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睿
摘要:祁連山國家公園的建設對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和生態文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保障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的健康,同時還能夠打造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樣板,為國家公園體制的建設提供借鑒。所以本文在探討祁連山生態環境狀況及保護現狀的基礎上,針對性的在健全生態環境變化監測監管機制、合理規劃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及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議,服務于國家公園建設和生態環境恢復。
關鍵詞:國家公園建設;生態環境;政策建議;祁連山
1 引言
祁連山位于青藏高原、蒙新荒漠和黃土高原的交界處,由多條海拔4000-6000米、東西長約800公里的西北-東南走向的平行山脈和寬谷構成[1]。復雜多變的地形地貌形成了極為豐富的植被類型和大量的冰川,生物多樣性豐富,水源涵養功能突出[2]。河西走廊的主要水系——黑河、石羊河和疏勒河——均發源于祁連山,其對于河西走廊生態安全和生產生活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被譽為河西走廊“生命線”[3]。同時祁連山對于“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和生態文明的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全球氣候變化和高強度人類活動(超載放牧、工業采礦)的影響,祁連山地區出現了地表植被破壞、冰川消融和水土流失等生態環境問題[2]。為此,2017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確定建立祁連山國家公園,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態保護和治理,保障生態安全屏障的生態健康[4]。
所以,本文擬通過探討祁連山區域生態環境狀況及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現狀,針對性的提出祁連山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建議,服務于國家公園的建設和區域生態環境的恢復。
2 祁連山生態環境狀況及保護現狀
2.1祁連山生態環境狀況
地表植被在干旱區生態系統中扮演著減緩地表水徑流量、防止水土流失和防沙治沙等角色,在地球陸地生態系統的生物化學循環、水文循環和地表能量交換過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5]。植被退化勢必會導致旱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減弱,影響區域生態環境安全。20世紀以來,通過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和三北防護林工程等生態治理政策的實施,祁連山流域植被的覆蓋度整體上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局部地區植被仍呈現減少趨勢[5]。主要原因是祁連山海拔高,畜牧承載能力有限,但是,隨著牧民對生活水平提高的追求,該地區養畜數量急劇增加。祁連山高寒草原過度放牧導致了八成以上的天然草地都處于退化狀態[5]。在植被類型方面,上游地區自2000年以來灌叢和高寒稀疏草甸先增后減,山地森林草原和高寒草甸增加[6]。
通過遙感監測,祁連山冰川退縮較為嚴重,面積從1987年的2072.7km2減少了27.3%(566.4km2)[7]。從冰川編目數據來看,其結果和遙感對于祁連山冰川面積的監測基本一致,表現為自1956年以來,祁連山地區冰川面積和冰儲量分別減少了20.88%(420.81km2)和20.26%(21.63km3),其中冰川消融最快的區域位于海拔4350-5100m的區間[8]。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祁連山溫度的升高勢必會帶來冰川的退縮和雪線的上升[7,8]。長期以來,冰川的退縮和雪線的上升會影響中下游綠洲盆地的水資源供給和安全,對河西走廊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此外,林草地的減少導致祁連山山區生物多樣性減弱,同時人類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對于動物的棲息地造成了嚴重威脅,其活動范圍受到極大的壓縮,導致野生動物數量大量下降,甚至出現瀕危[2,9]。同時,不斷遭到破壞的區域生態環境勢必會導致造成水土流失,伴隨著地質災害的頻發和鼠類的大量生長繁衍,會進一步影響植被的生長狀況[2]。
2.2 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狀況
首先,祁連山地區生態環境監測監管的科技手段需要進一步提升。作為密閉的流域,祁連山地形地貌復雜多樣,依靠目前護林員實地巡查的手段難以滿足祁連山生態環境的快速、動態監測和評估。雖然近年來相關部門在祁連山地區針對水文、氣象、自然資源等監測調查開展了一系列的自動監測,并取得了一些監測成果,但是監測范圍小、技術薄弱,監測對象單一,而且沒有形成綜合完善的監測網絡體系[2]。
其次,祁連山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利益沖突和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一方面由于當地對于自然資源的承載力的認識不夠科學和清晰,其次當地為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仍然存在過度追求經濟價值的現象,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最后,農民對于自身發展的需求和區域環境保護之間的沖突導致農戶對于環境保護政策的響應較差;而且由于祁連山地區水資源總體數量有限,所以下游地區和上游地區之間在水資源合理的分配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矛盾。
3 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建議
3.1 健全生態環境變化監測監管機制
