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莉
摘要:學生是中華民族未來的希望,高職高專院校肩負著為社會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經濟全球化時代背景下,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影響了學生意識形態特點,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存在弱化趨勢。基于此,本文以主流意識認同教育作為研究對象,結合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現狀,闡述有效的教育方法和路徑,為學生未來發展保駕護航。
關鍵詞:高職高專院校;學生主流意識;認同教育
中國中產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進一步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把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掌握在手中,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學生是未來祖國的建設者,肩負著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使命和任務,高職高專院校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越是具有認同感,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就越是雄厚。
1.對學生進行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性
信息時代下,市場經濟體制對科學技術與網絡新媒體技術產生了推動作用,我國意識形態的內涵與表現形式不斷發生變化。意識形態作用于社會公德,并對人們的公共道德產生重要影響。高職高專院校學生政治認同感不斷增強,但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正在淡化,事實上主流意識形態在國家政治、經濟與文化各領域內發揮支柱作用,學校需要對學生展開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教育。主流意識形態有著融合性與包容性特點,是社會大眾普遍認同的社會意識,主流意識認同教育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有著重要意義。高校應重視主流意識認同教育,利用互聯網與新媒體尋找新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方式,保障教育質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提升思想政治水平,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1]。
2.高職高專院校學生主流意識認同教育現狀
2.1網絡不良信息給學生帶來消極影響
現如今,學生已經習慣通過網絡平臺獲取信息,無論是電腦,還是手機,各類軟件的應用頻率不斷提高。但網絡中的信息良莠不齊,網站中不良信息和社交平臺的虛擬環境使不良文化得到傳播,部分商業機構在社交平臺、影視宣傳網站、視頻網站、小說平臺中發布廣告,引導學生消費。甚至帶有迷信、消極的文化被傳播開來,擾亂學生的精神生活,危害學生的健康成長。長期擁有負面情緒的學生容易出現思想扭曲和道德滑坡的問題,利己主義者越來越多,給教育事業帶來挑戰[2]。
2.2多種思想影響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形成
互聯網中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各種信息和思想摻雜,學生沒有足夠的思維判斷意識,多種思想影響了學生群體主流意識形態的形成,甚至危及主流意識形態的地位。部分學生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影響,對我國文章信息與電影文化產生質疑,互聯網改變了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格局,學生心智還未完全成熟,價值觀判斷能力確實,多種思想給學生造成影響。
2.3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缺乏足夠認知度
現如今中國已有7億多的網民規模,智能手機網絡用戶高達95%。學生是手機網絡用戶的主要群體,淺顯而通俗的信息內容更容易吸引其注意力。相比之下,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理論內容過于深奧、這些晦澀難懂的信息無法被學生準確獲取。長此以往,學生對手機的依賴性提升,社交范圍逐漸縮小,甚至有學生待在宿舍里打游戲,企圖逃避社會實踐與集體生活。課堂中有著大量的“低頭族”,當教師講解某個知識點時,學生翻開手機查詢,希望從網絡中得到準確解釋,特別是社會熱點話題,學生無法用辯證的思維看待問題,斷章取義。這樣的網絡環境和學生自我認知能力的缺乏降低了主流意識形態的產生,也不利于學生主動學習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內容。
3.新時代高職高專院校學生主流意識認同教育方法與路徑
3.1重視德育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
堅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主流意識形態的一種表現形式,對學生未來發展起到引領作用。加強德育教育,憑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學生,加大主流意識的宣傳教育力度,為學生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豐富性學生日常生活,使其主動接受主流意識的認同教育。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用先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奠定學生思想基礎,引導學生明確自身的責任,自己作為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也是社會的接班人,更應該形成主流意識。建議學校緊跟時代發展機遇,應用互聯網帶來的優勢幫助學生確立主流意識思想,以此為基礎推進學校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教育工作的開展。在主流意識滲透教育中,強化學生的愛國熱情,堅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信念,鼓勵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3]。
