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詩瑤
摘 要:自立能力是一個人立足于社會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因此,我們從小就需要開始培養學生的自立能力,讓學生能自己照顧自己,而幼兒階段是培養學生自立能力的初期,這時的學生還是太依賴父母和教師的幫助,加上他們自身的能力有限和已經養成被別人照顧的習慣,使得教師在培養學生自立能力這一方面很困難,本文為解決教師的煩惱,對幼兒園的學生如何養成自立和獨立的能力進行探究和討論。
關鍵詞:自立能力;教學方式;鼓勵;幫助
幼兒園對于學生來說是他們第一次完全脫離父母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并進行競爭的一個平臺。學生之前都是家長的掌中寶,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家長有能力滿足學生任何要求,幫助學生做任何事,過分的溺愛導致現如今許多學生沒有任何自立的思想,更別希望學生能自己做自己的事。
所以,教師要進行循序漸進的教學,先轉變學生的思想,在對學生進行動手能力的培養。
一、給學生灌輸正確的思想
家長照顧學生,幫助學生管理生活方方面面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我們出生就沒有自立能力,需要他人來協助我們才能成長。久而久之,許多學生就會形成依賴和習慣,在自己需要做某些方面的事時,他們想的不是自己如何解決而是應該去叫誰來幫忙解決,覺得別人照顧自己是應該的,幼兒生是形成思想和價值觀關鍵的階段,教師要幫助學生改正錯誤的觀念和想法,給學生灌輸正確的思想。
語言洗腦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不停的和學生講述要以自立為榮,以依賴為恥,不斷的讓學生意識要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間接表楊能自立做事的學生,讓學生以自立的人為榜樣,比方說,在做課堂手工或作業的時候,教師可以對那些自己完成作品的學生說你表現的真棒這是類似的話語,或者可以給這些學生點贊,用肢體語言或通俗的話間接表揚學生可以使得其他學生認為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被教師認可和贊賞,從而想表現自己,進而積極做生活方方面面的事情,形成自立的習慣。
思想是自立能力培養的第一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亂了教學順序,從而增加自己的教學難度,教學效率也低下。
二、有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學生養成自立的思想后,他們就很愿意去完成自己生活方方面面的事情。而生活中的小事都和學生的動手能力有關,為了避免學生做不好事情,教師要多利用課堂的時間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單單只靠學校的時間還是不足夠的,教師還需要和學生的家長保持緊密的聯系,讓家長在家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自立的習慣和能力,而且還有助于開發學生的大腦,增加智力和學習能力。[1]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多做手工課,多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而不是教師單方面的講述,這樣多讓學生的手指得到活動,可以使他們的手指更加靈活,柔韌性更高。在學生進行就餐時,教師要嚴格教導學生要正確的姿勢吃飯,要拿穩筷子,放棄使用瓢羹的習慣,這也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一方面。
在課外,平時教師可以讓家長安排一些動手任務給學生,比方說自己在規定的時間里穿好衣服等等這樣的小游戲,不僅可以增進學生和家長之間的親情,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自立能力。
三、適當的鼓勵和幫助
學生的年齡畢竟還小,許多方面能力是有限的,在他們動手做自己事情的過程中,難免會犯錯誤,把事情做壞。[2]在失敗之后,學生就會失去做事的信心,從而害怕在做類似的事情,進而無法形成良好的自立能力。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該多給學生進行鼓勵和幫助,讓學生樹立信心,不懼怕失敗,從而完善學生心理素質,這樣才能更好的培訓學生的自立能力。[3]
比方說,在完成作業這一方面,教師應該給那些沒有完成好作業的學生進行鼓勵和有效的指導,幫助學生克服困難,讓學生掌握處理這些問題的能力,在各方面也是一樣,學生是需要鼓勵和表揚的。
在家庭方面,教師也要和家長溝通好,比方說,許多學生在自己吃飯時,不小心把碗打碎了,家長會下意識的打罵學生,然后為了安撫學生,給學生喂飯并安慰,家長認為這樣蘿卜加大棒的方式,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形成自立的能力,其實這樣是不對的,幼兒階段更多的還是要鼓勵,教師要指導家長進行有效教育的方法,多鼓勵和關愛學生,這樣學生才會敢做、去做,從而養成自立的習慣。
四、總結
誰都想做溫室中的花朵,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可是,在當今社會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沒有自立的能力什么都無法完成,不管是學業還是工作和生活方面。作為幼兒教師要從小對學生自立能力這一方面進行有效的培養,幫助學生從小養成自立的習慣,讓學生以自立為榮,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這樣學生才能更快的融入幼兒園的生活,從而更好的學習知識。
參考文獻:
[1]左蓉.以黨建為引領,助推幼兒園保教質量的提升[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1):94.
[2]謝小琴.基于創新型公辦園師資隊伍國際化培養模式的研究——與丹麥VIA大學建立“實訓基地”合作模式為例[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1):95.
[3]邰秀琴.探究課程游戲化在中班幼兒園活動中的滲透[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