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士英
(江蘇省車輻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邳州 221300)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文化與精神的重要載體,是中華地域文化的特有物質資源和寶庫,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性。對其進行合理保護、利用和傳承是一代代中華兒女共同的使命和歷史責任。中職學校作為服務地方、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培養應用型專業人才的重要平臺和基地,在做好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1]。
藍印花布,又稱靛藍花布,俗稱藥斑布、澆花布等,是一種源自邳州民間的古老手工制作的印花織物。江蘇邳州曾經被認為是中華民族歷史上藍印花布的中心和重點產地之一。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現代化機器批量生產的藍印花布代替了傳統手工藍印花布。改革開放之后,由于外來文化的沖擊,傳統的藍印花布手工藝被認為是已經“過時”的東西,致使當地藍印花布的制作和生產逐漸走向衰落。近年來,隨著社會和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力度的進一步加大,邳州藍印花布的制作
和生產也復蘇了。其中,以邳州岔河鎮良壁村村民王如坤的傳統手工藍印花布制作工藝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江蘇邳州藍印花布的印染技藝與其他地區藍印花布的印染技藝相似,良好地融合了蘇南和齊魯的特點,廣泛地運用和吸取了江蘇邳州當地民間的剪紙、木版年畫的造型藝術,創造性地制作出具有獨特的邳州地方傳統藝術特色的藍印花布,構圖稀疏得當,刻版粗獷豪放,工藝細膩規整,色彩濃重渾厚,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且喜慶吉祥。2009年,邳州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入選江蘇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
2.1.1 中職教育的辦學特色適合大力傳承藍印花布技藝
中職教育的辦學宗旨是培養應用技能型人才,其特有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以實訓為主的模塊化教學,采用“學做一體”的授課方法,既有系統理論知識的學習,又有技能實踐的演練,有效地實現了教學內容的理實一體化[3]。職業教育正好可以為“非遺”傳承人的培養提供有力的支持,接受職業教育的主體是正值花季的青少年,可以彌補現如今“非遺”傳承人高齡化問題,使得“非遺”傳承后繼有人。職業教育是針對某種職業必備的知識和技能來進行專項性的教育,藍印花布技藝的傳承和發展需要的正是技能人才的傳承與培養,而這也正好符合藍印花布技藝的傳承性質。藍印花布技藝的傳承需要扎實的實踐操作技能,與職業學校的教學模式相吻合。職業學校有實習和實訓基地,專業的設備設施齊全,可以為邳州藍印花布技藝的傳承提供有力的物質支持,讓邳州藍印花布技能學習不再是“紙上談兵”。
2.1.2 藍印花布是邳州重要的鄉土課程資源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認識本土文化是學生學習藝術、認識藝術的基礎,是他們走向世界的起點。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深入地學習本土文化,從他們的周圍環境開始,挖掘生活的美、鄉土文化的美。”將傳統的邳州藍印花布技藝引入中職校進行藝術教育課程傳承,拓寬藝術教育研究的視角,有利于長遠生存和發展。同時,也能為中職學校的藝術教育課程的開發工作注入新鮮血液,拓寬中職學校的藝術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范疇,為深入研究和推進邳州藍印花布技藝在中職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工作提供豐富的理論實踐素材,真正地使邳州藍印花布技藝在中職校園內得以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2.1.3 保護民族文化是中職學校的歷史使命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開始熱衷于外來文化、娛樂性的文化和網絡上的流行文化,遠離了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傳統的中國民間文化對他們已經逐漸失去了吸引力,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正在逐漸消失。因此,加強對青少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知識的教育,強化保護和傳承的責任意識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一項教育任務。中職學校是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應該根據地方的特色,開設相應的“非遺”文化專業,將“非遺”文化納入中職學校教育和教學的課程體系。邳州藍印花布的印染加工技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們應該重點保護和傳承的,將其工藝作為專業課程在中職學校進行保護和開發,是人們保護傳統文化的重要戰略舉措,也是中職學校的神圣榮譽和歷史使命。
2.2.1 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大力支持“‘非遺’進校園”項目
早在2011年,全國人大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三十條中明確規定:“學校應當按照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之后幾年,教育部又相繼制定出臺了關于“非遺”保護和傳承的優惠政策,為學校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項目教育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和有力保障。近年來,隨著“‘非遺’進校園”項目的不斷探索和推進,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已經成功地進入了我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本科生的必修課程,開創了藍印花布印染技藝項目走進清華大學校園的一個新范例,可見將“非遺”文化引入校園無疑是被理論和實踐證明的成功經驗。