通過現代遙感(衛星遙感、無人機、地面的調查云)等技術手段的建立,建立全面的監測網絡,進行區域生態環境全天候監測,實現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環境的快速監測以及準確評估。需要進一步提升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環境風險監測評估與預測預警能力,通過科研投入建立科學完善的生態環境風險評價技術方法和預警體系,能夠對祁連山國家公園森林火災、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實現快速的預警和實時的監測。同時也需要建立完善的政府響應機制和政策保障,提高政府監管響應能力,通過建立一個綜合完善的政府監管平臺來統籌監管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以及生態環境保護。工業、礦業等社會經濟活動必須得到政府的合理規劃和實時監管,防止工礦業活動在生產過程中破壞生態環境。
3.2 科學合理的協調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
在既要發展社會經濟,也要保護區域生態環境的原則下,需要合理的規劃祁連山國家公園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一方面需要堅決的取締國家公園保護區內和緩沖區的污染嚴重的工礦企業,對于其他企業進行區域工業的產業升級,合理開展清潔生產,保障區域生態健康不受到工礦等工業活動的破壞。對于已經受到破壞的區域,需要開展生態環境修復,通過土地整治和生態整治減輕工礦業對于區域生態環境的破壞,增加區域景觀多樣性,實現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功能的重構。此外,在一定范圍內,如祁連山國家公園緩沖區內,有限制的開展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產業,這樣一方面可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從而服務于生態環境的修復和保護,同時也可以提升公民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認知。
3.3 完善生態補償機制
祁連山國家公園的當地居民也是國家公園生態環境保護的主導者,所以對于保護區的居民,需要從當前的農業和畜牧業發展向生態環境保護轉變,促進該地區農業產業轉移,所以需要科學的制定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政策和機制。一方面,需要積極的促進該區域居民的生態移民,將當地居民轉移到就近的城鎮,同時還需要提供住房保障,增加就業機會,才能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勵當地居民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結合當地生態環境優勢發展特殊的生態旅游產業,實現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的轉移。最后,需要對當地居民進行生態環境保護的教育和培訓,并增加其在自然保護區工作的機會。
4 結論
本文梳理了祁連山國家公園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及目前的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針對性的提出了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建議。具有以下結論:
(1)祁連山在植被退化、冰川消融、動物棲息地受影響等方面存在較大的生態環境問題。
(2)盡管近年來已開展了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措施,但是在監測監管的科技手段和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矛盾協調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問題。
(3)在健全生態環境變化監測監管機制、合理規劃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方面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服務于國家公園的建設和區域生態環境的恢復。
祁連山國家公園建設是西北地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保障和支撐,所以需要制定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制度,推進祁連山國家公園建設,打造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樣板,為國家公園體制的建設提供思路和借鑒,為實現“一帶一路”和生態文明的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張國斌.近54年祁連山地區干旱時空變化及成因分析[D].博士學位論文.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6.
[2]王濤,高峰,王寶,等.祁連山生態保護與修復的現狀問題與建議[J].冰川凍土,2017(02):5-10.
[3]楊俊基.祁連山北坡高寒草地植被分異特征及退化治理研究[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0(19):49-50.
[4]黃寶榮,蘇利陽.我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進展,問題與對策建議[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8,33(1):76-85.
[5]武正麗,賈文雄,劉亞榮,等.近10a來祁連山植被覆蓋變化研究[J].干旱區研究,2014,31(1):80-87.
[6]蔣友嚴,杜文濤,黃進,等.2000-2015年祁連山植被變化分析[J].冰川凍土.2017,39(19):1130-1136.
[7]李虹蓉.1987—2015年祁連山冰川退縮及未來變化趨勢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7,571(30):59-63.
[8]孫美平,劉時銀,姚曉軍,等.近50年來祁連山冰川變化——基于中國第一、二次冰川編目數據[J].地理學報,2015,70(9):1402-1414.
[9]劉建泉,楊建紅.人類活動對甘肅境內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影響[J].安全與環境學報,2004(5):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