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春玲 何淼 史律
摘 要:基于“賽教習”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將工匠工坊應用到教學中,重點就工匠工坊教學形式、評價考核、管理、優點等方面進行闡述。將基于“賽教習”協同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的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與普通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了對比分析。
關鍵詞:“賽教習”協同;工作室(工匠工坊);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2018年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重點資助項目“基于‘教賽習協同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研究”(Ba/2018/03/29);主持人:何淼,史律。
近年來,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高職學院數量及在校生數量明顯增多,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已占據半壁江山。目前,國內外職業實用型人才在采用常規教學、技能競賽、頂崗實習等傳統培養方法時,大多注重“教賽融合”“教習銜接”等單一模式[1-3],忽視了“教”“賽”“習”3個過程的統一融合,并且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并沒有注重教學內容和人才培養標準的統一設計,實際教學中存在許多問題[4]。因此,需要采用“賽教習”協同高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并構建高技能人才評價體系。“賽教習”協同高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型和高技能人才評價體系構建完成后,如何通過一種特定模式或是機制來實施和驗證該模型的有效性仍有待進一步探究。
早在20世紀初,德國的包豪斯設計學校就成立了工作坊,現在的“工作室”模式就是在“工作坊”模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我國高職院校在“工作室”教學模式上的起步較晚,但是隨著職業教育院校對“工作室”教學模式認識的不斷深入,其在教學中變得越來越重要[5-9]。
文章以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云計算技術與信息安全管理專業為研究對象,構建基于“賽教習”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工作室(工匠工坊),引入企業真實項目和技能競賽,探索“賽教習”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下,工作室(工匠工坊)教學方式在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的實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提高了職業教育的育人質量。
1 “賽教習”協同模型
“賽教習”協同的高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將競賽培養、常規教學、實踐實習3種對技能最有效和最直接的培養手段進行組合、互嵌,實現3種培養手段的高度、有機協同,從而有效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效率和質量。
2 基于“賽教習”協同方式的工匠工坊
2.1 工匠工坊教學形式
以云計算專業和信息安全專業為例,基于“賽教習”高技能人才培養標準,建立“云計算技術應用工匠工坊”和“網絡與信息安全工匠工坊”。工匠工坊的指導教師是由企業工程師和校內專業教師共同組建的混編師資團隊。
工匠工坊的教師首先要對“賽”與“習”的內容進行反復調研,一方面,調研“賽”,對本專業近年來國內外高水平技能競賽相關的標準和規程進行調研;另一方面,調研“習”,即調研學生實踐實習的單位,教師需要到多家高新技術企業進行調研,調研企業的本專業對口高技能崗位等;最后,教師需要對調研的數據進行集中、分析、歸納,進而梳理出學生的學習任務計劃單。
工匠工坊學生的學習可以不完全在校內進行,根據學生的基礎,教師可以針對某個專項內容提前安排學生進行企業實踐,通過參與企業的真實崗位工作,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此外,經過“賽教習”3個環節訓練的學生往往也會成為參加專業技能競賽的主力隊員。
在“賽教習”協同培養方式下,對工匠工坊學生的專業技能、實踐應用能力、職業鍛煉3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培養與提高。
2.2 工作室教學模式評價考核
對工匠工坊的學生進行多元化的學習考核和評價,以“云計算技術應用工匠工坊”和“網絡與信息安全工匠工坊”為例,學生在完成整個內容的學習后,需要接受學校和企業的評價考核。項目實踐活動實施過程化的考核方式,包括階段性考核、項目驗收考核。階段性考核的形式可采取筆試、上機實操、仿真環境測試、項目匯報等多種方式,階段性考核的目的是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展,發現和解決學生在項目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項目驗收包括項目公示和項目答辯環節,項目公示和項目答辯可同步進行,主要考察學生的寫作能力、技術資料整理能力、專業技術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此外,考核的總評成績超過60分的學生可以提交學分認定的相關材料,審核通過后,該生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相關課程上獲得學分的認定。認定的標準由專業負責人以及學校教務處制定。當然也可以根據學生自身意愿參與相應課程的期末考核,進而認定其成績。
2.3 工匠工坊管理
由于有企業參與到工匠工坊的教學中,為保障工匠工坊的有效實施,學校和企業應合作制定工坊的各項制度,工坊應根據人才培養需求,組建適合的師資團隊,制定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和環境、安全管理制度。
