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云
一、早期閱讀和幼兒心理的概念
(一)什么是早期閱讀
關于早期閱讀的定義眾說紛紜,比如《教育大辭典》中把“早期閱讀”界定為“兒童一歲半以后即開始的閱讀”。早期閱讀是幼兒從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的前期閱讀準備和前期書寫準備,其中包括知道圖書和文字的重要性,愿意閱讀圖書和辨認文字,掌握一定的閱讀和書寫的技能等。對于幼兒來說,除了文字以外,圖畫、成人的語言都是他們的閱讀材料。通過觸摸書籍、聽成人講故事、自己復述故事、發(fā)表自己對故事的意見都屬于閱讀的范疇。總之,所有有助于幼兒學習閱讀的活動行為,都可以稱之為早期閱讀。
(二)幼兒心理的特點
幼兒心理是指幼兒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的總稱,也叫幼兒心理現(xiàn)象。幼兒心理發(fā)展主要有三個特點:第一,對事物的認識處于浮潛狀態(tài)。主要指幼兒的認識只能停留在對事物的表象反映,簡單來說就是看見什么,就是什么。第二,幼兒的情緒容易起伏,不易被自己控制。第三,個性的萌芽開始顯露。
二、幼兒早期閱讀和幼兒心理發(fā)展的關系
首先,幼兒早期閱讀能夠促進幼兒情緒的發(fā)展。主要是指情緒和情感的社會化以及道德感和美感等高級情感的發(fā)展。幼兒讀物中往往包含了積極的社會情感,幼兒通過閱讀,能適時的調(diào)控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不斷進行自我激勵,提高社會發(fā)展。
其次,幼兒早期閱讀能夠促進幼兒思維的發(fā)展。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是依靠表象,也就是依靠事物的具體形象的聯(lián)想進行的。而抽象邏輯思維依靠的是語言。在思維發(fā)展過程中,語言的作用是由小到大的。幼兒在早期閱讀的過程中語言不斷得到發(fā)展,對于思維的發(fā)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再次,幼兒早期閱讀能夠促進幼兒想象的發(fā)展。幼兒的想象最初出現(xiàn)和表征的發(fā)生年齡相同。幼兒在閱讀過程中大腦調(diào)動達已有表象,根據(jù)閱讀材料提供的線索對已有表象重新構(gòu)建,形成新的形象。隨著閱讀經(jīng)驗的積累,幼兒的想象力也進一步發(fā)展。
三、如何培養(yǎng)早期閱讀習慣
(一)豐富幼兒的感性認識和閱讀環(huán)境
幼兒由于年齡小,知識經(jīng)驗差,對語言、文字,甚至圖象等理性材料缺乏條件反射。要讓幼兒能閱讀,使其理解書上的知識,就必須通過各種方法手段,豐富其感性認識。因此,我們平時要十分注意引導幼兒觀察周圍的事物,熟悉身邊的生活常識,盡可能豐富幼兒直接的感性經(jīng)驗,為幼兒閱讀打好基礎。例如:在讓幼兒閱讀《水果屋里的毛毛蟲》這個故事前,先引導幼兒觀察蝴蝶的生長過程:毛毛蟲——蛹——蝴蝶。通過多方面的體驗,讓幼兒認識到毛毛蟲就是蝴蝶的幼蟲。幼兒通過觀察、體驗獲得了豐富的感性認識,具備了文章的相關知識,再通過提問、講述等,幼兒就輕而易舉的理解和掌握這個故事以及相關的知識點。而通過訂購多種幼兒書刊,讓花花綠綠的圖書呈現(xiàn)在幼兒面前,將是一種難以抗拒的誘惑,也會大大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同時每天應保證一定的自由選擇閱讀時間,每周進行讀物更換。
(二)啟發(fā)思考和激發(fā)幼兒閱讀興趣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激發(fā)幼兒閱讀的興趣,把閱讀活動建立在他們感興趣的基礎上,這是指導閱讀的關鍵。在集體語言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鼓勵幼兒用連貫、完整的語言講述內(nèi)容,并學習評價別人的講述。例如:請一個幼兒憑著自己的理解講述完故事后,教師提問:“你認為他哪幅圖片講的很好,哪幅圖片講的跟圖片意思不一樣?”在此過程中,不同水平幼兒的語言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時可以在閱讀延伸活動中,為幼兒提供圖片、頭飾、玩具等,讓幼兒自己結(jié)伴講述、表演。例如聽了故事《昆蟲晚會》后,我就讓幼兒自己選擇最喜歡的角色表演,引導幼兒學說角色間的對話。此外,語言游戲是教師為幼兒準備一定的語言材料,模擬和創(chuàng)設特定的語言情境,使幼兒在游戲情境中觸景生情,邊玩邊說,從而達到提高幼兒語言能力的目的,也是幼兒很喜歡的一種形式。
(三)提高幼兒對文字的興趣
剛剛開始閱讀的幼兒,自己只能認讀少量漢字。因此,教師在引導幼兒注意漢字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師能對比較困難的漢字提供足夠的支持,幼兒就可以很自然的注意到文章中熟悉的漢字和單詞。他們會學著分辨“講”和“讀”之間的差別。在識字教學中,我們應盡量選用圖文并茂,形象生動的圖書材料。圖文并茂的圖書,有形象性的特點。生動的視覺表象能提高幼兒閱讀的積極性,喚起幼兒的興趣和情感,提高幼兒的識字興趣,而不是孤立的識字。在閱讀中識字,在游戲中識字、圖、文、字相結(jié)合,很大的促進了幼兒的漢字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給幼兒閱讀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教會幼兒閱讀的技能和方法是幼兒閱讀活動的前提。
1.學習按頁碼順序看書
可以通過教會幼兒按頁碼順序翻書,使他們掌握看書的方法并養(yǎng)成習慣。
2.學習按從左往右,自上而下的順序看書
在此過程中,幼兒親身感受到圖書是一頁一頁組成的,故事是要一幅一幅有序的接下去看,才能知道故事內(nèi)容。
3.提高幼兒的理解力
指導幼兒學會觀察每幅畫上人物、動物形象,有目的的觀察、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動,理解前后畫面內(nèi)容之間的聯(lián)系。
4.幫助幼兒把相關的知識經(jīng)驗與當前的故事閱讀聯(lián)系起來
幼兒先前的知識經(jīng)驗,會影響他們目前的閱讀理解。事實上,幼兒在閱讀中所用到的先前的知識經(jīng)驗,不僅僅是與主題有關的漢字、單詞、概念、知識和言語經(jīng)驗等,要時刻有意識的利用幼兒已有的經(jīng)驗,促進當前的學習和理解。
陳鶴琴先生說:“孩子們來到人世后,應盡早為他們創(chuàng)造優(yōu)良的閱讀環(huán)境,領著他們踏上第一部臺階,使他們認識書籍、愛上書籍,從此步入書籍的海洋中,并且畢生視其為生命的伴侶和導師。”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必須早在幼兒期就進行訓練,讓幼兒盡快適應語言、文字、圖象等構(gòu)成的第二信號系統(tǒng)環(huán)境,提高閱讀能力,逐步達到獨立閱讀的狀態(tài),為幼兒獲得知識、增長智慧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