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摘要】現代教育的理念倡導人們身心的全面協調發展,由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未來將要走向幼兒教育工作的一線,因此,在他們作為被教育者的階段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更好地勝任今后的實踐教學工作,幫助更多幼兒成長成才。筆者在洛陽幼兒師范學校從教多年,結合實踐經驗借本文簡短表述關于如何做好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觀點。
【關鍵詞】學前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思路及方法
一、前言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國人口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很多家庭都是以獨生子女為主,這些孩子們聚焦了幾代人的眼光,加之大學生就業難愈演愈烈等社會現狀,使得人們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逐漸增加,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幼兒階段作為人生的起始階段,如果能夠得到科學理念的引導教育,必然能夠形成較高的綜合素質水平,為今后的成長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鑒于此,筆者認為,一個具有較好心理健康水平的幼兒教師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能力。
二、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概述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同與其他專業學生,主要與專業的特殊性有較大關系。首先,學前教育專業具有種類繁多的課程,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綜合素養和技能,除了基礎課程學習以外,還要接受多種不同領域課程,種類過多的學習內容導致學生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在現實情況下我們教師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志愿考入學前教育專業學習的往往是女生,男生的數量可以用少得可憐來形容,甚至在社會、家庭中一些男生從事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習還會受到一定的非議,這些都難免會影響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除了上述這些,一些中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處于青春期,內心敏感而脆弱,許多情緒容易對學生造成不利影響,導致學生缺少清晰的自我認知。最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由于近年來我國就業難形勢的日漸加劇,社會上并不缺乏學前教育人才,加之我國新生兒出生率的不斷下降,園所之間競爭壓力的加大,都對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綜合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學生在面對畢業即失業或者勞動報酬較低的實際情況時,難免在心理健康狀況方面出現問題。
三、當前學前教育專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缺乏系統性的教育目標
心理健康教育是很多大中專院校都開設的教育課程。通過課程不僅能夠解決內心的迷惘,還可以有效促進健康心態的形成,并在不斷學習中完善學生的人格。但是在現實情況下,很多學校由于受傳統心理教育理念影響,在進行心理教育時,將教育重點放在了心理問題較為嚴重以及存在消極情緒的學生,忽視了對所有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關注,這就造成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
(二)教學模式相對單一
大中專院校心理健康課程中,不僅包含了理論知識,還涵蓋了心理體驗以及行為鍛煉。然而,許多高校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的授課過程中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將教師作為課堂主體,師生之間缺乏互動。較為枯燥和單一的理論知識無法從根本上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導致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了解不透徹,缺少學習的精神和毅力,教學成果甚微。
(三)內容缺乏針對性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區別于其他專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許多學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學內容設計缺乏針對性,往往通過統一的教學大綱進行整體式教學,教學大綱更是傳統的幾個板塊反復利用,教學效果差。
四、做好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健康的教學的方法探索
(一)調節學生的心理狀態
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所涉及到的情緒原因較多,所涉及學習面較為廣泛,在此過程中若遇到不利的情況則會導致心態崩潰。因此,如何調節學生心理狀況成為專業教育的首要問題。筆者認為,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心態,能夠用平常心對待事情的成與敗。要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看問題,將消極的事件運用積極的心態去看待,便會有效消除不良情緒,避免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二)創設良好的校園環境
心理健康教學融合在校園文化以及課堂教學的各個角落中,必然會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達到育人的功能。通過無聲的信息傳播積極的正能量,學生在校園中可以享受環境帶來的愉悅感,進而放松身心,調節壓力。與此同時,教師應當將學生作為教書育人之本,善于發掘學生的優點,給予學生更多的表現機會。例如,教學活動的設計、完成完美的舞蹈以及一幅優秀的美術作品,教師應當及時給予學生贊賞,使學生獲得被認可的感覺,激發其專業學習的熱情和信心。
(三)探索建設多樣化的心理課程
筆者認為,開展學前教育專業心理輔導活動,可以更加深刻地體現出心理學的服務宗旨。營造適合的情境,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可以促進心理健康發展。心理輔導活動的創辦形式可以多樣化,通過舉辦生動有趣的活動,取得良好的活動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消除學生的負面情緒;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互相包容的良好品格,與同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積極的心理輔助活動,能夠幫助學生獲取積極心態。
(四)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學校應適度調節專業課程設置,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進行系統化構建。根據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發展特點以及心理健康現狀,保證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心理健康課程,對心理健康知識有最基本的認知和自我調適能力。其次,教師在進行心理輔導工作過程中,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要加強學生的心理調查,對于心理健康問題較為嚴重的學生,應給予心理疏導。最后,學校應當將心理健康教育不斷滲透于教學的每個環節和不同的教學實踐活動中。通過教育,使學生充分感受幼兒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對幼兒教育行業產生高度認可,充滿對未來的工作向往和期待。
(五)構建家校共育教學體制
許多學生在進入大中專院校后,在人際交往以及專業學習方面的困難,導致許多學生的內心發生了潛移默化的變化。教師管理的班級過多,很難注意到每個學生的心理狀態變化。因此,教師應當積極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教師要引導家長加強與學生之間的聯系,及時為學生做出心理疏導,給予情感支持和力量,避免學生由于心理健康問題所產生不良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