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崗

長久以來,很多班主任面對學生問題時,都會自覺或者不自覺地與學生“斗智斗勇”。然而,當我們想通過控制學生對學生實施教育時,學生也會自然地反向對抗我們。師生之間的互動就會陷入“控制—反控制”的漩渦中。能力強、個性強的班主任會逐漸變成“消防隊員”,能力稍弱的班主任會敗下陣來,長嘆一聲“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了”!
面對這種情景,每個班主任都應該思考一下,為什么我們會陷入這樣的模式中?內在原因是我們對自我教育能力的不自信以及對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不相信,背后透射出的是我們的教育理念滯后,教育專業性不強。
我們可以自我反省一下:當我們面對學生問題而生氣的時候,我們在罵學生的時候,我們真正生氣的對象到底是誰?可能是自己,那個在學生問題面前無助與無力的自己。
試想,如果我們知道了學生問題的原因所在,我們還會不會生氣?如果我們不僅知道學生問題所在,還知道怎么去教育的時候,我們還有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生氣?所以,在一系列現象的背后隱藏了一個我們不愿意去面對的問題——我們的教育視角偏離了教育場,我們的教育理念需要糾正,我們的教育專業性需要切實提高。基于以上思考,我認為我們需要重新梳理自己的教育邏輯與思路,我們要創建生命在場的幸福教室。這個設想可以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構建積極健康的班級“免疫系統”。學生的成長是一種個性化的心理體驗,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體驗到所在班級不同于其他班級或以往班級;二是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追求與眾不同的心理感受。我努力地營造一個積極健康的班級氛圍,形成穩定的班級心理磁場,將上述兩種個性化的心理體驗同時引入學生的心理結構中,讓身處在這種磁場中的每一個人受到感染和感召,然后對比自己的行為,進行自省。在磁場的影響下,班級絕大多數孩子的注意力會被吸引到對自己、對班級有意義的地方。打造這個心理磁場內在的、本體的、直接的目標是在師生共同的生活中,以班級文化建設為平臺,優化學生心理機能,開發其心理潛能,增強其心理營養。
第二階段:營造潤澤生命活力的“文化教室”。“免疫系統”為學生培育肥沃的土壤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開發“班本課程”,給學生文化的滋養。我以生命教育的“活著、活好、活出價值”的理念設計開發了一套課程體系,總結為“發展為經,認知為維,生命為度”。
發展為經:以發展心理學為主要理論支撐,開發了中學生成長所需要的生涯規劃課程、青春期愛情課程、生命敘事課程等。
認知為維:以認知行為心理學為主要理論支撐,開發了書香課程、十一金課課程、我繪我心繪畫課程等。
生命為度:在課程開發過程中始終以生命教育為基礎,以促進師生生命成長為目標,開發了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課程。
例如,在中學階段,早戀是班級建設中永遠繞不過去的坎。既然繞不過去,我們就坦然面對這個問題,通過文獻綜述形成對早戀現象的基本共識后,我確定了實踐研究的三大問題:
1. 我對早戀問題的教育立場是什么(策略)?
2. 面向全班進行早戀教育的具體措施有哪些(面向整體)?
3. 面對個體進行早戀教育的策略和具體措施有哪些(面向個體)?
通過具體的教育教學場景進行實踐性研究,開發了適合中學生認知與發展的青春期愛情課程體系。主要分為以下3個部分:
一、主題——認識愛情
第1課:聊點男人間的事兒(針對男生開課,主要涉及男生進入青春期后生理、心理上的變化,特別是如何進行正確的異性交往。)
第2課:做優雅女生(針對女生開課,與上面男生課程相似,站在女生立場。)
第3課:我們這是“愛情”嗎(男女生一起看青春期中最容易出現的“愛情”場景,并討論分析,他們之間所謂的“愛情”到底是什么?)
第4課:哪些行為是早戀行為,我們該怎么辦(列舉并討論身邊出現的早戀行為,引導學生認真分析和思考,集體討論如何處理。)
第5課:愛情與學業,如何才能兼顧(引導學生把眼光看向未來,先學業后愛情,身心以及經濟成熟后,愛情事業雙豐收。)
二、主題——認識性愛
第6課:我怎么來到這個世界的(分享父母的愛情故事,引導學生認識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晶,也是責任,并非單純的享樂。)
第7課:我準備好了嗎(男女生如何愛護自己的性器官,正確對待人生的第一次性愛。)
第8課:性愛的背后是什么(性愛的背后是承諾,是責任,是給對方帶來快樂與幸福。)
三、主題——規劃愛情
第9課:校園心理劇《原地等待,我的春暖花開》(在角色扮演中抉擇。)
第10課:辯論《如何擁有愛的權利》(愛需要擁有什么能力,如何去培養這些能力?)
