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楠 丁紅娟
【摘?要】 目的:探討結腸憩室炎診斷中超聲檢查的應用價值。方法:采用回顧性方法分析本院自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50例結腸憩室炎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給予超聲檢查,并與術后病理診斷進行對比,分析超聲檢查的應用價值。結果:超聲確診率88.00%(44/50),漏診率6.00%(3/50),誤診率6.00%(3/50)。結論:超聲具有簡便易行、可重復性的優點,用于結腸憩室炎診斷中具有較高價值,具有一定的臨床參考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 結腸憩室炎;超聲檢查;應用價值
文章編號:WHR2019022433
結腸憩室炎指結腸粘膜通過腸壁薄弱處向外突出而形成的袋狀結構,當發生炎癥后極易穿孔,多發生于歐美國家,我國較少見。結腸憩室炎可分為先天性及后天性,后天性的結腸憩室炎較為常見,且發生于左側結腸位置[1]。發生該病的原因分別為腸壁薄弱點可發生憩室、低纖維素飲食引起便秘,使腸內壓力增高所致、當通道被阻塞時,憩室內容物不能流入腸腔而引起。先天性結腸憩室炎無明顯癥狀,極易漏診或者誤診,耽誤最佳治療時機。臨床檢查最常見的分為實驗室檢查、X線片、腹部B型超聲、CT檢查、鋇劑灌腸、纖維結腸鏡等,隨著超聲技術的發展及應用,在結腸憩室炎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選取本院收治的50例結腸憩室炎患者作研究對象,現將結腸憩室炎診斷中超聲檢查的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用回顧性方法分析本院自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50例結腸憩室炎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術后病理診斷結腸憩室炎;可以收集到患者完整的檢查和病史資料;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局限性腹痛、壓痛、反跳痛或者其他可能的癥狀。排除標準:嚴重心肝腎功能性疾病或者耐受研究者;凝血障礙、免疫系統障礙、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精神病者及意識障礙性疾病者,無法配合研究者;不依從、不配合及拒絕參加研究者。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23~72歲,平均年齡(54.42±2.45)歲。
1.2?方法
采用邁瑞DC-8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2.5~10.0MHz。取仰臥位,以腹部壓痛為中心,行縱橫切面掃查。一旦發現病灶后,觀察病灶位置、大小、邊界、范圍、回聲等。
2?結果
50例結腸憩室炎患者,術后病理發現發病部位:31例盲腸,10例升結腸,6例降結腸,3例乙狀結腸。通過超聲診斷:確診44例,確診率88.00%,漏診3例,占6.00%。誤診3例,占6.00%。超聲診斷結腸憩室炎的圖像表現:腔內透聲較差、局部腸壁增厚,個別腔內可見到強回聲團,其伴隨有聲影。
3?討論
結腸憩室炎是一種世界范圍內的疾病,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發達國家發病率較高,該病多發生于中老年者,多數由于結腸壁后天畸形所致,在結腸壁形成假性憩室-結腸粘膜及粘膜下層向結腸壁外的囊狀突出,多數是由于腸內壓力增高,且在血管較差的薄弱腸壁形成。我國結腸憩室炎的發病原因如下:經常食用高脂肪低渣的食物,且肥胖體型者,由于此類患者的腸壁有脂肪浸潤,且局部肌層較薄弱,從而誘發結腸憩室炎。長期食用低纖維,腸道推進性運動相對較緩慢,且糞便不暢者。隨著年齡的增長,結腸憩室炎的發病率也隨之而增加,可能與膠原纖維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多[2]。此外,彈性蛋白持續在腸壁各層中沉積,使得腸壁的纖維喪失了部分特性,使其伸展,也相應增加結腸憩室炎的發病率。結腸憩室炎好發盲腸,其次為升結腸,由于盲腸與升結腸的結構特點,使其較容易發現結腸憩室炎,相應的漏診率較低。
