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立新
摘 要: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我國高職院校快速發展。高職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更多擁有專業理論與技能的優秀人才。“工業分析”是部分高職院校開設的一門專業課程。在我國工業化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的背景下,怎樣使高職教育適應行業發展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在闡述“工業分析”專業課程改革重要意義的基礎上,針對專業教學內容、方法、實踐等各方面的改革展開了具體的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工業分析專業;課程改革;具體措施
基金項目:2016年湖南省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高職工業分析技術專業課程體系重構的研究與實踐”(ZJGB2016196)
在“工業分析與檢測”這一課程中,“工業分析”是極為重要的主干課程。其主要是對化學與儀器進行理論分析,在工業生產活動中分析和測量產品、原材料和中間產品質量的具體應用[1]。這門課程強調在教授基礎理論與技術的過程中,突出崗位實踐技能。利用課堂、實驗、企業現場教學等環節,不斷強化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并利用實訓和頂崗實習等機會,讓中職學生逐漸具備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在過去的“工業分析”課程中,其實踐性較弱,在教學活動中實驗設置往往以驗證性實驗為主,沒有創新性,無法對學生獨立思考與處理問題的能力進行有效培養,造成學生在步入崗位以后,磨合時間太長,專業崗位操作技能不足,缺乏靈活性,使用和正確分析數據的能力有所欠缺[2-3]。
1 “工業分析”課程改革的重要意義
工業分析技術是一門專業學科。“工業分析”課程主要教授分析和檢驗人員必備的專業知識,主要介紹“分析化學和儀器分析”課程在生產中的實際運用以及生產過程中用到的原材料、輔料、半成品、副產品、最終產品和一些工業廢料等。根據有關的安全標準開展分析與檢測,以獲得化學成分、內容和質量研究的成果[4]。新時代背景下,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思想逐漸進入中國。職業教育不但要培養人才對技術的適應性,還應該重視培養學生進行設計與創建工作的技術、終身學習的觀念與正確的世界觀,以適應新時代下工作任務的持續改變。根據認知心理順序,當知識被分解并整合到工作任務中的時候,知識的總量不會改變,只是知識的排列順序發生了變化。將工作過程當成參考標準,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主要含義為重構以工作實踐為邏輯核心的職業教育課程框架。我國高職技術教育課程教學改革與社會各個企業崗位技能訓練,是我國職業教育人員必須深思熟慮的一項話題。學生在進入社會以后不能有效滿足社會各個行業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而社會企業更重視人才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想。所以,有必要對“工業分析”課程的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實踐活動等進行改革。
2 高職“工業分析”專業課程改革的具體狀況
2.1 教學課程內容的改革
伴隨化工行業的持續發展,人們對于創新技術與保護環境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社會對加工和產品檢驗技術人才的需求缺口不斷增大。高等職業教育在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理念下,培養學生專業技術的使用技能、適應有關工作類型的操作能力和從事生產現場管理的能力[5]。所以,在開展“工業分析”專業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工作的具體內容對課程進行安排,并非按照傳統教學的學科體系進行安排,將工作過程當成導向,對各個工作環節的有關內容進行講解,完成理論與實踐教學的良好融合,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一個緊密圍繞職業活動的工作過程,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在進行課程內容改革時,對教材中的一些內容進行了刪減,將和本專業相關的工業用水分析、食品、化學分析等作為關鍵部分,重新整合課程內容。在此基礎上,課程內容主要包含分析化學中的酸堿、配位、氧化還原、沉淀的滴定以及重量分析,同時涉及儀器分析的分光光度法,在后續教育工作中,還應該對儀器分析方法等有關的內容進行不斷的完善與改進。通過學習讓學生熟練掌握工業分析樣品收集、制備與保存、樣品預處理、成分分析、數據分析處理、分析報告撰寫等一般流程,而非傳統教學模式下過分重視理論知識的教育,忽略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創新教學方式使學生掌握并獨立分析工業用水的有關內容,以分析食品與發酵的工作流程為導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未來的職業生涯產生信心。
2.2 教學模式改革
目前,大部分學校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職學校應對其進行相應改革,并堅持以工作和學習相結合為基礎,以任務為驅動,以項目為導向,將課堂和實踐有效結合,完善行動導向“工學結合”的實質,這是學生對學習和工作過程的有效結合[6-7]。其關鍵內容是高職學校開展人才培養有必要和實際生產活動相結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2.2.1 教學思想的轉變
從理論知識標準向職業能力標準轉化,教學環節從以課堂教學為中心逐漸轉變為實踐與工作為載體,在教學方法上采取課堂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
2.2.2 大力開展模塊化教學
根據“工業分析”課程的實際特征,高職學校應對教學模塊進行設置,開展項目驅動的教學活動,并對實踐培訓的方案進行詳細計劃,不斷強化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還應該重視實際培訓時間的分配理論和實踐培訓,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2.3 在流程基礎上的項目教學
