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映潮
湖北省荊州市教科院原中學語文教研員、特級教師,全國中語會學術委員,全國中語會名師教研中心主任,教育部“國培計劃”首批培訓專家之一,知名中小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專家、教師培訓專家,全國近20個“余映潮工作室”的主持人,創建了全新的“板塊式、主問題、詩意手法”閱讀教學藝術體系,被譽為“中青年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藝術研究的領軍人物”,已發表各類文章1800余篇,出版《余映潮閱讀教學藝術50講》《余映潮的中學語文教學主張》《致語文教師》《余映潮語文教學設計技法80講》《小學語文教學藝術30講》《余映潮談寫作藝術》《余映潮談閱讀教學設計》等20本專著。
筆者的工作經歷主要是擔任中學語文教研員,在“教研”二字上,進行了幾十年的艱苦奮斗。即使已經退休13年,筆者仍然一直處于工作狀態,教學也好,教研也好,面對的往往都是研讀課文、細心備課、講好優質課這樣的內容。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追求精深、厚重,不斷增強自身專業能力。一位樂于在教學之中進行思考與研究的教師,面對教學中的“小事”,需要的是“專項研究”的理念與“樂此不疲”的精神。
一、精確提煉教育教學主張
筆者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追求教學創意,常常能夠做到一課多案。筆者的教學涉及中小學的閱讀教學、作文教學、復習備考、課外閱讀指導等全方位的課堂實踐。每個學期,筆者都要推出一定數量的新課,到2019年年底,筆者講的課例超過300個,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對自己的教學特點進行了提煉和總結。
一是課文文本高效利用。課文的教學要注意四個層次的功能:①讀懂課文,②積累語言,③訓練能力,④審美熏陶。
二是教學板塊清晰。教學思路的清晰不僅僅只是表現在教學步驟的層層深入之上,更多的還表現于教學內容的整合。
三是主問引領,活動充分。“提問”需要變為學生實踐活動中的話題、任務、要求和建議;防止課堂上的碎問碎答。
四是凸顯語言,品析學用。語言教學是課文閱讀教學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天然地存在于每一篇課文之中。
五是技能訓練,手法細膩。利用課文的重要落腳點之一就是訓練學生終身受用的讀寫能力。
六是朗讀活動角度精致。朗讀手法運用于課堂教學,有訓練能力、活躍氣氛、欣賞文本、培養審美情趣等多方面的教學作用。
七是知識教育時時滲透。知識教育是語文教學的精深內核,教師的語言質量要高,不可忘記在課堂教學中適當使用文學術語。
八是集體訓練,同步提升。唯有集體訓練才能讓學生整體上同步提升,才能表現教師的高層教學理念與職業良心。
在無比艱苦的跋涉之后,筆者體會到,優秀學科教師的“閃亮”,既要“不離實踐”,也須“不離學術”,這可能是最簡明扼要的名師之道。
二、精心開展教學案例評析
筆者曾經說過,中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研究中還有無數個空白無人問津或者涉之不深,任何時候進入這種研究都不能稱之為“遲”。從1993年年初到1999年年底,筆者在雜志上連載了100篇教學案例評析的文章,后來結集為《中學語文教研品評100篇》,由武漢出版社出版。這對于筆者而言是一種受益終身的奠基式的專項研究。
換個角度看,即使是《中學語文教例品評100篇》的文章標題,也能夠表現思想與理念的高度。大量的文章標題,顯示出來的基本上都是前沿的教學理念、新穎的教學創意以及層次比較高的教學藝術,一直到現在它們都還能夠身處前沿。
“充分利用課文,進行語言教學”“板塊碰撞”“一線以串珠”“分類式課堂筆記”“課中活動充分”“誦讀、品析、積累”“在課型設計上進行技術創新”“思路明晰單純”“只取一瓢飲”“開發學習潛能”“穿插幾次練習”“引進一點參讀材料”“教讀”“美讀”“把‘球拋給學生”“一次多篇”“講求教學生動的藝術”“設計精妙的朗讀練習”“無提問式教學設計”“課堂活動的設計要有厚度”“上出文學作品的文學味”“根據課后練習安排自讀課文教學”“多角度利用課文”“醞釀教學高潮”“高效背誦”“提倡課堂智能練習”“讓學生過一把‘問的癮”“細細地講個片段”“給課文提點意見”“生動活潑地導讀”“提問之美”“培養學生的信息檢索能力”“合理利用課文的價值”“教學設計要有‘制高點”“層層推進 美讀美析”“積累語言”“走出課文”“用精美的提問來結構課堂教學”“課堂活動的深層含義”“妙在這一‘問”“以讀帶講,感染熏陶”“課堂教學的組合美”“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環節”“整體賞析”“別開生面的活動課”“講究創意”“在釋詞見義中品評鑒賞”“全面感受 重點研討”“在學生的創造中完成對課文的賞析”“傳授方法更重要”“比同求異,品評鑒賞”“巧問”“指導學生通過讀寫結合來分析課文”“從一例探求一理”“自讀 改編 品評”“一詞以經緯”“巧變角度”“創設審美氛圍”……
這七年之久的教學案例評析寫作,實際上就是專心于教學藝術的探究之中,就是置身于教學實踐之中,以豐富的內容展現了課堂教學藝術研究的視野。最有意義的是,筆者提煉了“板塊式”教學思路與“主問題”教學手法,為筆者后續的教學研究設置了一個重大的實踐課題。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