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剛
摘要:精準扶貧越到最后決勝之年,面臨的問題和壓力就越大,隨著扶貧邊際效應遞減,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也不斷增多。我們要轉變觀念,創新扶貧機制,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來破解這一瓶頸。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為精準扶貧的有效開展提供了新的技術路徑和方案。本文分析了大數據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和常規扶貧治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大數據精準扶貧的路徑探索。
關鍵詞:大數據 精準扶貧 路徑探索
2020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年。截至2020年2月25日,全國還有近300萬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需要脫貧,52個貧困縣需要摘帽,脫貧戰能否如期取得勝利關系到國家大政方針的有效實施。大數據為精準扶貧的有效開展提供了新的技術路徑和方案。
一、大數據催生精準扶貧的治理變革
大數據概念自2008年被提出來后就被廣泛宣傳和應用,掀起了一輪新的技術革命和治理革命,帶領人類進入了大數據時代。從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中再到政府治理等方面,都掀起了革命性的變革,既影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如在網上購物,同時也通過電子政務、云平臺開展行政類事務的辦理。特別2020年廣泛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企業、公司、政府機構不能聚集,都蝸居在家里,網上辦公業務、云端辦公等就迅速開展起來,既避免了人群聚集帶來的防疫風險,也完成了工作任務,這一切都歸功于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信息技術的高度應用。在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大數據能夠推動精準扶貧走向規范化、科學化、精準化;能夠充分整合各種扶貧開發資源,從宏觀扶貧政策計劃的制定到精準脫貧目標的實施,全過程、全方位地科學精準施策,大數據技術在精準扶貧方面具有巨大的利用價值和實踐意義。
大數據與精準扶貧的融合能更有效、更科學地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大數據利用新的信息技術及新的處理模式,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力和流程優化能力。大數據與精準扶貧的融合不僅是從“數據”到“大數據”的轉變,更重要的是數據質量的提升和對脫貧攻堅過程中數據采集、儲存、挖掘、分析等全過程的一種顛覆式的數據治理思維的變革。傳統的“小數據”時代,由于計算機處理技術的局限性,無法對所有的數據進行相應處理,往往采取抽樣調查的方式進行,這種方式樣本容量有限,抽樣條件固定,數據代表性、精準性就大打折扣,最后得到的結果也會和真實現狀存在一定的偏差。而在“大數據”時代,更加強調數據的全部收集和處理,從貧困治理的現狀出發,利用專業的技術方法收集各種看似無序繁雜的海量數據信息,再利用數據篩選、抓取、整合、挖掘等手段,提煉出對精準扶貧有用的數據,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由“樣本數據”向“全體數據”轉變,由“個案”研究為基礎向“數據決策”轉變的全新精準扶貧模式轉變,現實大數據與精準扶貧的高度融合統一,推動精準扶貧治理的現代化。目前大數據和精準扶貧的應用還在不斷探索的階段,但是必將成為新時代精準扶貧的新模式。
二、常規扶貧治理方式存在的問題
(一)治理主體單一,資源整合能力弱
自2013年提出精準扶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從上到下形成了一整套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組織運作體系,實現包片、包村、包組、包戶策略,派遣黨員干部入村入戶包干,只要有貧困戶的地方,就有第一書記和扶貧工作隊,他們帶著使命和責任開展工作,這體現出我國高度的組織體系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但當前的脫貧攻堅很大程度上主要是以政府為主體而開展的,從政策制定、項目策劃、資金分配、人員調動、資源協調等方面都以政府為主體,沒有充分調動社會、企業、非盈利組織、社會公眾的力量,沒有形成脫貧攻堅的巨大合力,沒有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在脫貧攻堅的作用。體現在實際脫貧攻堅中,各級政府部門間存在相互銜接協調的問題,比如同級部門之間的各種數據不共享,造成基層扶貧干部重復填報各種數據資料,陷入沒完沒了的填表工作中,扶貧干部被戲稱為填表干部。一方面,從政府內部來說,政府各部門間的數據整合能力較差,包括同級部門上下級之間,也不包括不同部門間的跨部門間的數據信息交流溝通,它們相互間缺乏溝通銜接,正是由于數據信息資源無法共享、信息閉塞,各部門間各自為戰,才造成造成扶貧資源的嚴重浪費,嚴重影響扶貧資源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從政府外部來說,由于數據資源的整合能力較弱,各種數據僅僅存在于本系統本部門可見,與社會組織、企業、公眾間的數據信息溝通分享隔離開了,導致各種社會力量無法知曉精準扶貧各種資源數據的真實情況和需要幫助的各種信息,面臨想去開展幫扶工作也無法開展無處施展的困境。這就造成了政府需要社會力量來開展幫扶工作,分擔扶貧負擔,但是社會力量又對扶貧相關信息一無所知,不知如何開展的現實困境。
