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果,人們的生活水平與經濟水平相較以往有了非常明顯的改善。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過程中,扶貧工作仍是我國下一步發展工作的重點內容,但其發展至今也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對后續金融扶貧工作的開展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基于此,本文對當前新時期背景下我國金融扶貧工作的發展形勢、存在問題、和后續我國金融扶貧工作的發展路徑作出探討。
【關鍵詞】金融扶貧;發展形勢;存在問題;改善路徑
金融扶貧指的是通過金融產品和相關金融手段對我國范圍內貧困對象進行相應的扶持和幫助,以此將金融措施融入到我國扶貧工作中并對扶貧工作的成果進步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依照我國金融扶貧工作的實際開展情況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扶貧工作走過了長久歷程并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果,對促進我國扶貧工作整體的持續性、拓展性、深入性等均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結合當前我國金融扶貧工作的實際開展情況以來,近年來我國范圍內貧困地區的信貸投入始終處于不斷增長的進程中,《扶貧貼息貸款管理實施辦法》的實施使得到戶貸款、項目貸款、勞補將近等已經成為當前金融扶貧工作中的重要金融產品,對我國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2017年我國統計局在《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顯示: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數量已經縮減至4335萬人,相較于2016年再次降低1240萬人。說明我國扶貧工作的開展已經取得了卓越成效,而在扶貧工作的實際開展過程中,具有我國特色的金融扶貧模式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結合當前我國扶貧工作的整體發展形勢來看,伴隨著我國政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20年消滅所有貧困人口目標的提出,又對我國扶貧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標,且新的貧困線標準的實施也使得我國金融扶貧工作開始面臨新的挑戰。
一、我國金融扶貧工作面臨的新形勢和新問題
(一)我國金融扶貧工作面臨的新形勢
中國人民銀行在《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2018)》中顯示:2018年以來我國全部金融機構涉及到農業的貸款余額累積增長高達535.4%,自開啟金融扶貧工作以來每年增速平均為16.5%。截至2018年年尾,我國范圍內涉農金融貸款余額已經增長至32.7萬億元,涉農金融打款余額已經占據所有金融貸款余額的24%左右,對我國金融扶貧工作的開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員會議中,習近平同志明確表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最艱巨的任務是脫貧攻堅,這是一個短板,也是一個標志性指標。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議中確立了2020年我國要達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明確指出要達到: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收入分配差距明顯縮小、扶貧對象大幅減少的整體建設要求。
在2011年,我國中央政府將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作為新的國家扶貧標準,使得我國范圍內貧困人口數量在當前標準范圍內明顯增加,需要覆蓋的扶貧人口范圍顯著擴大,對金融扶貧工作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依照當前人均純收入2300元的貧困標準來看,截至2018年我國貧困人口的數量總數為1660萬人,由此所引申出的扶貧資金規模需求非常龐大,單純依靠我國政府的財政補貼轉移支付和扶貧貼息貸款在實際層次上已經無法滿足扶貧資金的需求缺口。在當前新目標、新標準的情況下,我國剩余的貧困人口多位于生產條件極為惡劣的老少邊窮地區,后續跟進扶貧工作相較于其他地區的貧困人口來的壓力更大、條件更難。尤其是部分老少邊窮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與當前我國社會的平均發展水平相較存在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其基礎建設與投入資源也存在諸多需要彌補的地方。因此在新目標、新標準的扶貧背景下,后續我國金融扶貧工作的開展也面臨著更加艱苦的發展態勢。
(二)我國金融扶貧工作面臨的新問題
