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
【摘要】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的全面進步都離不開美育的滋養。新時代,“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程既承擔立德樹人的育人重任,更面臨育人對象的時代變遷。將美育理論的情感性、形象性及趣味性貫穿到“基礎”課程教學中,有利于提升教師教學吸引力,提升抬頭率;營造美的環境,升華教學目標,提升課程溫度與深度。
【關鍵詞】美育 ?思想政治理論課 ?教學改革
一、美育理論下“基礎”課面臨新挑戰的再思考
(一)現代性造成崇高感的缺失
在美學理論認為人們內心的崇高感與道德感在某種程度上是統一的。社會的道德感與崇高感有著緊密的聯系。當前,某些文學藝術、短視頻作品為了吸引眼球,追求“流量”,賺取經濟利益,不惜借助“惡搞”“丑化”“歪曲”的外衣,傳播低俗文化及價值觀,甚至有的不惜丑化民族英雄為“看點”,潛移默化的消解了人們內心深處崇高的價值觀。“崇高”的消解并沒有給人帶來身心的自由而使人們陷入選擇的焦慮之中。崇高感的缺失與之而來的是人們信仰的缺失。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構建精神家園與意義世界是“基礎”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人物的重要途徑。
(二)科技文明為全面發展帶來挑戰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精神豐富自由取決于現實世界的關系豐富性。而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我人與虛擬世界交流的頻繁勢必會形成現實豐富性的缺失,弱化其精神的豐富性。面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新時代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重視審美意識與思想道德意識的高度融合。高校的思政教育體系應該利用審美的情感性,趣味性及形象性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審美性的構建。解決現代大學生面臨的焦慮。
現代人只是按照既定的程序規則進行生活,使得人們的生活感覺被上了一把枷鎖。科技的快速發展與技術的日新月異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人與現實世界的疏遠必然會導致人與人關系的淡漠。
二、美育理論有利于提升“基礎”課的溫度與深度
縱觀“基礎”課教學內容,其本身就蘊含著“美”的內容,比如人類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中華兒女“家國一體”的愛國情懷、中華優秀傳統美德之美等等。教師應當深入研究教學的同時,挖掘課程“美”的元素,用形象與語言,構建美的課堂,將美育理論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以美的教學打動學生,是提升“基礎”課程溫度與深度的必經之路。
美育理論認為審美活動是高級的情感體驗。營建和營造美的課堂環境與氛圍,不僅增強“基礎”課的吸引力,更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審美活動中,讓知識理解“入腦”、“入心”,更能抵達靈魂深處,激發思考及反思,實現理想思考與情感認同的和諧統一。比如,在講解人生態度時,可選擇一組色彩對比較為強烈的圖片,以表示消極的人生態度與積極的人生態度的區別,讓學生在審美評價中反思自己的人生狀態及人生態度,升華人生境界,提升“基礎”課的溫度。
將美育理論貫穿于“基礎”課,不僅能升華人生境界,更能通過美育塑造人格。比如,在課前或課間休息時,播放與教學主旨相關的音樂,烘托教學內容的同時,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并且通過音樂審美活動及音樂體驗,傳遞情感,發現最本真的自我,幫助學生塑造人格,提升“基礎”課的深度。
三、美育理論在“基礎”課教學中的應用
(一)美育理論的情感性在教學中應用
情感性是美育理念的突出特質。以情動人的教學理念能夠讓學生達到感性與理性的統一,有利于提升教學的實現性。將美育理論貫穿“基礎”課中,主要是借“以畫入情”達“觸心入情”。“以畫入情”即是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制作精美的演示文稿輔助教學,加之教師的形象美與語言美的共同作用,構建課堂美的畫面。演示文稿的主色彩選擇應與教學主旨有所呼應,圖片、字體、文本格式等應簡潔大方,符合學生的審美觀,避免使用過于華麗,本末倒置,使人出現審美疲勞。“以畫入情”的目標是在美的課堂環境與氛圍中,觸動學生心靈,以感性認識激發理想思考,在“基礎”課溫度與深度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二)美育理論的形象性在教學中應用
美育理念的形象性是有別于其他教育理念的,美育理念在傳統的以理服人的基礎課程教學中,能夠將抽象的教育理論進而形象化,提升課堂及教學的吸引力。美育理念的形象性特質可以以圖片、視頻的形式呈現,例如:微電影、攝影展,或與專業技能結合,開展“課程思政”專業作品設計等活動。課堂上,通過視頻、圖片的渲染,結合教師“美的語言”進行教學,在“美”的享受中,觸動心靈,激發內省思考,讓“基礎”課有溫度又有深度,落實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長效性。
(三)美育理論的趣味性在教學中應用
將美育理論貫穿“基礎”課中最重要的一個特質就是要使學生樂學,在教學過程中要追求教與樂的平衡。增強“基礎”課的趣味性不僅僅是開展趣味性的活動,而是在教學過程中,回應學生關注點,以趣味性的案例、事例導入課程,展開教學,引導思考,讓“高大上”的教學主題及內容在“接地氣”中,入耳、入腦、入心。
(四)教師的儀態美與語言美
教師的儀表美首先表現在教師的外在形象上。按照教師的職業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依據自己的特點搭配合理的著裝,總體上呈現教師的知性形象。教師的儀態美還包括適當的手勢及姿態,站姿與坐姿需溫潤儒雅,體現良好的教師形象,教學行走過程則展現良好的體態與活力。最后教師還要注重自己的表情美,在不同的教學內容及背景下要有相應的表情體現,避免過于呆板的面部表情。在與學生進行互動時即使學生的觀點有失偏頗,也要微笑回應展現親和力。
“基礎”課教師的語言美不僅要具有時代性與藝術性,更要具有思想性與親和力。“基礎”課教師應當,緊跟時代步伐,更新語言詞匯要及時,用學生喜愛的語言拉近與其心靈距離。教師的語言美還體現在語言文字的運用過程中,既幽默風趣,又思想深刻,在寓教于樂過程中引人深思。
參考文獻:
[1]龐桂甲,梅雪.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審美性建構[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