3 工匠工坊的優點
3.1 有效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專業技能是當代大學生在進行專業學習時必須要掌握且需不斷提升的一項能力。基于“賽教習”高技能人才培養方式構建的工匠工坊,加強了學校與社會企業的合作,學校深入行業企業,可以充分了解到行業企業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求。該方式不僅讓學生學習到了更多相關專業知識,培養其專業技能,還能讓學生第一時間了解更多的相關專業動態,使其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也有了更清晰的思考。
技能競賽可以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參加技能競賽往往需要團隊合作,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分工組織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學生到企業實習需要跟其他員工一起協作完成任務,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進而為學生畢業后進入職場打下良好的基礎。
3.2 有效提升教師團隊能力
在工匠工坊教學模式的應用過程中,教師選擇調研的單位必須是行業中知名的、高新技術的企業單位,調研的賽項應選擇國家級的專業技能競賽。教師團隊在經過調研后,根據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基本技能要求以及調研的成果,梳理出基于“賽教習”協同的專業學習模塊。此類專業學習模塊的內容都是與本專業對口崗位所需的專業知識和前沿技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拓寬自身的知識面,在指導學生日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時,教師的指導和培訓能力也在不斷進步。
3.3 有效組建可持續發展的競賽團隊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團隊會選取“教”“習”兩個環節中完成既定學習模塊以及企業實踐實習的同學參與技能競賽,師生同在工匠工坊辦公學習,使得師生之間、老生新生之間的互動溝通變多,老生新生之間可形成“傳、幫、帶”的氛圍,團隊各成員間強烈的集體感和歸屬感,有利于組建可持續發展的高技能競賽團隊。
4 人才培養就業數據對比分析
選擇以“日常教學+工匠工坊”形式開展小范圍的基于“賽教習”高技能的人才培養,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跟蹤了基于“賽教習”協同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的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以及普通畢業生就業的情況,分析了畢業生畢業1~4年內就業的薪資待遇數據、就職崗位的數據以及就業地域數據。薪資待遇是學生最關心的就業指標,也是最直觀地反映企業對人才認可程度的指標。此外,就職崗位的數據也能客觀反映學生職場的升遷能力和潛力。比如有的同學在4年后已經做到企業技術部門3~5人團隊的小組負責人,更優秀的同學3年后已經做到企業技術部門的主管,管理10人以上的團隊。就業地域也能客觀反映人才的質量。基于以上分析,課題團隊進行了分組調研,將近4年92位經過“賽教習”協同模式培養的同學放在A組,將近4年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與其專業對口就業但未經過“賽教習”協同模式培養的326位同學放在B組,對兩組同學3個方面的數據進行比較,如表1所示。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A組畢業生就業的平均薪資遠遠高于B組普通專業對口就業的畢業生。畢業4年后平均薪資待遇差距近一倍,A組學生100%留在了一二線城市,相比之下,B組只有過半的畢業生留在了一二線城市。同樣,A組學生擔任團隊負責人的人數占比也遠高于B組學生。從就業數據對比分析結果來看,“賽教習”協同模式培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參考文獻]
[1] 蔡勤生.“賽教結合,寓學于賽,以賽促改”教學模式實踐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0,31(26):40-43.
[2] 盧曉春,李明惠,胡昌送.定崗實習預就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9):40-42.
[3] 李青陽,曹康.以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為導向的專業實踐教學平臺構建[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9(4):65-66.
[4] 何淼,史律,孫仁鵬,等.面向高技能競賽的“賽教習”協同培養模式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20,41(11):50-53.
[5] 譚秋華.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9(6):111-112.
[6] 黃曉霞,徐洪祥.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師生工作室”教學模式探索[J].現代教育技術,2010,20(6):129-131.
[7] 徐麗.對高職計算機專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探索[J].職教論壇,2011(29):28-30.
[8] 王坤.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8,34(8):88-90.
[9] 陳燕.軟件技術專業基于工作室的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探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22(19):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