首先我國范圍內金融扶貧工作的開展形式多以扶貧貼息貸款為主,且扶貧貼息貸款資金的來源多為上級政府來自中央政府的專項支持。大部分貼息貸款多為一次性使用而難以為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提供后續穩定的經濟支持,其持續性貸款難度較高,也無法有效的查看貼息貸款的后續使用效果,整體使用效率較為低下;其次我國范圍內貧困地區的整體金融生態環境仍然有待進一步開發和建設,尤其是貧困地區的金融生態系統本身包括社會信用環境、居民信用意識、抵押擔保體系、農業保險機制、互助資金體系等多。然而由于種種原因,貧困地區居民往往不具備良好的社會信用意識,扶貧貸款的違約率持續呈現出居高不下的現象;最后我國金融扶貧工作開展過程中涉及到諸多政府部門與社會部門,例如扶貧主管部門、財政主管部門、銀行機構、保險機構等。然而上述機構在實際的金融扶貧工作開展過程中,其所擔負的扶貧責任以及扶貧目標均存在有明顯的差異,由此導致扶貧工作的開展方向與開展方式也受到相應的影響。例如我國政府部門在金融扶貧工作中更加注重由此帶來的社會效益,而金融部門則更加注重由此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雙方目標上的不一致使得各個部門在金融扶貧工作中的分割現象比較突出,這也是導致我國扶貧工作無法進行長期追蹤和扶持的一項重要原因。
二、我國金融扶貧工作后續發展路徑的意見
(一)創新金融扶貧模式
當前國際范圍內有諸多金融扶貧模式值得我國金融扶貧工作借鑒和引入,例如來自于日本的低碳扶貧金融機制,能夠借助扶貧資金探索給予農林業等低碳環境下的經營投資項目,對促進當地產業經濟建設和發展有顯著作用。而我國也可以結合當前金融扶貧工作的實際情況創新金融扶貧模式,將以往更加注重個人扶貧的工作重點轉變為注重集體、注重地區的扶貧模式,將金融扶貧工作依托當地的經濟發展戰略進行有效開發,利用地區自然資源、文化資源、人文資源等多項資源來實現集體致富脫貧的偉大目標。
(二)結合其他扶貧模式
當前我國金融扶貧工作發展過程中,政府部門還可以將金融扶貧模式融入到其他扶貧模式中,綜合應用多項扶貧手段以取得扶貧工作的有效進展。例如政府部門可以將金融扶貧模式與整村推進扶貧模式、勞動力培訓轉移扶貧模式、科技扶貧模式、文化扶貧模式等進行有效結合,圍繞產業扶貧項目等相關產業形勢來實現整體扶貧的發展目標,促使金融扶貧的作用進一步放大和拓展。在教育方面,對貧困村或是弱勢學校進行改造,擴充學校教師人才隊伍,讓貧困地區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先進的教育,通過提高各地教育教學的質量,來達到科技興國扶貧脫困的目的。
(三)發揮部門協同作用
我國政府在金融扶貧工作開展過程中要統一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的工作目標,要積極協同政府部門與銀行機構的有效合作,探索金融扶貧工作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具體來講,政府部門可以從扶貧政策的角度著手,同時結合銀行部門的協同作用建立抵押機制、完善信用體系、發展金融環境,推動銀行機構與地方政府的有效合作,發揮雙方優勢以實現金融扶貧工作的統一目標。
(四)引導民間資本投入
政府部門在金融扶貧工作的開展進程中,也可以有限度、有約束、有督查的引導民間資本投入,以此豐富金融扶貧工作中的資金來源并進一步創新金融扶貧的工作模式,利用社會力量幫助貧困人口實現資源進步、意識進步、技術進步,也更加便于貧困地區建立完善穩定的金融生態環境,對進一步提升金融扶貧工作效果有積極幫助。但需要注意的是,民間資本的投入必須要得到有效監管且符合當前市場經濟的發展機制、符合扶貧工作的總體要求,要看到民間資本進入的利與弊,避免民間資本進入后對扶貧工作的健康發展態勢產生不利影響。
三、結語
當前我國金融扶貧工作處于可喜的發展形勢,但其也同時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在過往的工作開展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結合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的發展情況來看,政府部門在金融扶貧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應當進一步加強對扶貧資金的投入和監管,創新扶貧模式的發展并聯合其他扶貧模式進行綜合應用,將以往更加注重單人扶貧的工作重心適當的轉移到對整個地區扶貧工作上來,從而使得集體脫貧帶動個人脫貧、個人脫貧與集體脫貧相結合,為我國金融扶貧工作的創新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確保金融扶貧工作能夠繼續順利開展并取得更加卓越的成效。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7.
[2]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2018)[C],中國人民銀行,2019.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全國農村貧困監測調查顯示報告[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9.
[4]宋宸剛,叢雅靜.我國精準扶貧的最優模式與關鍵路徑分析[J].調研世界,2018(31):12-15.
[5]余碧琳.新時期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與路徑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8(20):21-22,24.
作者簡介:
高迪(1993-),女,漢族,遼寧昌圖人,碩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在職人員高級課程研修班學員,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