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國內部分企業的經營發展情況必然會受到外部經濟條件的一定影響。而財務的控制情況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將會關系到企業未來整體的發展情況。而投融資則會對增加企業的財務狀態和管理能力,但它也是困擾企業發展的屏障之一。投融資決策的失誤,不僅會使企業存在弊端,甚至會威脅企業的生存。本文就企業投融資決策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對策進行論述。
【關鍵詞】投資融決策;存在問題;控制對策
近年來,國內經濟發展速度較為迅猛,企業在治理結構和運營機制中得到了改革和轉型發展。但目前部分企業和銀行的關系較為緊張,負債過高,使得在投融資管理上產生了影響。企業的投融資包含投資和融資兩個部分,它們是企業運營過程中所采用的不同方式,但都是為了企業獲得更大經濟收益的目的。投資是企業利用資產的加大投入,從而擴展自己的市場,擴大生產能力。融資是企業根據自身的經營狀況,向投資人或債權人進行融資,來擴大企業的經濟效益。
一、企業投融資的現狀
企業的投融資和國內的制度的密切相關的,在主體構造、開拓和約束方面都逐漸向市場經濟體制所靠近。在投資方面,明確投資主體。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部分企業的投資金額相對較高,政府作為投資的主體之一,其與企業的分工變得日趨的科學。從主體約束的角度來看,企業應在預算方面逐步的強化,與此同時,政府也將會受到財政支出規范化的約束。在融資方面,企業獲取融資的渠道多受到投融資主體的性質所決定。對政府來說,財政支出仍是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債資金多用保證企業的發展。企業的融資多可以獲得政府和商業化的風險基金作為支撐。對于規模較大的企業來說,融資的渠道較為寬泛,可以通過股票市場或者商業銀行貸款來融到資金。外資企業的資金渠道更加多元化,如合資公司和獨資企業,其資金和技術多來自于母公司本身,或是在國際市場中所籌得。
二、企業投融資決策中出現的問題
我國目前的投融資體系均較為落后,通過宏觀調控的手段不足以完全改善,樹立統籌發展的意識。部分企業在利益的驅動之下,只是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并未實現經濟方式的轉變。
(一)投融資前未做好規劃
企業在進行若在投融資之前,沒有對社會經濟情況的發展規律和外部市場產生作出合理、仔細的分析,盲目的追求發展的速度,不注重長期穩定,就會導致項目的失敗。這個失敗的原因多由于部分企業在投融資前沒有對項目的前景作出了有一個明確的判斷,只是盲目的進行,并未充分考慮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是否與該相適應,能夠相融合。還有部分企業單單看到其他企業投融資后經濟效益的提高,而未思考到企業本事的發展規律,急于求成,導致損失慘重。還有一個原因是企業設置了不合理的投資規模,忽略了自身的經營實力和投資金額、規模所能承受的能力,只是追求高的回報和收益,這將不利于長期的發展,使得企業無法正常運行,最后慘慘收場。
(二)企業投融資的管理問題
企業進行融投資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然而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部分企業并未建成完善的投融資方式。同時各個企業進行投融資的方式較為單一,多數都是通過銀行貸款來實現的。這就帶來了更大的風險,銀行的貸款多是有市場和國家的政策所來決定的。因此在宏觀的經濟調控下,如果企業過于依賴銀行,會使得銀行制約了企業的經濟發展。在尚未形成完整的投融資市場,企業在項目資金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難,投資的成本亦相對較高,這都將會帶來較大的從財務風險。企業在投融資沒有合理的分析經驗和經驗豐富的顧問參與,做出了不合理的項目決策,導致項目出現了不合理的現象,甚至造成了企業債務的危機。企業在投融資決策是并沒有明顯的融渠道,認清相關的風險,而冒然實現了融資決策。
(三)融投資隊伍缺乏良好的氛圍
有一批經驗和知識豐富,能駕馭市場的風險投資從業人員,對企業的投融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企業的投融是一項綜合了技術、管理和投資的新型投資形式,如果企業中的投資人才不具備金融、管理等方面的綜合知識,和豐富的實際操作能力的話,很難能看準投資的機會,把握住投資的方面,使得投融資項目偏離了初衷。同時,在企業中人又一部分人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難以接受風險投資,缺少創新的勇氣,存在一定的消極心態。對風險投資公司存在一種不信任的心理,并且急功近利,影響了融投資決策的正確性。
(四)運行機制不完善,資金來源單一
企業在融投資的過程中,多收到一切非經濟、市場因素的干擾,對項目的評價缺乏客觀性、科學性。在管理模式上多采用傳統的國有企業的模式,在運行過程中沒有建立合適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只是把側重點放在了企業初始的創業時期,并沒有兼顧到中后期的發展情況,影響了投融資的安全性和效率。我國的風險投資多數是國家和政府來創辦的,多為國有銀行和地方科委,這就使得企業缺乏了一些敢于冒險,信得過的高收益投資者。國有銀行的部分基金并未開展投資業務,具有的資金也很少能投給技術型企業。而民間的投資也甚少進入風險投資領域,這就使得企業的投資主體單一,資金的來源較為有限。