(二)治理客體不精準,數據技術應用能力差
精準扶貧要做到“六個精準”,即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精準”兩字是精準扶貧的核心,只有做到“六個精準”,才能有效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才能實現全面脫貧的艱巨任務。常規式扶貧方式對于扶貧的客體識別不精準、不及時,扶貧措施實行不到位的現象時有發生,扶貧資金、扶貧項目、扶貧產業等信息不明,給精準扶貧增添了不可控的因素,導致應幫扶的沒有幫扶、應脫貧的沒有脫貧,存在遺漏的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在廣大貧困地區,貧困戶使用網絡資源的能力較弱,擁有的通訊工具比較簡單,如最原始的2G網絡手機(俗稱老人機),信息行為的軌跡比較簡單,因此無法采集到有效的網絡信息數據資料,只能靠基層扶貧工作人員實地上門采集“建檔立卡”的數據信息,這會導致數據的精準性大打折扣;二是政府內部的民政、公安、教育、人社、住建、稅務等相關部門的數據信息,沒有和扶貧開發幫扶信息系統聯網共享數據,導致扶貧數據反復填寫核對,費時費力;三是建檔立卡的數據信息收集成本高、效率差、準確性不高、更新不及時的問題比較突出。貧困戶的脫貧狀態是一個動態調整的狀態,經過一段時間的幫扶工作,一些貧困戶是可以脫貧的,可以從建檔立卡中退出來,但是現實中確要層層申報審批,過程多、時間長、占用大量的資源,信息無法做到及時更新。脫貧工作非常繁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資等資源,在實地調研發現,很多基層一線扶貧干部把大量的時間都投入到數據的核查和錄入工作中去了,而真正投入到為脫貧想問題、想決策、想出路的時間和精力卻非常有限,影響到整個脫貧進展。
(三)治理方式落后,扶貧效果不佳
常規模式下的扶貧治理,由于沒有大數據作為支撐,缺乏對全體數據的掌握,無法了解基層一線數據資料,因此制定出來的政策存在一定的偏差,會影響整體的扶貧效果。就拿扶貧資源的分配來說,我們采取的是從中央、省、市、縣最后到鄉鎮的自上而下的分配模式,由于上級對基層實際的需求信息存在掌握不精準的情況,而底層人員由于自身利益和摻雜一些親朋好友的情感因素在里面,就會導致多報的情況發生,但我們的決策模式還是依照以往的經驗來開展,依據以往上報數據來決定分配,這就會造成扶貧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發生。究其原因,一方面,政府部門內部系統整合以及外面資源信息共享的問題沒有打通,信息渠道單一,無法從社會各方面獲取有用的數據信息資源,無法核實數據資源的真實性;另一方面,目前政府部門的決策方式還是沿用科層官僚體系在運作,官僚思維比較嚴重,喜歡為民做主,沒有跟上時代發展步伐,沒有樹立起大數據思維的思維模式,沒有想到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的科學決策方法,熱衷于主觀判斷和歷史經驗來決策,這就會導致無法有效去追蹤探究致貧返貧原因,因而也就無法精準有效地選擇扶貧政策和扶貧措施。
三、大數據精準扶貧的路徑探索
(一)構建多元化精準扶貧治理體系,建設扶貧綜合信息平臺
當前扶貧主要是依托政府的力量來開展工作,政府大包大攬的現象比較突出,在一定時期政府的這些舉措有利于照顧社會的公平公正,有利于維護社會的穩定。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弊端,過多地強調了政府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政府的資源總是有限的,其行為本身也給政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而忽視了社會力量的作用,沒有充分調動社會力量來參與其中。需要從多方面加以解決。
1.完善社會力量參與扶貧的法律規章制度,堅持黨的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多方參與的多元化精準扶貧治理體系,建立起從一元主體到多元主體轉變的治理體系。在法律法規方面,給予社會扶貧力量充分的保障和認可,以此來激勵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到扶貧中來,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認真研究市場機制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以市場機制的作用來激發貧困戶的脫貧致富的意愿,化被動幫扶為主動脫貧,由“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轉變,營造出人人扶貧、齊心協力的良好社會扶貧氛圍。
