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璇
廣東省各地區間英語基礎教育發展程度和教學水平差異較為明顯,與西部及北部地區相比,沿海地區的學生英語學習起步早,家長和學校對英語的重視程度普遍更高。茂名市教育局教研員許力衡(2016)曾提出希望廣東省教研院組織“送課下鄉”活動。鑒于英語教學水平的差異,采用網絡課堂的模式“送課下鄉”比傳統課堂教學效率更高,覆蓋面和影響力也更廣。
針對廣東省各地區英語基礎教育情況的差異,如何開發出適合全省的網絡英語課堂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而“適切教研”的視角則為探索和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思路。廣東省教育研究院的張榮干和陳文英等人(2016)在《適切教研視角下的廣東省義務教育英語教研探索》一文中提出:在教學研究與教師發展中應開展與教研背景因素相適切的(context-appropriate)教研工作,即適切教研。廣東省各個地區的教學要求和方法不盡相同,只有將地區因素作為教研的一個重要部分,才能構建出適合學生需要的網絡課堂。
除了網絡課堂外,網絡環境下常見的教學形式還有自主點播學習。在自主點播學習中,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選擇材料進行自主點播,而教師可以設計材料,也可以在線查閱作業和給學生答疑,進行以網絡為平臺的“個別交互”輔助教學。但是,自主點播的局限性是參與的學生需要熟悉設備的操作且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常欣、徐璐娜2012)。對于大部分中小學生來說,這是有一定難度的。
基于以上考慮,遠程網絡課堂是更適合普及全省的形式。網絡課堂是教育工作者運用一定的網絡技術,按照一定的原則使學習者進入一定的網絡環境中,幫助他們學習,從而完成教學任務的課堂。網絡課堂常分為異步網絡課堂和同步網絡課堂兩種。異步網絡課堂就是錄播課,同步網絡課堂就是直播課。網絡課堂的優勢是不受時間和地點的局限,而弱勢是缺乏互動性和真實性(羅濱2012)。
“3A網絡直播課”平臺依據廣東省教研院開設全省網絡課堂的構想,從2016年初開始設計并開發以英語學科為主的網絡課程。在開發過程中,參與人員考慮到此次網絡課堂雖然是面向全省的,但是主要面向茂名市、河源市等需要傾入更多英語教育資源的地區。另外,如果課程采用錄播課形式,可能有學校不會及時組織學生觀看,會造成課程的延后,沒能與地區的教學進度同步,因而采用直播課的形式。同時,在綜合考慮教學背景的情況下,選在這幾個地區的英語大課堂的時間進行直播,即每個星期三的下午。
針對上文提到的遠程網絡課堂互動性弱的問題,此次網絡課堂的設計進行了改善。上課前平臺會提前發布課前練習和課前講義,學生可下載預習課程。課后平臺上會發布課后習題和答案,學生可用于復習鞏固。這樣的模式使得此次的網絡課堂比單一的遠程視頻教學更加落到實處,體現了“3A網絡直播課”中3個A的內涵,即廣東省教研員黃自成(2016)老師所說的“autonomy learning,autonomous testing,automatic evaluating”。
全省范圍內同步直播一堂課是較難做到切合每個地區的教學細節的,如何針對地區需求設計出實用且適合的網絡課程是參與課堂設計人員在教研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按照適切教研的思想,此次網絡課堂教學需要開展與背景因素相適切的教研工作,因此課程開發人員向各地區教研員在了解了學生的主要需求后決定先開設高三學段的課程。高三學生面對高考,積極性和主動性較高。同時,網絡課堂的內容必須針對性強,高三年級的每節課都以具體的學習策略和應試技能為切入點。此外,高三學生學習能力已經發展得較好,注意力集中時間久,每節網絡課由一位教師全程主講。
高三課程開設一學期后,反饋效果好,因此利用寒假時間開設了高考備考課。雖然這一安排在事先課程的教研會議中沒有確定,但依據具體的反饋,寒假課程的開設顯得十分必要。此外,雖然學校不能組織觀課,但是從播出后課程的點播數量來看,大部分學生寒假期間都能堅持觀看直播課程。
高三網絡課堂開展半年后,針對初中學生的網絡課堂也提上議程。廣東省初中階段主要使用人教版和外研版教材,所以課程內容按兩個教材版本分別設計,既有以人教版為內容的課堂,又有以外研版為基礎的課堂。為了與地區的教學進度同步,每個星期一次課,40分鐘教授一個單元的內容。在設計課程內容時,來自深圳市的教研員李睿及深圳中學的賀暉老師建議以單元話題為核心組織授課內容,課型可以是詞匯、聽說、閱讀、讀寫等。每個學期的課程從開學周開始,每周一單元,學期末的最后兩節課設為復習課,將該學期課本的單元話題串起來進行復習(李睿、賀暉2016)。與高三學生相比,初一學生注意力保持時間較短,自制力相對弱一些,而網絡課堂的設置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主。因此,課堂形式是由兩位教師互動講解,或者由一位教師和一位學生以互動的方式呈現課堂內容。初一課程開設一學期后,各地區要求開設初三課程。依據學生的具體需要,初三課程的形式與高三的形式類似,也是針對性較強的技能和策略的講解,由一位教師主講。
依據適切教研的思路,由廣東省各地市優秀教師參與授課,并由“3A網絡直播課”平臺輔助設計開發的全省直播課目前已取得初步的成果。以學年為單位,2016—2017學年,高三及初三英語直播課次數、主題及主要內容見表1、表2。因初一每節課的主題均與教材單元主題一致,因此不一一列出。

