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蓓



[摘 要]信息時代背景下,無論是從政策支持還是行業需求上看,數據科學人才的培養日益重要。對于我國新開設的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來說,綜合利用多學科知識與專業核心優勢解決實際問題是培養方案設計的關鍵,因此在人才培養方面需要立足專業融合的特點,培養跨學科的思維與專業能力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求。該研究通過對國內外高校相關專業數據科學人才培養現狀與經驗的整理與分析,給出相關專業人才培養中涉及的知識與能力要求建議,以期為國內新建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設計提供相應參考。
[關鍵詞]學科融合;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C9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0)01-0166-04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成為當今互聯網的3大關鍵技術,其中大數據技術在商業決策中的重要作用引起了企業的廣泛重視。《中國行業大數據應用市場專題研究報告》中顯示,2017年我國大數據市場營收規模達到188.5億元,環比增長率為36.7%,且2013年以來環比增長率一路攀升,大數據相關市場前景十分廣闊。行業應用發展走向、企業人才需求變化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即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及應用效果的關鍵在于配備相應的人才培養體系。《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動包括生物科技、數據信息技術、能源資源等領域高新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與提升。《國家統計局人才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要大力培養統計分析、國民經濟核算等領域的人才,重點培養既精通統計又掌握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可見,數據科學人才的培養已受到國家人才發展規劃的重視。根據教育部2018年3月的有關文件,目前我國已審批283所高校建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但還沒有構建好統一的數據科學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因此,圍繞人才培養進行關于數據科學與大數據的專業建設研究非常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是統計學、數學、計算機3個學科交叉融合的專業,綜合利用多學科知識與專業核心優勢解決實際問題是培養方案設計的關鍵。因此,其人才培養工作需要立足專業融合的特點,培養跨學科的思維與專業能力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求。運用專業知識解決行業實際問題是當下以及未來行業發展對人才的要求,這就需要高校在擬訂人才培養方案時充分考慮人才的職業發展要求,從專業要求中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及其應用能力,從通識要求中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因此,本文立足學科融合的設計關鍵點,貼近行業人才要求,借鑒國內外高校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統計類、計算機類、數學類相關專業建設經驗,從專業要求、通識要求兩個方面解讀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能力與知識的人才培養要點,以期為國內新建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設計提供相應參考。
一、國內高校數據科學人才培養要求
結合目前國內高校在統計學、數學、計算機3個專業人才培養上的設計現狀,以及我國目前開設有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通過網上資料收集、實地走訪交流等方式總結國內高校數據科學人才的知識與能力培養要求。通過資料整理可得,專業能力培養要求主要由實踐環節的數據操作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實際專業應用分析與研究能力3個方面組成,即學生經過專業培養,能夠借助信息化手段,結合行業背景,運用統計分析方法給出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與結論。這與傳統統計學類專業人才培養的明顯差異體現在信息手段應用的培養要求上,計算機應用能力、專業軟件應用能力、計算機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包括程序設計、軟件開發、系統管理等)都是對學生信息手段應用方面的培養要求。通識能力要求中,職業發展能力包含了人文素養、邏輯思維、科學素養等多個方面,學習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成為眾多高校根據社會環境變化添加的重要培養要求。
能力是通過訓練來培養的,可通過課程活動設計、學習成果設計、實習實踐等方式實現,但專業知識的學習是能力訓練的基礎。本文根據相應能力要求,從專業、通識兩方面分別提出學生培養的知識要求,即需要學生通過識記、理解去掌握的知識點。詳見表1所示。
二、國外高校數據科學人才培養要求
以開設有應用統計方向,側重于應用型數據科學人才培養,且在人才培養方面具有一定成效或聲望的高校作為選擇依據,在國內各大留學網站、國外高校官網上查詢專業設置、課程開設等情況,整理出國外高校在數據科學人才培養中的知識與能力培養要求。詳見表2所示。國外高校數據科學本科生培養以專業基礎能力的培養為核心,大部分課程為數學類、計算機類的課程,高年級才會出現幾門關于專業方法應用類的課程,如統計分析、建模方法相關課程。通過整理資料發現,國外高校更加注重對本科生職業素養和思維方式的培養,學校官網上均會對校內豐富的學生活動進行介紹和宣傳。
三、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要求匯總與分析