高職學校應該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逐漸轉變為以工作為導向的項目教學。結合工作流程與生產工藝過程的實際狀況,設計無媒介理論教學、實驗實訓、校外實踐測試等教學場景。
2.2.4 從學科體系導向轉變成行動體系導向
在專業教學活動中,從學科導向的陳述性、靜態的書本理論知識教學,轉變為行動體系導向的工作過程、動態變化,實現以實用技術為導向選擇知識內容的教學流程。
2.3 對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革
由于傳統教學方法較簡單,并且課堂教學質量不高,在開展課程改革時應該有效結合各種教學方法來提升教學效果。主要包含以下幾種方式:
2.3.1 啟發探究的方式
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教師按照各模塊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存在的知識理解問題,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2 專題討論的方式
專題討論主要包含討論問題、討論課和學生講座等方式。在學生具備一定專業知識的條件下,教師制定討論題目,如水泥原料分析等,供學生進行討論,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其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
2.3.3 任務驅動教學的方式
任務驅動教學要求學生基于自主、協作的背景,在討論、互動的氛圍中,探索和解決現實情境中的任務或問題,豐富所學知識,培養自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任務驅動的組織教學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與主動性,讓枯燥的知識和技能學習轉化為對實際問題的處理方法,完成這項目標的根本方式是實施情境設定,流程是提出問題、分析處理方法、具體實施。
2.3.4 實驗教學與現場教學有機結合的方式
理論教學要努力做到實物、實驗、現場的有效結合。在企業實踐教學活動中,強調教師利用企業與虛擬資源,并根據肢體語言和有效的互動方法,不斷強化教學效果。此外,教師還應該最大限度地利用分析儀器模型、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不斷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2.3.5 “項目”教學的方式
高等職業教育中的項目課程來源于工作任務分析。所以,在進行項目選擇的過程中,應最大限度地考慮校內外、課堂內外教學活動的有效結合,并基于企業實際狀況,在具體生產活動中對應用的原料、介質、產品進行質量檢測,以此來充當項目。項目應該是典型的、真實的和完整的。在教學活動中工作過程是根基,教學環境將專業環境當成支柱。所有項目按照工作流程進行任務劃分,在所有任務完成以后,生成成績數據,并形成報告,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有效培養。
2.4 考核模式的改革
在高職“工業分析”教學中,傳統的考核模式較為單一,學校應對其進行相應的改革。將考核的內容劃分到日、月、期末考核,在過程管理基礎上創建“工業分析”課程考核形式,其主要包含形成性考核與期末考核,各占50%。形成性考核的內容主要包含日常的成績與項目完成的具體情況,期末考核主要包含閉卷考試以及課程論文等各項內容,讓綜合能力評估體系更加完善。
3 結語
在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理念下,工業分析教學改革主要是有效結合教學與工作過程,讓學生能夠具備工作能力,以滿足社會企業對中職學校人才培養的要求。通過對教學內容、方式、手段、實踐等各方面的改革,不斷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提出問題、分析與處理問題的能力,并豐富教師的工作實踐經驗。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還應該重視學生工作技能的培養,并與理論知識的使用有效結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在開展課程改革時,不但要進行創新改革,使用全新的教學模式,還應該高度重視職業技能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將教學與工作過程有效結合,讓學生能夠在完成學業以后充分掌握專業技能,順利進入職場。
[參考文獻]
[1] 陸志發.高職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教學改革探析[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3(4):57-60.
[2] 左國強,周鴻燕,崔海燕.高職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初探[J].河南化工,2011(3):62-64.
[3] 吳春燕,施先義,蔡敏,等.高職院校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當代職業教育,2011(8):24-26.
[4] 黃端華.高職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分析化學》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當代職業教育,2014(5):50-52.
[5] 羅斌.高職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實驗課教學改革探索[J].陜西教育(高教版),2009(8):29-32.
[6] 戴啟昌,張爽爽.加強高職課程教學改革 服務社會經濟發展—以《工業分析》課程教學改革為例[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5):108-110.
[7] 楊萍,黃金波.核心素養背景下高職《工業分析》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優化路徑[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19(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