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沁
【摘要】共建“一帶一路”致力于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的互聯互通,建立和加強沿線各國互聯互通伙伴關系,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復合型的互聯互通網絡,實現沿線各國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發展。“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項目將推動沿線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與耦合,發掘區域內市場的潛力,促進投資和消費,創造需求和就業,增進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讓各國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諧、安寧、富裕的生活。
中國高校參與“一帶一路”倡議已形成規模,利用高校優勢參與其中,不僅相應了國家倡議,也為高校提供了更多的平臺,打開了視野,是互惠互利的事情。2015年10月17日,由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蘭州大學和俄羅斯烏拉爾國立經濟大學、韓國釜慶大學等46所中外高校在甘肅敦煌共同成立“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以探索跨國培養與跨境流動的人才培養新機制,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人才。如此種種,不勝枚舉。在現今新時代的新形勢下,如何做好高校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契合點,找出其中的最佳模式,是很長一段時間值得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一帶一路;高校;合作
“‘一帶一路倡議不僅涵蓋經濟、金融和外交等領域,在文化、教育、法律、藝術、科技等方面,也將帶來新的需求,產生全方位的影響,高校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大有可為。”在“一帶一路”高校聯盟2017大學校長論壇上,南京大學副書記楊忠豪情滿懷。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要打造教育共同體,大力推進教育領域的國際合作。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高校紛紛行動,走出國門,同“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地區教育界、產業界等各方人士通力合作,共同譜寫了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藍圖。
高校在科技人文、語言文化、國際交流等方面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通過協同創新、跨界融合,高校應當主動承擔起“橋梁”作用,積極探索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社會組織等合作的新模式,匯聚各方資源,增強高校的社會服務功能,凸顯文化知識的“溢出效應”。
筆者所在單位自2017年至今,已經舉辦了五期“一帶一路”相關的培訓班,對數十個沿線國家的數百位學員進行了培訓。因為學校背靠建筑行業,具有相關專業優勢,所以主要是對國外的基礎設施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其中不乏政府官員、高校教師以及行業的工程師。筆者有幸能夠參與其中,并也有一些感悟。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飛速發展,上海又是改革的排頭兵,在城市建設、管理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跨江大橋、金茂大廈,一排排雄偉壯觀的建筑,無不顯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以來,中國上海經歷的種種飛躍。
在此背景下,筆者單位與相關建筑權威企業、教育機構合作,聯合于2017年成立上海“一帶一路”建設技術學院,并舉辦了首期“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國際人才研修班。
大約為期兩周的學習周期,以教學援助方式開展,請來的是具備豐富教學經驗與專業知識的高水平骨干教師或在國內外建筑行業的精英巨頭進行授課,授課形式豐富多樣,課堂講座與交流互動相結合、理論學習與現場教學相結合,實訓實操與動手制作相結合,中國文化與藝術熏陶相結合。使得學員在學習的同時,能夠充分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與日新月異的變化。
研修班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核心內容,為學員提供了城市規劃與管理、綠色建筑、BIM技術等講座;現場參觀安排了城市規劃館、南京路步行街,北橫通道建設項目,江南園林建筑——蘇州拙等,為了讓學員了解上海的特色鄉鎮建設,增加了青浦古鎮朱家角,松江新鎮泰晤士小鎮;實訓實操課安排了魯班鎖制作、塑石工藝;文化體驗課安排了插花藝術體驗,豫園文化街考察等。通過系統而科學的安排,不僅使學員拓寬了視野、學到了新的業務知識,而且對中國文化與中國經驗有了嶄新的體驗。從中領略到我國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的飛速發展。將中國上海日新月異的變化展現于世人面前,彰顯大國風范,昭示我們堅持對外開放的決心,也是研修班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
研修班將“魯班學堂”引入教學中,課程安排結合魯班文化、智能建造等模塊,將傳統工藝理念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傳承于學員。讓學員去西安、北京學習,體驗大雁塔、長城這些中國古代偉大工匠辛勤汗水、智慧結晶凝聚的浩瀚工程,領悟中國建筑博大精深,也能體會到中國高鐵的發展,真正代表了“中國速度”。將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也是研修班舉辦的一大意義。
從目前情況來看,雖然“一帶一路”相關活動辦得風生水起,但現階段還是摸索階段,更希望是借助此舉能夠深層次加強相關教學、科研領域合作,拓寬視野,提升知名度。應該說,現在依然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呂璀璀,宋英杰.高校培養跨文化人才 助力“一帶一路”建設[J].人民論壇,2019(21).
[2]李旭.“一帶一路”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機遇、挑戰與路徑[J].科技創業月刊,2019(02).
[3]楊杰.“一帶一路”對我國高校教育的機遇和挑戰[J].教育教學論壇,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