2.構建社會扶貧綜合信息平臺,推動大數據技術在精準扶貧體系中的應用。以大數據技術變革為依托,充分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利用大數據搭建社會化扶貧平臺,發布扶貧供需信息。同時,將社會組織、企業等社會主體納入進來,充分發揮各社會主體的優勢。如企業可以利用自身的技術、資金、市場、項目等優勢開展特色產業扶貧;教育機構、社會組織可以利用自身的培訓、組織、協調、宣傳優勢開展教育技能扶貧,提升貧困戶的脫貧能力和自力更生能力;開展相應的心理輔導,進行心理理念方面的扶貧,社會公眾也可以通過平臺發布的各種需求信息,組成扶貧志愿者,進行一對一幫扶,也可以參與消費扶貧,形成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的多元主體參與的社會扶貧體系。
3.建立全國扶貧開發信息網,提升數據資源整合能力。精準扶貧離不開現代信息處理技術的支持,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徹底顛覆了傳統的生活工作模式,開啟了精準扶貧的新時代,打破了原來的單個數據隔離模式。聯網融合扶貧數據資源開發、管理、供需的精準扶貧數據體系,涵蓋民政、公安、教育、人社、住建、稅務等相關部門的數據互聯互通互享,加強與銀行、保險、交通、旅游等外部數據的融合共享機制,依托大數據的采集、存儲、抓取、篩選、挖掘等功能,對數據信息進行綜合運算分析,去偽存真,形成扶貧大數據資源數據庫,做到數據整合、共享開放,互利共贏的精準扶貧數據生態鏈,真正做到扶貧數據的精準可靠。
(二)建立大數據精準比對校驗機制,完善數據識別動態追蹤系統
精準扶貧治理要保障治理的精準化,其核心要義就是精準,要做到“六個精準”,必須依托大數據技術來開展精準識別、精準治理。
1建立精準識別體系。從體系上形成一套合法合理合規的體系,再利用大數據建立精準識別系統,研發出相應軟件應用平臺、APP應用客戶端、微信小程序等應用軟件,先由基層扶貧人員利用信息采集終端上門采集相關數據信息并上傳到系統,同時利用人社、稅務、住建、公安、教育、銀行、工商等數據庫里面的數據資料信息來進行綜合比對核準,也可以利用大數據對貧困戶的網絡行為、消費習慣、興趣偏好進行追蹤分析,經過篩選、分析、挖掘、云計算,篩掉不符合要求的貧困戶數據信息,再結合線下核查落實,避免姻親人情關系導致的權利尋租現象,從而保證貧困戶的精準識別。
2.建立致貧因素追蹤體系,充分利用大數據算法來建立貧困人員數據模型。從歷史基礎數據庫和實際摸排數據信息資料出發,利用貝葉斯公式等算法,建立起數據模型,形成疾病、殘疾、勞動能力、生產要素、資源稟賦等要素評判體系。依據各貧困戶不同的致貧因素,采取不同的精準幫扶對策。因地制宜、因戶制宜,精準施策、一戶一策,避免千變一律、一成不變的扶貧模式,形成個性化定制的精準扶貧模式。
3.建立精準扶貧動態調整體系。扶貧是一個動態過程,不是一旦建檔立卡就萬事大吉,而是隨著扶貧投入的加大、再加上貧困戶自身的努力,經過一段時間后已經達到國家脫貧標準,就需要從國家扶貧系統里面進行退出減貧,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對扶貧數據進行動態追蹤和及時更新,以保證扶貧動態數據信息的精準性。
(三)樹立大數據治理思維,架構大數據科學決策系統
1.樹立大數據思維,堅持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思考、以數據為中心開展精準扶貧決策,改變過去的經驗決策、專家學者決策模式。充分利用大數據的數據分析、挖掘、運算能力,構建扶貧數據運算云平臺,依托相應的算法公式,提煉出有用的扶貧數據資料,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2.架構大數據扶貧決策信息系統,堅持從易到難、系統規劃、科學統籌,形成扶貧數據的預測、跟蹤、實施、反饋、評估機制,打通政府內部信息流、資金流、人才流等關鍵數據信息共享共通,促進整個決策體系公開、透明、高效、精準,提升政府數據扶貧治理能力。
3.建立決策考評機制,不斷優化考核指標,應用大數據手段,能夠量化工作指標的盡可能進行量化考核,促使政府部門向信息化、電子化、現代化轉變,推動政府不斷優化改革,轉變政府職能,以適應大數據時代發展的要求,建立起以數字治理為核心的新型治理體系。
參考文獻:
[1]維克托·麥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盛楊燕,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9.
[2]莫光輝,張玉雪.大數據背景下的精準扶貧模式創新路徑———精準扶貧績效提升機制系列研究之十[J].理論與改革,2017,(1):119-124.
[3]汪磊,許鹿,汪霞.大數據驅動下精準扶貧運行機制的耦合性分析及其機制創新———基于貴州、甘肅的案例[J].公共管理學報,2017,14(3):135-143,159-160.
[4]徐孝勇,曾恒源,大數據驅動下精準扶貧運行機制創新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 ,(1):12-15.
[5]章昌平,林濤,“生境”仿真:以貧困人口為中心的大數據關聯整合與精準扶貧[J],《公共管理學報》, 2017,(3):124-134,153.
(作者單位:湖南省衡陽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