致使其逐漸偏離成長的軌道,制約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中學教育活動中,必須要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并對傳統的德育途徑進行創新,不斷提升中學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一、新時代背景下,中學德育教育的轉變
德育就是所謂的道德教育,旨在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引領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關鍵性場所,全面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工作,是學校教育的靈魂所在,也是學校教學目標的最高追求。尤其是在當前“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目標下,如何加強學生的德育,不斷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已經成為學校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標。
新時代背景下,教師在開展中學生德育工作的時候,必須要認識到當前的學生德育工作已經出現了較大的變化,集中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價值取向改變。就學校的德育教育來說,具有價值教育屬性,且這一價值會受到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尤其是在新時期,德育教育的指導思想逐漸轉變為“回歸生活”,在這一德育價值的影響下,德育之間走出工具性價值觀,并逐漸開始走向實踐。在這一價值取向的影響下,學校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時候,不僅注重傳統的德育教育,還在此基礎上加強了生活、品德、科學教育等,更加關注學生的個體關注等。
其次,德育目標轉變。在當前中學德育工中,結合德育工作的實際需求,德育目標也在不斷的調整,德育教育的時候,不僅僅要引導學生樹立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還要逐漸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質、社會公德和行為習慣等。可以說,在新時代下,中學學校的德育工作目標更加充滿人文性①。
再次,德育方法轉變。在新時代的中學德育教育中,教師在進行德育的時候,不再是單純地傳授德育觀點,而是采用疏導、引導、誘導、勸導和因勢利導等形式,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分析、比較、反思和討論等形式,在具體的實踐中逐漸形成了更為系統的道德觀念。
最后,人文觀念逐漸增強。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在對中學生進行德育的時候,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更加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和學習需求,以人文關懷作為德育的主旋律,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德育效果。
二、新時代背景下,中學德育教育的現狀分析
新時代背景下,中學的德育教育已經出現了較大的改變,但是在目前中學的德育教育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中學德育教學現狀不甚理想,依然存在三個問題:(1)德育目標出現錯位。中學在制定學生德育目標的時候,忽視了學生的個體發展,致使德育過程中人性缺失;(2)德育方式模式化。在具體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采用傳統的教師講述、學生聽講的方式進行,在德育過程中,忽視了學生自身的感受,以及參與性,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德育效果;(3)德育評價制度不夠合理。當前,在部分中學德育的過程中,教師在對學生德育水平進行評價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采用行為規定得分評價、評語評價、等級表揚、獎勵或懲罰等形式進行的。但是這一評價體系和模式下,具有明顯的落后行和局限性,無法保證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嚴重制約了學生德育的效果②。
三、新時代背景下中學德育教育的創新路徑分析
1.更新德育理念
新時代背景下,教師在創新的時候,必須要對傳統的德育理念進行更新,以更好地滿足當前教育需求。具體來說,在進行德育理念創新的時候,應注意三個方面:(1)以人文本,關注學生的人文性。在新時代下,教師在進行德育創新的時候,必須要緊緊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在德育過程中更加關注學生的人文需求,切實結合實際情況,調整、優化德育目標和德育方式,使得德育工作真正滿足學生的需求;(2)因材施教。在進行德育創新的理念下,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時候,必須要立足于學生的思想、個人能力、思維習慣等,制定出切實可行、具有差異化的德育策略,進而使得學生的德育工作更加具有針對性、實效性;(3)知行統一原則。在進行德育創新的時候,還要轉變傳統的理論教育思想,在對學生進行理論教育的同時,還要指導學生走進生活,切實做到理論聯系實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升華自己的思想,逐漸提升和自身的道德素養③。
2.更新德育教育方法
在新時代背景下,傳統的灌輸式德育模式顯然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德育需求。因此,教師必須要更新和優化德育手段,不斷提升德育的質量和效果。
首先,啟發式教育。教師在對中學生進行德育的時候,由于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思維意識和思考能力等,教師應改變傳統的理論灌輸模式,應切實結合生活中的案例,以案例作為出發點,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究,并在這一過程中,強化學生的認知,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例如,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時候,教師無需告訴學生什么是愛國?如何做才是愛國。教師在進行德育的時候,就可以借助大量的革命先烈案例,引導學生在愛國事跡的學習中,感受革命先烈的愛國之情,以及先烈是如何愛國的。通過學生的自我感知,進一步提升了德育的有效性。
其次,結合多種資源開展德育。教師在進行德育創新的時候,必須要改變傳統的理論德育現狀,還要切實結合生活中的元素、傳統文化等多種資源,創新德育方式,引導學生在思考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例如,在進行德育的時候,可充分結合校園中發生的事情、學生身邊的典型事跡,或者傳統道德文化故事等,引導學生在事跡、故事中感知相應的精神品質,進而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
最后,開展形式多樣的德育實踐活動。教師在進行德育創新的時候,為了進一步提升德育的效果,還必須要緊緊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則,結合實際情況,積極開展豐富多樣的德育實踐活動,進而引導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德育實踐活動中,提升自身的德育水平。例如,教師可利用課外時間,引導學生走進社會,為孤寡老人舉辦愛心活動;或者走上街道,為建設美好城市貢獻自己的力量等,進而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完成德育的目的④。
3.更新德育評價體系
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評價至關重要,直接影響了教育的效果。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在開展德育工作的時候,應逐漸改變傳統德育評價中存在的弊端,不斷優化和更新德育評價體系,進一步推動學校的德育工作。具體來說,在對傳統德育評價體系進行創新的時候,首先應對學生的德育工作進行綜合性的考查,包括:參與的積極性、日常表現、德育作業完成情況等,對學校的整個德育工作進行全方位的評定,并結合評價的結果,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加以改正和優化,進而使得學校德育工作更加完善;其次,在對學生進行實際評價的過程中,還要關注學生的各個方面的情況,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不同的評價方式,可以采取等級評價、評語評價、鼓勵或者處罰等相結合的評價模式,并對學生的具體品行進行細致的評價,使得學生通過評價明確自己德行中存在的不足,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⑤。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立德樹人的背景下,全面加強學生的德育工作,是中學教育的重點所在。尤其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學生的德育工作也出現了一定的改變,因此為了進一步提升德育的成效,必須要立足于當前中學德育中存在的問題,對德育理念、德育方法和德育的評價進行創新,不斷提升中學德育的質量。
【注釋】
① 龍檢羅、蘇珊. 中學德育工作創新與實踐路徑[J]. 創新人才教育,2019 (03):34-38.
② 朱秀. 基于新時代背景下中學德育教育的創新分析[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5):5-6.
③ 葉均杰. 提升中學德育有效策略研究[D]. 廣州大學,2019.
④ 高遠. 新時代背景下高中德育教育的創新研究[J]. 才智,2018(26):124.
⑤ 張秀芳. 中學德育課程改革的困境和對策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2018 (04):75+77.
(作者單位:甘肅省皋蘭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