3.2凈化網絡輿論環境,降低網絡不良信息的消極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這一論斷深刻揭示了網絡安全在國家安全中的戰略地位。意識形態安全是網絡安全的核心與靈魂。學校是互聯網意識形態斗爭的主要陣地,學生是主流意識形態和非主流意識形態爭奪的主要對象。分析互聯網對學生學習生活的影響,網齡在3—4年和5—7年的居多,而網齡在7年以上已達26.99%,說明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小學甚至更早即開始上網;從上網時長看,多數大學生每天上網在1—5小時(52.41%),上網在5—8小時的學生占到總人數的25.57%,有10.37%的學生上網時間在8—12小時,甚至有1.42%的學生上網時間達到12小時以上,上網時間過長勢必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應引起高度關注。由此而知,有必要凈化網絡輿論環境,清理不良信息,主流意識形態在斗爭中必須獲得勝利,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健康發展起到保護作用。
現階段網絡輿論環境錯綜復雜,良莠不齊的消息向學生群體滲透,一些非主流意識形態影響了學生主流意識的形成,甚至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面對這一情況,以下建議可供參考:(1)加強對校園網絡意識形態的管理,避免非主流意識形態對學生產生影響。提升學生政治素養,引導學生主動抵制偏激、錯誤的言論內容。(2)從學生自身特點出發,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原則,為學生帶來道德模范事跡,鼓舞學生樹立思想道德理念,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3)根據學生現有的生活方式,為學生開設媒體專欄,供學生在網絡環境中共同學習交流。可以創建學校官方網站、校園貼吧、微博、微信公眾號,定期選取社會熱點話題,學生可以積極討論,發表自我見解,從而獲得輿論導向主動權,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這樣的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教育使學生參與其中,擴大了對主流意識的積極宣傳和導向作用,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
3.3改進意識形態教育模式,加強教育與指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不能只停留在意識層面,還需以新媒體環境中的教育資源為載體,創新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手段,更新教育方式,發揮新媒體的隱性教育效果。建議學校為學生搭建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教育的新平臺,提升主流意識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創建微信公眾平臺,學生登錄手機微信關注該平臺,從中獲取相關信息內容,豐富個人情感,強化主流意識的形成。為更有效的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理論,學校微信公眾平臺的建設可以借鑒中國文明網、人民網、光明網推出的《好人365》專欄案例。在平臺中定期發布活動公告,將主流意識形態與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行為準則相融合,將“紅船精神”、“延安精神”等紅色精神帶入校園文化,引導學生學習英雄們的先進事跡,從道德模范人物身上尋找發光點,增強對主流意識的情感認同。將主流意識形態與節慶活動相融合,組織學生共同觀看七十年國慶大閱兵,從中感受祖國的強大;參觀當地紅色革命基地,感知今天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舉辦全民閱讀活動,通過親身體驗,深化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知與認同。
采用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相結合的方式,教師在德育教育課堂中講解主流意識形態的內容,方便學生在課上加深印象。課下階段,教師利用新聞、視頻、小說等形式傳授主流意識理論知識,方便學生深入理解,在日常生活與學習行為中下意識的向主流意識形態靠近,強化對主流意識的認同。班級內可以創建微信群和QQ群,教師將近期熱點話題的新聞與視頻發布出來,學生可針對該事件進行討論,將主流意識形態變成一種觀念,將以往的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以學生為中心,加強對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教育指導,綜合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多角度展開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教育,使學生閱讀網絡信息時能夠自覺抵制不良內容。建議教師加強對學生的心理輔導,積極與學生展開交流,了解其心中所想,在交流的同時說出自己對事物的看法,爭取學生對教師的觀念產生認同感。鼓勵學生自覺規避不良優化,加深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感受,提升綜合素質。
總而言之,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職高專院校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教育面臨著挑戰,有必要采取正確的措施,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重視德育教育,凈化網絡輿論環境,降低網絡不良信息的消極影響,改進意識形態教育模式,突出網絡技術優勢,引導學生主動向主流意識形態靠攏。
參考文獻:
[1]梁燕君.基于網絡影響的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07):39+42.
[2]張磊.高職院校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認同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14):247+249.
[3]張曉艷.黑龍江省高職院校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教育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8.
項目:本文是河南省教育廳2020年度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 ?新時代高職高專院校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教育研究——以漯河醫專為例 ?階段性成果 ?項目編號:2020-ZDJH-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