贠婧
【摘要】基于立德樹人下的“班本德育”發展研究模式是校本研究的新舉措,包括“多元智能”“以生為本”等教育理念引領下,基于班級發展的校本研究以立德樹人為目的,由教育專家引領,班主任牽頭,由教授同一個班級的所有任課教師組成一個研究團隊,家長和各相關人員共同參與,把研究班級學生品德發展中存在問題、發展需求為研究對象,以達到有效促進班級每一個學生品德發展的目的,也成為推動校本研究的新模式。
【關鍵詞】立德樹人 以生為本 班本研究 德育 全面發展
“班本德育”是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化過程中,由我們的教育實踐者創生的一種本土化研究方式,就是以班主任為班級發展的總舵手、學生成才的導師、學生靈魂的塑造者,以立德樹人為目標開發的一種校本課程,強調遵循“以班為本,以生為本”的原則,在利用班本之勢的理性建構過程中生成合價值、合規律、合情境的實踐理性品質,更好地挖掘班集體內蘊的德育生機與活力。
班主任牽頭,由教授同一個班級的所有任課教師組成一個研究團隊,家長和各相關人員共同參與,把研究班級學生品德發展中存在問題、發展需求為研究對象,以達到有效促進班級每一個學生品德發展為目的,從而有組織、系統化地開展研究活動的一種全新的校本研究模式。學校校長應當承擔第一責任人,其他校領導為直接負責人,年級組長負責召集研究人員和后勤保障。
之所以特別強調“班本德育”,是因為考慮到班級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最基本組織單位,是學生學校生活的重要場所,班集體的建設及發展狀況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生活、學習和品格成長,進而影響到學校德育的整體質量。中小學生在校期間有80%以上的時間是在班集體中度過,教授同一個班級的各學科教師是比較了解同一個班級的學生的,所以把教授同一個班級的各學科教師可以組成這樣一個研究共同體,通過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集體研究活動,讓學生在完成文化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實現融入群體,學會共同生活的德育發展目標。教師也從研究中重新發現自己的工作方式,實現了教書與育人的統一,也能更加主動、全面地了解學生思想動態,通過集中集體智慧,加工分析思考,制定德育方案和實施干預,從而更加有效地落實立德樹人,促進每一個學生品格發展。
正是由于以學生歸屬的班級這一基本單位為依托,基于班級的“班本德育”校本研究模式才有效地整合了班級各科教師、年級組、管理層的相關人員,形成了教育合力,有利于共同解決班級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當前在學校的日常德育工作中,班集體和年級組是學校管理的基層組織,其職能的發揮,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因此,大家坐在一起,既可以針對某個學生的具體發展狀況進行交流,也可以針對個體制定德育發展規劃,反過來,班集體成為了教師成長的搖籃,為教師成長和學習搭建平臺。使班集體和任課老師形成研究共同體,相互學習,相互提高。
我們提出的基于班級發展的校本研究模式是以區縣教科所(室)為組織管理單位,以班集體為研究對象,校長為第一責任人,教學副校長、德育副校長或主任為負責人,年級組長、大隊輔導員為召集人,班主任為主持人,由教授同一個班級的所有任課教師組成一個研究團隊,家長以及其他各相關人員共同參與,這一校本研究模式的建立,首先使教師集體參與研究,其次讓學生體驗德育形式的多樣性,德育時間也得以保證,改變了以往德育工作方面班主任“單打獨斗”的局面,也為教同一個班的多學科教師共同協作研究學生提供了有效的研究平臺。另外,由于借鑒了中小學教師所熟悉的學科教研經驗,廣大教師對于這種活動并不感到陌生。
在實踐研究中,依托當地縣區政府對中小學德育的支持,基于班級發展的校研究模式開始我校展開德育實踐。實驗采取教育行動研究的方法,借鑒行動研究的經典程序“凱米斯程序”(“計劃——行動——觀察——評價”)和“懷特海五步法”(“問題——方案——行動——評價——調整”),我們將實驗程序設計為:組織培訓——建立團隊——選擇對象——制定方案——采取行動——合作研討——評價反思——調整改進。其實施程序是一個螺旋式不斷上升的發展過程。其中,課題培訓是前提,領導重視是關鍵,建立機制是保證,團隊合作是基礎,問題診斷是起點,實施干預是核心,反思改進是策略,促進學生發展是目的。
通過以專業引領、聯席會議、課題研修、聯片教研以及大型活動為依托的實踐共同體建設,開展合作研究,促進研究專家、區縣與中小學間的有機互動,實現中小學的群體發展。
在這一模式中,各級研究者通過直接深入學校、班集體等教育現場的方式,發揮專業引領的作用,區縣教研員所發揮組織管理協調的作用,統籌各實驗校開展課題研究,中小學則依據自身發展的不同階段和面臨的實際問題與處境,“因校制宜”地選擇相應的研究對象、內容和方式開展班本研究,讓基于立德樹人下的“班本德育”發展研究模式成為推動校本研究的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