2.2.2 中職教育有完善的課程開發體系
中職學校對于課程的設計和開發有一整套相對完善的體系,對課程的學習、實踐目標的確立、課程開發實施方案或學習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學習的內容、結果的分析和評價等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因此,在中職學校進行邳州藍印花布技藝相關課程的開發,形成的課程更加系統、完善、科學。
邳州藍印花布是邳州的特有資源,江蘇省車輻中等專業學校將藍印花布技藝傳承和保護作為重點,著力將服裝專業和“非遺”傳承相融合,將學校教育與邳州的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以保護和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加強學生對鄉土文化的認同,使其樹立服務家鄉、建設家鄉的使命感,讓邳州藍印花布技藝走進學校、走向課堂。這一課程開發的整體思路如圖1所示。
教師是學校教育的主體力量,在“非遺”校園推廣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學校要做好“非遺”傳承工作,教師的培訓是重點。江蘇省車輻中等專業學校主動將邳州藍印花布傳承人王如坤大師請進校園,利用服裝實訓室開辦邳州藍印花布技藝項目教學,成立了“非遺”大師工作室,共同制定了邳州藍印花布技藝相關課程標準和人才培養方案。學校從服裝和美術專業的教師中選拔有特長和愛好的教師,通過實地參觀、調研等形式,進行邳州藍印花布技藝教學的專門培訓,不僅豐富了相關理論知識,還提高了動手操作能力,形成了先進的教學方法,使服裝專業教師能盡快適應目前的教學需要。通過學中做、做中學和課堂展示、實踐操作等形式,教師可以找到藍印花布文化和服裝專業課程之間的契合點,把邳州藍印花布技藝知識融入服裝專業課程中。
3.3.1 藍印花布學生體驗中心的建立,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興趣是學習一項技藝最大的動力,想要吸引學生參與學習邳州藍印花布技藝,需要激發他們對藍印花布技藝的興趣。針對服裝專業的學生對邳州藍印花布的認識現狀,設計了150份調查問卷,面向服裝專業的學生進行一次深入調查。調查結果不容樂觀,有80%的學生根本沒有聽說過邳州藍印花布,18%學生知之甚少,非常了解的學生不到2%。針對學生對邳州藍印花布技藝的了解情況,需要通過大量的宣傳來吸引學生,培養他們對邳州藍印花布技藝的感性認識,營造邳州藍印花布技藝的教育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比如利用學校電子屏、網站、廣播站、燈箱、櫥窗宣傳和懸掛宣傳標語等;聘請邳州藍印花布傳承人王如坤開講座或現場展演;通過QQ群、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向學生展示邳州藍印花布技藝的古樸素雅魅力,激發學生對藍印花布的熱情。在課程安排上,可以鼓勵學生先去試課,因為看別人制作和自己動手往往是兩碼事,試課可以讓學生感受自己動手的樂趣,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尋找自己的興趣點,使學生愛上邳州藍印花布。由于邳州藍印花布是一種活態文化,只有通過實踐操作與課堂知識傳授相結合的方式,才能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真正領悟文化內涵,因此,建立常態化的藍印花布體驗中心很有必要。
3.3.2 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了“非遺”的吸引力
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激發學生學習藍印花布制作的樂趣,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運用尤為重要。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課件使教學演示豐富化、靜態圖形動態化;利用FLASH動畫、三維仿真技術使操作過程簡單化、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利用繪圖軟件使圖案的造型設計便捷化;利用錄像機或手機將大師制作藍印花布的過程錄制下來制作微課,作為教學示范,讓學生對照視頻進行模仿演練,掛在校園網上或放在QQ群、微信群里,讓學生隨時都有機會學習,達到多重教學的目的;建立邳州藍印花布技藝的微信公眾號平臺,推廣邳州藍印花布文化等。
3.3.3 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使“非遺”順應時代發展潮流
對于傳統的邳州藍印花布制作技藝的研究和學習,不能停留在對外形簡單的圖案進行臨摹,而是利用服裝專業學生的繪畫優勢,對傳統符號中的一些元素進行提煉、加工和創新,使其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更具時代特色;把傳統的邳州藍印花布中的形式美法則直接運用于服裝設計中,落實“古為今用”的現代設計理念;在圖案和題材的選擇上,可以充分迎合現代人的口味,添加一些現代人的生活場景、現代繪畫、卡通動漫、英文字體、抽象圖形、三維立體圖案等;在印染工藝上與現代的扎染、注染、吊染、蠟染、手繪、膠漿印花等工藝相結合,運用先進的現代數碼噴繪工藝,豐富邳州藍印染的技法,使得邳州藍印染的圖案更加具有靈動性;此外,還可以通過對面料的肌理進行提煉和再造,創造出具有不同的外觀和視覺效果的藍印花布;在色彩的設計上,可以不局限于藍色,用其他的色彩代替,會產生不同的印染效果。利用各種手段,讓邳州藍印花布真正融入服裝專業的教學之中。
“非遺”文化在職業教育中,應將重點放在技藝的傳承上,教材的編寫應側重于實用性與實踐性。合適的校本教材是“非遺”進入校園教育實施的重要銜接媒介,關系到“非遺”進校園教育能否全面、持續地開展與有效地推廣,要充分合理地調查和評估學生的身心特點、知識水平和接受知識的能力,并結合學校實際狀況,廣泛地收集與邳州藍印花布技藝相關的教學資源,緊扣江蘇省中等職業學校服裝專業的校本課程標準和教學要求確定教材內容,制定相應的邳州藍印花布技藝相關校本課程的教學目標,重視校本教材的系統性和教材的可操作性。同時,充分發揮技藝傳承人在編寫校本教材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特別注重多媒體技術數字化的運用,參照目前國家藝術專業教材標準編寫的體例,科學合理地對教材內容和形式進行統整。注重實現教材內容和教學形式相統一、知識結構邏輯和接受認知能力相統一,在教學和實踐中反復地打磨,逐步提高校本教材與學生知識能力水平的銜接性和適切性。
通過邳州藍印花布技藝校本課程的實施,影響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從學生做起,真正喚醒國人的“非遺”保護意識,激發孩子的文化自覺。發揮自身優勢,借助邳州藍印花布技藝,不斷形成人才培養的特色,培養出藍印花布技藝的專業性和全面型人才,為邳州藍印花布技藝的傳承及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