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雅靜
摘 要:當前中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人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在國際競爭中制勝的法寶,高校學風建設的不斷推進有助于培養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實現。文章對高校學風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從全員育人的角度出發,以學院為基礎單位,深入探究高校學院學風建設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全員育人;學風建設;人才培養;教學質量;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0;C96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01-0010-02
2018年召開的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指出,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給本科生“增負”是中國高校教育現狀的倒逼。在大學課堂上,有些學生玩手機、睡覺或做其他與學習無關的事情,甚至有些學生逃課。不斷推進高校學院學風建設,全員參與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才能真正把內涵建設、質量提升體現在每一個大學生的學習成果上。本文主要對全員育人背景下高校學院學風建設路徑進行研究。
一、高校學院學風建設存在的問題
1.學生目標不明、動力不足
經歷過高中緊張的學習,初入高校的部分大學生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和生涯規劃。同時,“快樂大學”這種認知在社會上被很多人認同,“混大學”成為一些大學生心照不宣的秘密。另外,大學課程的設置與授課方式較為自由松散,許多學生因此失去了以往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再加上大學課程難度大、理論性強,部分學生不能深入了解自己的專業,專業認同感低,這導致學生學習動力不足,課堂上出現遲到早退缺勤的情況。對于考試,部分學生更是滿足于不掛科。
2.教師教風浮躁、管理不嚴
有的高校未能給潛心教書育人的教師以足夠的支持,重科研輕教學,職稱評審側重于論文、課題和各類科研獲獎等“業績”。部分高校教師對本科教學投入不足,長期不更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教風浮躁,難以形成讓學生收獲滿滿的“金課”。對于課堂管理,部分教師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不能做到每節課點名簽到,不注重強調課堂紀律,對學生玩手機、睡覺等行為不能及時制止。課堂整體紀律松散無序,不但影響教學效果,也失去開展學風建設的主要陣地。
3.家庭教育缺失、關系淡薄
中國家長非常辛苦,從孩子幼兒園到高考,傾其所有力量保障孩子的學習。孩子考上了大學,許多家長終于松了一口氣,對于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各方面表現不夠重視,長期缺乏有效溝通,寄希望于大學教育。學生從高壓環境突然進入舒適區之后,往往會陷入懶惰和享樂的圈子,很容易失去學習目標,從而落入“起個大早,卻趕個晚集”的窘境。
二、全員育人背景下高校學院學風建設路徑
推進學風建設,要建立全員育人、多方參與、齊抓共管的學風建設機制。學院作為高校的基礎單位,要主動承擔學風建設工作,保證學風建設責任到人,落實到崗。
1.搭建學風建設工作平臺
成立學院學風建設領導小組。學院成立以院長為組長,黨委書記為總協調,分管教學工作的副院長與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為副組長,教務辦與學工辦共同參與的學風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學院學風建設的總體規劃與監督評估。學院專職輔導員主持學生學風建設工作,修訂學院相關制度管理辦法,具體執行學風建設相關工作。
構建學院學風建設制度體系。建設學院優良的學風,不僅需要教育和引導,也需要配套的管理和規范來保駕護航。學院要根據學校學風建設相關制度與規定,根據本學院工作特色,制定適合本學院的學風建設工作辦法;面向全院學生發放學風建設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和對學院學風建設的反饋意見;整合學院社會資源,制定院級學風建設獎勵辦法,構建集運行、監督、反饋、激勵、保障為一體的學風建設長效機制。
建設學院學風促進中心。學風建設要遵循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發揮好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的作用。學院要充分建設學風促進中心,優化團學組織,突出大學生學業指導服務功能,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引領優良學風,助推學院學風建設工作提升。
打造學院全員育人團隊。學院要秉承“全員育人”的工作理念,倡導以優良教風帶動優良學風,將學風建設與師德師風建設相結合,積極打造以教師為主導的全員育人團隊,充分發揮教師在學風建設中的引領作用。要組織海內外專家、學院名師、優秀校友進行交流指導,使學生及時了解專業前沿動態,提升專業認同感,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力。
2.提升學風建設管理水平
堅持全員育人理念。學院要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學風建設過程中堅持“全員育人”理念,建立教學管理與學生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教學管理與學生工作日常反饋制度、任課老師和輔導員定期交流制度等,從而真正實現在觀念上相互結合、在決策上統一步驟、在信息上共享互通、在工作上協同發展,做到全員育人,共同推進學院學風建設。
推進學風日常管理。學院建立學風建設日常管理長效機制,加強對課堂、宿舍和考場的巡查。針對巡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處理,并做好記錄。這樣能夠第一時間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及時地進行教育引導。
注重學風政策宣傳。學院要對學風建設工作進行大力宣傳,針對不同年級特點與工作時間段,開展學風建設專題會議。對一年級學生重點進行新生學生手冊學習,使新生能夠盡快融入大學生活;對于二、三年級學生重點進行評獎評優、創新科研和海外交流政策宣傳,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對于四年級學生重點進行畢業實習和推免深造政策宣傳,鼓勵學生提前做好求職和升學的準備。
3.推進學風建設育人實效
夯實基礎學風。基礎學風建設包括新生轉型教育、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學業預警制度、先進班級評比等活動,主要目的是讓大學生具有清晰的奮斗目標、做好四年的學涯規劃,對學業困難學生進行預警,并在班級層面樹立先進典型進行宣傳,進而為全體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促進專業提升。專業提升平臺包括一系列專業講座、學科競賽等。學院要依靠專業優勢,舉辦高質量的專業講座,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專業前沿發展動態,為學生拓展行業視野,提升專業水平。學院要不斷推進學科競賽建設,承辦或協辦與專業相關的高水平學科競賽,通過競賽考核學生的專業知識掌握水平,同時鍛煉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創新專項提優。大學生的學習更多的是一種自發、自主的形式,因此增強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尤為重要。學院在學風建設工作中要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通過鼓勵學生提前進入研究室參與課題研究和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全方位引導學生形成內在的學習動力與內在的科研能力,不斷提優。
三、結語
學風建設是高校培養新時代高素質人才,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保證。學風建設需要社會、家庭、學校和個人共同協作,因此高校要善于整合多方資源,全員育人。高校學院要進一步建設全員育人團隊,將教師、管理人員、優秀校友、企業導師全部納入育人團隊,通過課堂教學、日常管理、就業創業指導和專業實踐指導等工作,充分發揮育人團隊在學風建設中的引領作用,讓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形成良好互動,為高素質創新人才的成長創造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1]夏仕武.如何讓大學生“增負”落地生根[N].中國教育報,2018- 11-19.
[2]李德波,嚴明杰,王金梅.系統化推進高校學風建設的對策分析[J].高教學刊,2019(06).
[3]王濤.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學風建設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5).
[4]苗洪霞,王志華,劉群.高校學風建設影響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16(09).
Study on the Path of Constructing Academic Atmosphe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ll-staff Cultivation
Xu Yajing
(Jiangnan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Textile and Apparel, Wuxi 214122, China)
Abstract: Nowadays, China is at a crucial moment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alent is the magic weapon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China's success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atmosphe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onducive to cultivating all kinds of senior professionals and boosting the realization of th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cademic atmosphe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ivating all the staff and taking the colleges as the basic unit, this paper deeply explores the effective path of constructing academic atmosphe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all-staff cultivation; academic atmosphere construction; talent cultivation; teaching quality;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