第11課:我的愛情,我做主(做人生規劃,樹立正確的愛情觀,把愛留給心中的“公主”或者“王子”。)
第12課:為愛而戰(為了擁有愛,我們現在應該做什么?為了給所愛的人更好的生活,我應該做哪些準備?如何實現自己的愛情規劃?)
以上就是我在班級開展的部分愛情課程,旨在引導學生認識到正確的愛會給彼此帶來幸福,不當的愛會給彼此帶來痛苦。在班級形成愛的共識,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規劃自己的幸福愛情,并轉化為前進的動力。
第三階段:尋找學生生命成長的“心靈動力”。即使“免疫系統”和“文化教室”均構建好了,還是無法完全避免教育問題的出現。這些問題多源于原生家庭或者童年創傷。對于這類問題,需要個別對待,進行“教育診療”。針對問題開展深入研究,以“教育診療”的方式找到問題所在,積極應對。
學生出現的問題多數屬于成長中的問題,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問題。回想一下,我們自己不也是因為犯了一些錯,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然后獲得了寶貴的成長經驗嗎?極端地講,我們每個人都是在問題中獲得成長的。
所以,每一個問題的背后都隱藏著成長的訴求。學生在當下出現的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其實很早之前就已經被“決定”了。在學生人格發展上,一定發生著或發生過一些關鍵事件,它們被深深地烙在了學生的潛意識中,學生本人很難覺察。特別是家庭影響,不僅在多年前就種下了種子,在成長的歲月里還被不斷強化。當學生面臨一定情景時,這部分不愉快的情景以及形成的應對方式會自發啟動,這是一種自我保護式的心理防御。
綜合以上3點,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采取的應對辦法是開發有助于學生生命成長的班本課程。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課程觀。當前,能被大家所認可的有兩種——線性課程觀和經驗課程觀。
線性課程觀是如我們的常規教學中的語文、數學、化學等學科,先學什么后學什么,每個階段的重點和難點是什么,都有較為嚴格的規定與過程監控,這主要由學生身心成長發展的階段性決定,受到學生認知與行為能力的制約,這是各個國家常規的學校教育,特別是教學上普遍采用的課程觀。
經驗課程觀則是以讓孩子獲取人生經驗為目標的課程觀,能力的形成沒有嚴格的階段性,比如學生感知能力的培養,某些習慣的養成,沒有明顯的時間節點,特別主張從生活中獲取成長的養料。
這兩種課程觀都有積極意義,兩者的結合成為當下學校教育的理論依據。
其次,什么是班本課程呢?班本課程目前在我們國家還沒有權威定義,筆者所理解的班本課程是基于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結合班主任自身素養,開發有利于學生身心成長的課程體系。這里面有以下3個關鍵問題。
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這是班本課程設計的基礎,主要理論依據是發展心理學和線性課程觀。學生成長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發展需求。例如學生進入青春期后,對“男女之愛”充滿了好奇,我在班級里開展的交往課程與愛情課程就是對這類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回應。
班主任的自身素養——每位班主任自身的素養是不同的,一位優秀班主任的成功經驗被另外班主任直接借鑒到實踐中可能是危險的,可能不僅達不到應有的效果,甚至會弄巧成拙,引發更多的問題。所以,班本課程的開發必須基于班主任自身素養。
課程體系——我從來不相信一次表揚、一次批評、一次班級活動就能徹底改變學生。我相信的是浸潤教育,是一點一滴滲透學生心靈的教育。所以,當我們要針對學生問題開展教育的時候,應該是一整套方案,是以課程的方式一點一滴地作用于學生,這就是課程體系的意義所在。
有了對班本課程的基本認知,我們就可以構建屬于自己的班本課程體系。
因此,開發班本課程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東西,它只是途徑,借助班本課程實現我們的教育目標——立德樹人。讓學生成為一個自然的人,一個社會的人,一個完整的人。
最后,我強調兩點:
第一,師生共同開發班本課程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當然,還會有其他路徑,這需要我們繼續探索與實踐,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第二,真正的教育在哪里?在每位老師自己的教室里。因為每位班主任都有自己的優勢,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特色,每個班級都有豐富的資源,關鍵看我們怎么運用、怎么開發與怎么發展。
所以,各位班主任,請堅守在自己的教室里,與您的學生在班級建設中“共生共長”,撰寫出屬于你們自己的教育故事。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
責任編輯?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