表1:高三英語直播課統計(33節)

表1(續)

表2:初三英語直播課統計(26節)

表2(續)

圖1:高三與初三英語課程對比圖
通過分析初三和高三英語課程對比圖(見圖1),可以看出高三大部分課程的主題圍繞寫作和閱讀,分別是13節和11節;聽說較少,只有5節;語法和寫作結合的課有2節;語法課有1節;關于應試準備的綜合課有1節。
與高三對比最明顯的是,初三課程以語法課為主,占用節數最多,為10節;閱讀和寫作課偏少,各為4節,聽說課只有2節;閱讀與寫作結合的課只有1節,閱讀與語法結合的課有3節;有關應試準備及考場發揮的綜合課有2節。
一方面,這樣的課程安排反映了高三和初三學生對網絡課堂內容需求的側重點不同,高三更加關注閱讀和寫作的語言技能,初三更注重以語法為主的語言知識。另一方面,反映了教師對重難點的把握不同,參與授課的教師都有帶過高三和初三的經驗,他們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內容側重點。
此外,高三只設置了2節語法和寫作課,初三只設置了1節閱讀與寫作課、3節閱讀與語法課。這反映出,雖然類似于讀寫結合的課程是目前的教學趨勢,但在高三和初三備考課程中,教師還是更適應只側重一個方面的教學,不像常規課堂中教師經常將多個語言技能結合作為教學重點。
2016—2017學年課程播出后,“3A網絡直播課”網絡平臺分別統計了高三、初三和初一在這一學年的累計播放次數。累計播放次數是依據直播課播放時點擊的數量統計的,可以大致反映出觀看課程的人數。數據見表2。

表3:各年級直播課累計播放次數
從表3數據可以看出,觀看人數最多的是高三名師課,其次是初三名師課,再次是初一人教版課程和初一外研版課程。這樣的結果一方面是因為高三設置的課程節數最多,另一方面反映出網絡直播課可能在高三最受歡迎。當然,是否如此還需要排除課程設置節數這一影響因素。
廣東省網絡英語直播課的數據給了我們許多啟示。
首先,從適切教研的視角出發,網絡課程設計和開發一定要切實了解各地區教師和學生的情況。此網絡課程雖然是面向全省學生,但更需要考慮英語教學水平和資源相對薄弱的地區。
其次,從課程設置的內容來看,高三英語直播課在閱讀和寫作這兩項語言技能提升方面設置的課堂節數最多,初三英語直播課在語法板塊設置的課堂節數最多。這反映了學生的需求和教師對備考側重點的把握,也為其他遠程英語課堂的設置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和參考。
再次,從課程點播的數據來看,三個年級點播的數量都很多,但高三的點播次數最多。因此,后續全省的網絡英語直播課除了繼續加強在高三課程的投入外,還可以向更多的年級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