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飛婭 李 茹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貴州 都勻 558000)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學生發展是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中國,學生主要是在教室里學習外語。因而,課堂教學是學生英語學習的主要方式和場所。《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指出英語學習活動是英語課堂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落實課程目標的主要途徑,要求學生主動參與語言實踐活動,逐步發展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已有研究表明,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和學習參與是影響外語學習的重要因素,正如Astin指出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程度越高,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就越好。在影響學生外語學習效果的個性心理特征中,學習動機起重要作用;因此,如何通過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是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關鍵。另外,Krashen的情感過濾假說從理論層面指出,學習動機、自信心及焦慮感等情感因素影響學習者的二語習得。因此,本文通過研究民族地區高中生外語學習動機與課堂參與之間的關系,探索性提出英語課堂參與的路徑和方法,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
外語學習動機研究在國外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在社會心理階段,Gardner &Lambert奠定了動機的理論基礎,將學習動機分為兩類:融合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Deci和Ryan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把動機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內在動機是為獲得喜悅和滿足而采取的行動,而外在動機是指旨在實現特定目的的行動[1]。后來的研究者在前人基礎上不斷地完善動機理論模型。隨后,D?rnyei借鑒教育心理學構建了動機的理論,提出包括三個層次的動機模式。在此時期,一些研究者開始把動機理論和外語課堂教學聯系起來,研究兩者間的相關性。
我國外語學習動機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桂詩春使用問卷調查研究英語專業的學習動機。其后,學習動機研究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代。石永珍發現,84.6%的大學生擁有“工具型動機”,學習外語主要是為了通過考試、拿到文憑、找到工作等[2]。海春花研究發現,大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與其情感因素之間存在關聯[3]。顯然,學習者的情感因素,包括動機、自信心、焦慮等都會影響到他們的課堂行為。對動機與課堂參與的相關研究有:李敏發現非英語專業新生的外在動機遠高于內在動機,外在動機是影響他們外語學習的主要情感因素,且新生的外語學習內在動機與課堂參與行為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4]。黃越發現,在課堂上,有內在動機的學生比外在動機的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更高[5]。鄭麗萍考察了課堂環境對學生課堂參與行為的影響[6],結果顯示,小學生在英語課堂學習中的情感參與程度最高,其次是行為參與,而認知參與程度最低。此外,課堂秩序、人際關系、課堂氣氛和學習活動對預測課堂學習中學生參與行為的各個方面影響很大。
綜上所述,不同的學生群體、不同的學習環境、不同教學風格對學生的外語學習動機和課堂參與有著很大影響。但是,在中國的外語學習動機研究中,80%實證研究是以大學生為對象,以中小學生為研究對象相對比較少[7],以民族地區高中生為對象的相關研究也不多見。本研究旨在對此領域做些嘗試。
(1)民族地區高中生英語學習動機現狀如何?
(2)民族地區高中生課堂參與現狀如何?
(3)英語學習動機對課堂參與是否有影響?有多大影響?
參加本研究問卷調查的是貴州省民族地區某高中340名學生,其中男生153人,女生187人;漢族46人,少數民族294人。
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收集數據,問卷信度為0.928,超過0.07,達到要求。問卷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課堂參與問卷,改編自盧路曼的課堂參與調查問卷,信度系數為0.909。第二部分學習動機問卷的設計參考了高一虹和石永珍的調查問卷,并結合學生的訪談再對問卷進行修改,使之符合實際情況。問卷信度系數為0.882。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46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340份,6份無效。利用 SPSS16.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相關性分析和回歸性分析,并對訪談內容進行分析。其中描述性統計依據根Oxford和Burry-Stock研究中的均值分析標準,將均值在3.5—5.0分為高等水平,均值2.5—3.4為中等水平,1.0—2.4為低水平。
動機是影響外語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它不僅是外語學習的原動力,還是語言學習的驅動力[8]。如表1數據分析得知,黔南地區高中生外語學習內在動機(M=3.40)高于外在動機(M=3.15)。采用Deci &Ryan對動機分類的方法。此研究的結果與李敏的研究結論相反,原因可能是研究對象和環境不同。本研究是以民族地區高中生為研究對象,其處于特定的學習環境和教育階段,對英語學習的目標和認識較為積極。主觀上愿意通過努力學習實現對外交流,進而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同時也愿意通過努力學習英語,實現個人主動融入世界文化的積極心態。
表1顯示,內在動機的平均值是3.40,說明高中生總體上的英語學習內在動機很強,體現了學生“我要學”而非“要我學”的學習觀。如:Q4(M=3.95)“我希望自己會講流利的英語,能與他人交流”;Q11(M=3.89)“英語學習對我是一種挑戰”。通過訪談了解到,有大多數學生都對英語感興趣,認為學習英語是非常有用的,把它視為一種挑戰,不斷超越自我。例如,有的學生提道會通過題海戰術、看美劇、聽英文歌曲等來提升聽、說、讀、寫、譯各個方面的技能。因為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培養和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對外語學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表1表明,學生有較強的外在動機。他們渴望通過外語學習來提高分數,最終考入理想的大學。Q10(M=3.58)“我學英語是為了通過考試,考上理想大學”。近些年來,世界發展成了一個“地球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都需要具備一定外語能力的人才,導致大多數學生學習英語是為了實現Q13(M=3.36)“將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學生學好英語是為了實現出國的愿望。訪談發現,現在的學生都普遍關注英語的工具性。正如石永珍的研究結果所示,84.6%的學生都是屬于“工具型動機”,為了通過考試、找到工作、拿到文憑等目的才學習外語。因此,教師要清晰地了解并掌握課標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將其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結合,幫助他們學習和運用英語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增加其學習興趣,逐漸形成內在動機。
總之,民族地區學生內外動機都處于高位,其中內在動機高于外在動機。由于學習動機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可以從有到無,也可以從無到有;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充分調動和轉化學生學習動機,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實現在課堂互動中獲得提高。