(五)未建立投融資退出機制
目前,我國的投融資風險出貨不舒暢,并未建成良好的推出機制。風險的退出需要的核心是發達的股票市場,但現今我國的股票市場規模小、運行效率低,使多數企業的資本無法順利的退出。此外,我國的產權評估和交易體制相對較為落后,不少企業都脫離了高校和科研機構,產權關系不明確,使得它們撤資也出現了一定的困難。
三、企業投融資決策中問題的對策
有效的解決企業投融資的問題不僅企業從企業本身出發,更需要政府和金融以及社會各界的參與,有如下對策:
(一)優化投融資產業結構
目前,我國的市場風險監管機制不太健全,債券市場品種單一,規模比較小,無法滿足投融資市場的基本需求。為了使企業的投融資項目進行優化,就需要對目前的債券市場進行合理、規范化的管理,為企業更好的提高資金方面的服務。增強企業對投融資方面的認識,采用多種模式融資,得到創新發展。可培養政府、企業、個人等投資主體,提倡民間投資,形成多主體的投資格局。同時,減少企業對銀行的依賴,提高融資的效率,有效降低了投融資的風險與成本,堅持投資、責任、收益的同步,實現投資決策的自主化。
(二)加強支撐體系,推行產權制度
企業的投融資與配套制度的完善是密不可分的,包含投融資的服務體系、市場體系和政策體系。服務體系是要建立有效的中介服務機構,使得企業和市場實現有效的溝通,為企業提供一整套的服務。市場體系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管是技術、人才還是資金的交替和重組,都離不開完善的交易市場。應加大人才和技術市場的建設,完善資本市場,實現股權和技術的接力,保證企業發展有條不紊的進行。政策體系是通過一些財政優惠和鼓勵政策,來提供資金和用人方面的便利。同時更要推行產權制度,增強對資本的使用,完善在市場中的運行制度,改革原有資本結構。保證投融資模式的多樣性,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增加自身戰略發展,朝向目標項目發展和投資。建立健全的管理和激勵機制,讓各項目投資落在實處,提高投融資的質量。
(三)合理規劃各部門職能
在企業投融資與政府的引導和監控是分不開的,不僅包括財政的專項撥款,也需要建立融資來保證資金的融通。需要形成政府為主體的合理分工模式,根據投資范圍和制度的安排方式進行分類。建立專門的財政渠道,形成政務投資穩定的資金來源,來支持企業的發展。在投資中集中規模大的生產項目,控制項目的數量,保證每個相對的投資力度。建立政府來支持企業的決策,分為關鍵技術領域和中小型創新領域的區別。并聘用專門的公司來進行基金的管理工作。企業的投資多追求高收入和高效益,建立產業化的機制,堅持產學研為一體的重點創新項目。估計大公司多參與風險投資,運用政策手段幫助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動。為其提供多樣的融資方式,組建產業投資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等。
(四)增加企業的決策權
合理的投融資決策權能夠有效的提高企業的投融資質量,減少風險和成本。企業在明確項目目標之后,要進行合理的決策分析,對融資模式、渠道、成本、風險等因素逐一進行分析。并對多種融資渠道進行比較,做出較為綜合的評定,從而確定最為有利的方案。在評定是可以聘請相應的專家團隊,從而更加有效的減少了融資的成本和風險。
(五)完善資本市場體系
為了國內企投融資的高速發展,我們應該注重資本市場體系的建設。加強對證券的重視,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完成主板市場和寬松規則市場間的完美銜接。有效的利用銀行貸款,保證企業的發展。同時資本市場要對目標項目有一定的重組力,保證產權、債務、管理方面的進行,減少經濟損失。形成對項目有一定重組管理能力的銀行和公司,保證企業融投資的順利進行。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中,企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體系中最為基本,也是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要在我國的經濟體制下得到調整和均衡的發展,需要保障自身在市場的地位,更要注重對投融資方面的管理工作。加強支撐體系,推行產權制度,完善資本市場體系,增加企業的決策權,合理規劃各部門職能,優化投融資產業結構,在此基礎上才能實現企業的經濟效益,提高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周小橋,周翼.理性的項目投融資決策[J].項目管理評論,2018(01):66-68.
[2]藍竹青.企業的投融資決策探究[J].會計師,2017(17):17-18.
[3]張玉潔.探討現代企業財務管理中的稅收籌劃應用[J].納稅,2019,13(30):33,37.
作者簡介:
王煜(1992-),男,河南濟源人,初級經濟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在職人員高級課程研修班學員,研究方向:金融企業管理與投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