通過總結國內外高校相關專業人才培養信息發現,數據分析能力、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是共同的人才培養能力要求。和能力要求相對應,數據基礎知識、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統計學基礎知識、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是對知識掌握的共同要求。基于學科融合特點的人才培養要求非常明顯。可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統計分析是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而培養具備有競爭力職業素養的專業人才也是本科教育的重點培養目標。匯總國內外院校數據科學人才培養設計的知識與能力要求情況,提取其中的共同點與不同點,詳見表3所示。
本文結合我國行業應用現狀及專業建設現狀,將上述人才培養要求的共同點進行保留,認為是對數據科學和大數據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要求;對不同點進行進一步梳理篩選,根據工作經驗及訪談交流心得,保存當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人才必須具備的能力與知識。考慮到數據應用需要業務分析做支撐,因此保留專業應用領域背景知識的學習要求。本文將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知識與能力培養要求進行了總結,如表4所示。
知識與能力的培養離不開課程學習、訓練與實習實踐,通過課程體系將對知識與能力的培養要求落實到4年的培養中。課程體系的設置可從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個性化教育這3個方面進行考慮,詳見圖1所示。
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分別對學生通識類、專業類的知識與能力進行培養,每個模塊都包含教育課程和實踐課程。教育課程包括理論課、理論+實驗課,主要講授基本知識點,學生通過學習可以實現對基本知識點的識記、理解、基本應用。專業教育可以設置不同的課程包以支撐不同專業能力的培養。實踐課程以項目實踐課程的形式開展,訓練學生的通識能力、專業能力。比如通識素質實踐模塊可以加入社區服務實踐、紅色教育基地志愿者實踐等項目實踐課程,這樣既能培養學生思政課程知識的學以致用能力,也能很好地訓練學生的溝通表達、人際交往等多項通識能力;專業綜合實踐模塊可添加校企合作的專業項目實踐,將企業的真實項目引入課堂,由企業導師、校內教師共同授課,在集中的一段時間內指導學生應用現階段所學專業知識完成一個企業數據處理或分析的項目模塊。
個性化教育是為實現對學生的分類培養而設計的,即讓學生在完成一個專業大學階段的基礎培養要求外,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或發展計劃來選擇一些學習內容。學生可以通過公共選修課學習其他專業的課程,也可以通過第二課堂活動,選擇參加自己感興趣的社團、競賽、社會實踐等。值得思考的是,專業在第二課堂活動設計時,可與學生畢業后的發展規劃聯系起來,比如在大四階段設置一些工作坊,讓計劃考研、出國深造的學生可以更好地獲得考研復習指導、學習資源、出國游學的機會,讓計劃工作的學生可以系統地參加一些關于職場禮儀、職場工作技能類的培訓等。
之后,可按照課程體系框架,圍繞培養要求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路徑,即學生大學4年的學習地圖。建議將專業能力按照難易程度及綜合程度進行主次劃分。每個年級有核心的專業培養能力,由專業課程包、專業綜合實踐來支撐。通識能力的培養除了低年級的專門課程、素質實踐來支撐外;高年級專業課程、第二課堂也可從活動設計方面來培養;大四可根據學生個人發展需要參加不同主題的工作坊,做第二課堂專項訓練。
四、結論
綜上所述,對于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從專業要求角度看, “有技術、懂業務”應是人才培養設計的核心,因此在傳授數據操作、管理、分析相關的專業能力與基礎知識的同時,像經濟學、管理學這種應用學科的基礎知識也必不可少,同時要注重對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從通識要求角度看,完善的人格以及合理解決問題等基礎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這既能幫助畢業生更好地在實際工作中應用專業知識,也是畢業生長足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本研究根據人才培養設計規律,通過查詢總結國內外高校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經驗與現狀,從專業要求、通識要求兩個方面論述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知識要求、能力要求,并根據培養要求對人才培養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與思考,提出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與培養路徑,為我國新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一些參考依據。
[ 參 考 文 獻 ]
[1] 孔曉瑞,劉夢玲,靳俊嬌.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對應用統計學專業的思考[J].高教學刊,2016(18):41-42+44.
[2] 馮育強,李德宜,余東.大數據時代統計學專業建設研究[J].大學教育,2017(7):13-14.
[3] 馮思暢.大數據時代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綜合改革[J].信息系統工程,2017(1):20.
[4] 李雯雯,韓仙玉,劉文潔.大數據時代計算機專業教育的探索[J].現代計算機(專業版),2014(10):54-57.
[5] 方昕.大數據時代下計算機專業教學的探索[J].微型電腦應用,2014(11):32-34+37.
[6] 孔環,李曉.大數據時代數學專業就業前景分析及培養研究[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6(3):54-57.
[7] 趙軍,陸啟威.學科融合不是簡單的跨學科教育:學科融合教育的實踐和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16(31):32-34.
[8] 盧虎勝.學科融合及其對高校學科建設的啟示[J].當代教育論壇(校長教育研究),2008(3):48-49.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