結腸憩室炎常常與急性闌尾炎相混淆,被當作急性闌尾炎而手術,導致療效欠佳,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安全。臨床治療主要為非手術治療,保持大便通暢,多食用高纖維素食物,出現瘺管、梗阻時應持續胃腸減壓,輸液治療,臥床休息。急性期有疼痛發作者應積極進行內科治療;此外,藥物治療中采用廣譜抗生素配合對厭氧菌有效的藥物,并給予靜脈補液及營養支持。輕型病例可在門診口服抗生素,并使腸管休息;最后就是手術治療,膿腫引流不暢、彌漫性腹膜炎、持續性腸梗阻或瘺管形成、大出血等經保守治療無效或短期內反復發生大出血者可行手術治療。國外已有學者通過研究表明:超聲診斷右側結腸憩室炎與急性闌尾炎的正確性高達100%。此次數據調查顯示:超聲診斷結腸憩室炎的準確率為88.00%,其中有3例患者誤診為急性闌尾炎。超聲檢查可從多角度及多切面觀察變部位、大小、數量及形態等,是診斷結腸憩室炎的首選方法[3]。結腸憩室炎的超聲表現為局部腸壁向外膨隆,底部寬度超過頸部寬度,并呈現卵圓性,且腔內伴隨有糞石。而闌尾炎的鑒別在于病灶位置及其形態。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探頭置于腹部壓痛處,找到可疑的包塊后,采用高頻超聲探測,能夠查看其位置、形態結構及內容等,從而確認與結腸壁的關系,最終觀察周圍組織與腹腔內回聲變化判斷疾病嚴重程度[4]。根據結腸憩室炎的CT分期及分類,超聲可分為4期,分別為0~4期,0期結腸憩室炎僅僅局限在漿膜層內,超聲表現為結腸憩室輕度增厚,且周圍脂肪組織炎癥的征象較輕微。1期表示合并有結腸憩室周圍炎,多表現為憩室周圍有較寬泛的炎癥性脂肪,并伴隨有高回聲。2期表明合并結腸周圍囊腫,其超聲圖像表現為結腸憩室出現中斷破壞,且局部液體多積聚在一起,并出現大網膜及腸管的包裹。3期表明并發有急性彌漫性腹膜炎,超聲圖像可見到游離積液,無明顯的回聲區及細小點狀回聲[5]。通過超聲診斷,可明確結腸憩室炎的發病部位及大小、回聲狀態,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借鑒。
綜上所述,超聲具有較高安全性及可靠性、重復性,憑借操作簡單的優點,在結腸憩室炎診斷中有著較廣泛的應用價值。但超聲檢查方法易受到操作者的經驗及其主觀影響,同時也容易受到肥胖或者腸道氣體的影響,進而降低超聲診斷率。伴隨著超聲技術的不斷發展,其超聲圖像越來越清晰,可進一步拓寬其應用。此外,后期還應聯合CT、X線檢查技術,降低漏診率及誤診率,從而及早治療,改善預后,值得臨床推薦。
參考文獻
[1] 劉瀏,賈柳萍,黃鶴,等.微探頭超聲輔助鑒別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價值[J].實用醫學雜志,2017,33(09):1457-1460.
[2] 劉玉林,姚宗浠,居建祥,等.右半結腸憩室炎誤診為闌尾炎15例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35):77-78.
[3] 王均,朱秀玲,劉玉敏.Mekel憩室炎誤診為急性闌尾炎七例臨床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17,24(14):2160-2162.
[4] 金家華,徐飛,袁彩娣,等.三維超聲聯合三維斷層超聲顯像和容積對比成像技術對回盲部憩室炎的診斷價值[J].浙江醫學,2018,40(05):492-494.
[5] 萬榮超,鄧德茂,袁文昭,等.多層螺旋CT在結腸憩室炎診斷中的價值[J].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2014,02(04):307-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