表1 學習動機的現狀

表2 課堂參與的現狀
學生的課堂參與是指學習者在課堂學習與學業有關的活動中投入生理和心理能量狀態,分為情感參與、行為參與和認知參與三個維度[9]。表2顯示,學生課堂學習參與中情感參與程度最高(M=3.41),行為參與次之(M=3.03),最低的是認知參與(M=3.01)。該結果與鄭麗萍的研究相似。
情感參與是指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包括成功感、樂趣等,它是外語教學的催化劑,是學生有效參與課堂的前提條件。表2顯示,大多數學生會通過完成課堂學習任務而獲得學習上的成就感Q9(M=3.46)。可能是因為高中所創設的課堂活動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趣味性和互動性。課堂活動對課堂學習參與行為具有預測作用。創造一個具有刺激性和挑戰性的環境,學習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會像泉水一樣源源不斷地涌出來[10]。
行為參與是學生在外語教學過程中的行為努力程度,涉及傾聽、討論、提問、動手練習、記筆記等方面。數據分析可知,大多數受試者在英語課堂中,會及時完成老師布置的課堂任務Q7(M=3.35)。訪談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是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做練習和傾聽時表現得非常明顯。調查結果與李敏的研究相似,傾聽是學生主要的課堂行為參與方式。可能是英語在我國主要依靠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因此,學生行為參與的方式依賴于傾聽。
認知參與是指學生在外語教學過程中使用的反映其思維水平的學習策略。表2數據顯示,Q8(M=3.24)“在英語課堂上,我會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解”。可知學生課堂學習主要以教師為中心,使用依賴性策略。相對于深層次策略Q10(M=2.88)“我會采用多種方式,對老師所講的內容進行加工理解”,大多數學生還是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狀態。受中國的教育文化影響,學生在課堂上一般都是專心地聽老師講解,偏向于背誦的學習方法,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學生思維的思辨性表現得較為匱乏。
從學習課堂參與角度看,民族地區高中生的情感參與度較高,但行為參與和認知參與仍舊不充分。這可能是學習環境所致。特定的大班教學下,教師無法開展更多的課堂參與活動;另外,高考驅動下的英語課堂教學仍以傳授知識為主,學生通過參與課堂互動進行交際性學習意識不強。
通過相關性分析,探討黔南地區高中生英語學習動機與課堂參與之間的關系,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英語學習動機與課堂參與的相關性
通過表3數據分析,內、外在動機和課堂參與的相關系數和顯著性值都達到了統計學水平上的要求,說明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課堂參與之間有較強的相關性。為了進一步探索學習動機與課堂參與的關系,對其進行回歸分析。
采用逐步進入法(Stepwise)對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課堂參與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發現只有內在動機進入了回歸方程。結果顯示,R2=50.1%,調整后的R2是50%,Beta=0.708,p=0.000,說明內在動機對課堂參與有較強的預測力,其解釋率為50%。基于以上分析發現,民族地區高中生英語學習內在動機與課堂參與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內在動機越強,則課堂參與度越高;其中內在動機與情感參與相關系數最高(r=0.686,p<0.01)。該研究結果與黃越的研究吻合,這表明學生課堂參與積極與否,內在動機起主要作用。可能因為學習者的文化交流、個人發展、成就感的獲得等內在動機促進他們的課堂參與。內在動機較強的學習者通過挑戰學習任務、探究問題等課堂活動能獲得學習上的成就感。學習者課堂參與度越高,其學習成績和個人發展就會越好。由于學生的內在動機是為了追求滿足感和喜悅感,所以學習者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并付出努力。

表4 學習動機對課堂參與的影響
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內發動力作用機制,其積極的動機直接影響和促進課堂參與度。通過探索民族地區高中生學習動機對課堂參與的影響,結合實際,提出如下建議:
首先,針對民族地區高中生英語學習內在動機高于外在動機情況,教師可以采取網絡平臺播放英文歌曲/電影等多元教學策略轉化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其對英語學習的自我意識和融入性意識。
其次,對于學習者課堂參與的情況,研究結果表明學生投入最多的是情感參與,行為參與和認知參與不足。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設計多元課堂活動,通過任務完成促進學生行為和認知的參與,增強其課堂參與度。
最后,學習者的動機與課堂參與之間存在顯著性正相關。其中,內在動機對課堂參與的預測作用最大。教師應強化課堂評價作用,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課堂表現給予及時和積極的評價與反饋,增強其課堂參與的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