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敏
“名字,是這個世界送給你最大的祝福和獎勵。”這是我一直跟孩子們說的話。人的名字如此,班級的名字也該如此。
剛送走一屆孩子,在我準備再用3年與一群孩子相處時,學校突然改變安排,讓我“留級”遇見了他們——九(11)班,一個被換了4任班主任的班級。軍訓那天,我見到了傳說中的他們:散漫﹑無序﹑鬧騰。既然接手,就用心走近吧。很快,我就發現班級的問題:沒有名字,沒有自信,不敢言夢。
針對這樣的情況,我決定和這群新的合伙人一步一步行動起來。第一步,取班名,讓班名承載我們的夢想。經全班討論,最終確定班名為凱旋班,寓意一起出發,一起凱旋。于是,“凱旋九(11)班”便出現在孩子們的視線里﹑耳朵里,最終存于心,顯于行。我們精心準備開學第一課——《等你來,一起凱旋》,我也特別用心地送給全班同學一首藏頭詩——《致凱旋九(11)》:九月淺秋,攜手向前奔;十載磨礪,寶劍未試鋒。一心同行,青春立誓言;凱旋與否?我命由我定!
在第一周班會課上,同學們亮出自己的凱旋夢,全班啟夢,家長助夢,攜手追夢。而這個圓夢的過程就是班級建設的過程。
因“名”而“約”
班名,往往寓意美好,象征美好,為了這美好的愿景,一個班級的老師和同學走到一起。那么,我們就讓這份期待的美好落地,共同制訂通往美好的約定——班級管理制度和班級公約。沿著班名走,圍繞班名議,制訂有班級特色的班級管理制度。班級管理制度是一個班級前行的尺子,有了這把尺子,學生可以用來衡量彼此。這個“約”一定是班級共同達成的,可以借鑒,切不可照搬,否則那不是約定,而叫偽約。所以,因“名”而“約”,更要有“名”有“約”。凱旋九(11)班跟著班名,共同制訂了“凱旋公約”和“凱旋管理制度”。
因“名”而“動”
班級活動是班級建設和班級育人的主要途徑,而這個途徑也要有“名”堂。每個班級都有其共性及個性的問題和活動,因參與的人不一樣,達到的效果會不同。通過活動,學生提升了個人素養,進而改變整個班級風貌,目標指向我們的班名。在班名中尋實,圍繞可以落地的“實”去開展能引起學生共鳴的班級活動。因“名”而“動”,名副其實,讓學生為“名”而動,定能“動”出名堂。凱旋九(11)班根據本學期的主要事件和同學們的策劃,確定每個月的主要奮斗目標和事務,如九月凱旋之約,十月凱旋之韻,十一月凱旋之行,十二月凱旋之姿,一月逐夢凱旋,一系列班級活動讓目標一步一步完善。而這個構建和實施的過程就是班級特色和亮點,也是最靚麗的班級文化。
因“名”而“成”
班級建設非一日之功,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去行動﹑改進﹑豐富﹑優化,最終形成自己的治班模式,這是每一個班主任專業化成長的必經過程。班主任必須對班級有一個清晰的規劃,在建設班級的時候要有自己的課程觀,根據班級建設所需和班級特征,結合學生的特點和成長的需要,進行班本課程的構建。而在構建班本課程時,班名就是最好的代名詞,把一個班級建設成班名所寓意的樣子,就是最成功的班本課程,也一定是最好的班級管理。凱旋九(11)班每個月有主題﹑有目標﹑有計劃﹑有系統地完成一系列活動,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成績也不斷進步。
班名是班級文化構建和班級管理的指針,可以作為班級建設的行動綱領。最好的班級管理,就是讓班名成就一群孩子;最美的班級文化,就是讓班名照亮一群孩子。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 劉玉琴
兼職校對? 汪? 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