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風格
【摘 要】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中小學生的學習壓力也隨之加劇,容易持續地處于負面情緒狀態,危害學生的身心健康。在此背景下,本文從實際案例入手,淺析轉化學生負面情緒的方法。
【關鍵詞】負面情緒;語言;微笑
心理學上有一種效應叫“踢貓效應”,它所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所導致的惡性循環。壞情緒會傳染,好心情也一樣。那么,為什么不可以將學生自身的好心情隨金字塔也延續下去呢?我一直在思考這樣的問題,并努力將其運用到實踐當中。
作為班主任兼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我,深知負面情緒對于班級學生的影響。尤其是在抑郁癥普遍化、已成為社會問題的當下,對于班級帶有負面情緒的學生,我更不敢有半點馬虎。三年前,從我們班學生還是七年級新生時,我就開始觀察注意著他們的情緒波動。
一、心情聊吧之暢聊不開心
從帶他們開始,我就在班級成立了心情聊吧,幾位班干部成為里面的職員,負責觀察學生日常動態,尋找需要或者想要來聊吧聊天的對象,并及時與我匯報,而我擔任其中的知心姐姐一職,專門“陪聊”。至于聊吧的地點,隨情況而定,哪里合適就哪里。至于,如何與學生聊天,我想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重語境,抓時機,開玩笑
如果說語境是湯,那么語言就是鹽,鹽需要放入湯中,才能被吸收;語言需要放入語境中,才能顯示出美感與活力。
案例一:“過來人”聊愛情
七年級的某天,小杰主動找上門來,想要與我聊聊。聊天中,才知道他之所以不開心,是因為一直以來喜歡的一個女生,現在開始疏遠他了。原來是為情所困。但我沒有直接同他談現在不適合談戀愛,而是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同他聊了聊我的那些事兒。后來,他仿佛找到了共鳴,便跟我傾訴了很多。最終,我們達成共識,我之所以努力學習,也是因為我喜歡的人很優秀。從那以后的很長時間,我都能發現他在放學鈴聲響起后,依然紋絲不動的坐在教室刷題的身影。
(二)順水推舟,因勢利導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學生迷茫時,有時需要老師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為他們提出建議,引導他們回到正道。這對于學生而言,無疑是一種善意的點撥,在其內心深處激起陣陣漣漪。
案例二:親兄弟,才會互相“傷害”
八年級運動會比賽前的那一天,我們聊吧的組長突然找到我,說是發現有人現在需要“陪聊”。原來,就是那位小杰,在放學后,控制不住的哭了。我意識到事情的不妙。我趕去把他找了出來,將走廊設立為聊吧的辦公地點,單獨向他詢問原因。“來!讓知心姐姐陪你聊一聊!”說完,見他嘴角微微上揚,對我說:他覺得每個人都對他不好。我知道這是抑郁癥患者存在的一項表現——認為所有人都在針對他。我笑著回應:“我知道你語文成績還是很好的,告訴我你剛剛的想法用一句古語總結是什么。”他說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你的政治成績也不錯,畢竟我帶的,再結合政治談談你對上述觀點的看法。”他又回答:這是錯的。行為與后果具有一致性,違法行為需擔責。“果然是我的得意門生,說起哲理來,都一套一套的。”這時,他臉色好看多了。我又接著說:“因為傷害的最終只會是雙方,得不償失。何況,大家并沒有都在針對你。”他似乎好點了。我又邀請他留下來和我一起觀看班級同學的舞蹈排練。隨后,大家準備走了,班上的小磊同學還給他扎了辮子。我一時興起,拍照留下了純真的這一刻。仿佛小時候的我,扎著個沖天辮。小磊同學又說,小杰在家還欺負他弟弟。他本人搖搖頭,我又見機說道:“你看只有親兄弟姐妹才會互相‘傷害,說明咱班同學都拿你當親兄弟看待。”就這樣他們都開心地離開了教室。
二、側面迂回,系列活動之一起拯救不開心
青春期的孩子,也許是因為對自己容貌的遺憾,或者是對自己能力的質疑,又或者是對自己性格的不滿……總之,在他們的潛意識里都深藏著一顆自卑的心;另一方面,由于學習壓力和學習負擔的加重,學生的心理素質在不斷的遭到“試探”。而班主任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這樣,我展開了一起拯救不開心的系列活動。如何自然有效的展開活動?有時又需要展示一下迂回藝術的巨大魅力。
案例一:唱——《你笑起來真好看》
一天,隨堂考試剛結束,大家沒有了往常課間的躁動,而是都趴在課桌上,一副“絕望”的模樣。我便問道:“今天的你們怎么都變得內斂了?”小冉說道:“太難了,連續三堂課老師都考試。”小浩說:“寫字寫到懷疑人生。”我緊接著回道:“你們才多大呀”,順便拿著手機,翻出他們曾經各種各樣打鬧的照片,“你看看,這個才是真正的你們,笑得天真爛漫,這才是我們年輕人該有的樣子”。大家哈哈大笑。“停!把笑容定在那兒!因為你笑起來真好看!”孩子們又一次大聲笑起來。班級向來調皮的小浩還哼起來:“你笑起來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樣……”我提議道:“來,會唱的一起唱,不會唱的,一起打節拍。”就這樣,大家唱著、拍著,由郁悶到快樂……
案例二:演——喜怒哀懼
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涌出知識的溪流。如何使語言充滿情趣和魅力,觸動學生思維的“穴位”,我認為,有時得靠面部語言。
每周一班主任的早讀課,按照慣例,我早早來到了教室。與往常不同,我選擇了與進來教室的每位同學開心地打招呼。等他們都進來教室后,我問他們今早的心情如何?
小煜:早起毀一天。不過老師今早心情很好嗎?對我們和顏悅色。
“小浩,你呢?心情如何?”我笑著問。(早上發現他進教室時,眉頭緊鎖。)“不咋地”。他冷冰冰的回答我。我轉身問大家:“我笑起來怎么樣?”好看好看,班級同學對我附和著。“那不妨我們現在來一場表情show吧”。于是,幾位演員自愿登臺表演了怒哀懼三種表情,我問大家最喜歡以上三種表情,還是我早上喜的表情。他們都齊聲回答道:喜!
“恩!那以后,咱就把微笑常掛嘴邊。現在,給大家一個任務,把小浩逗樂。”
同學們想著各種各樣的方式,把小浩逗樂了。“小浩終于樂了,還是笑起來好看。”小磊說著。
“對啊,情緒是可以互相傳染的,我希望我們班所有人都可以成為最好看的自己”。
事后,小浩主動來找我道歉,說早上對我態度不好,還問我為什么還能對他笑。我跟他說,因為大家都覺得笑起來最好看。他仿佛幡然醒悟。
蘇霍姆林斯基在《怎樣培養真正的人》中寫了這樣一段話: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你講的話發生共鳴,你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不可否認,準確的語言對于學生而言,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如何在語言這個“點”上下功夫,使得老師的語言能夠暖若春風、清如秋水,達到“約而達,微而藏,罕譬而喻”的境界,這也有賴于教師自身的廣度和深度。用語言去撥動孩子的心弦,轉化他們的負面情緒。我,一直在努力!
(合肥市第48中學濱湖校區,安徽 合肥 2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