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海燕 葉秀兒 甘曉文 何婉婷
廣東省東莞市第七人民醫院精神科,廣東東莞 523230
失眠癥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睡眠障礙類疾病,表現為睡眠的質和量均不能讓人滿意。本病在臨床的發病呈年輕化趨勢發展,且發病率逐年升高,若長期失眠可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白天注意力無法集中、易疲勞、工作表現變差等,甚至出現焦慮、抑郁等精神癥狀[1]。因此,給予失眠癥患者針對性的治療至關重要。苯二氮卓受體激動劑是臨床常用的治療失眠藥物,療效較好,但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容易出現頭暈、頭痛、嗜睡、記憶損害等不良反應,并有藥物依賴性,停藥后還可出現反跳性失眠,導致臨床使用受限[2]。右佐匹克隆屬于非苯二氮卓類、新型的鎮靜催眠藥,具有鎮靜、催眠、肌松、抗焦慮等功效,且不良反應少,不影響日間的精神活動和動作靈活性[3]。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80 例失眠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右佐匹克隆治療失眠癥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0月~2019年4月在我院門診治療的80 例失眠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0 例。觀察組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齡19~67 歲,平均(39.6±10.2)歲;病程1 個月~7年。對照組中,男21 例,女19 例;年齡18~69 歲,平均(40.1±10.7)歲,病程1 個月~9年。對照組中有1 例脫落,實際病例39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且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加入本研究。
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第十版)》(ICD-10)中非器質性睡眠障礙的診斷標準;②患者年齡≥18 歲。排除標準:軀體疾病和精神疾病繼發的失眠者。
兩組患者治療前均停用以往抗失眠藥物2 周。
對照組患者服用艾司唑侖片(山東信宜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3047),1~2 mg/次,1 次/d,于睡前服用。觀察組患者服用右佐匹克隆片(成都康弘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074),1.5~3 mg/d,1 次/d,于睡前服用[4]。
兩組患者均治療4 周后評價療效。
①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的睡眠質量,包括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障礙、睡眠質量、睡眠效率、睡眠藥物、日間功能等項目,每項0~3 分,總分0~21 分,得分越高則睡眠質量越差。②于治療前及治療后2、4 周評估患者的睡眠狀況問卷自評量表(SRSS)評分情況,包括入睡困難、覺醒不足、覺醒時間、噩夢驚醒、早醒、睡眠不足、睡眠質量、睡眠不穩、服藥狀況及失眠后反應等項目,每項1~5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③療效判定標準根據SRSS 評分進行評價,計算SRSS 評分減分率,SRSS評分減分率=(治療前-治療后) 評分/治療前評分×100%。治愈:SRSS 評分減分率≥75%;顯效:SRSS 評分減分率在50%~<75%; 有效:SRSS 評分減分率在25%~<50%; 無效:SRSS 評分減分率<25%[5]。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④觀察兩組治療期間有無惡心、頭痛、口干、乏力、嗜睡、視物模糊等不良反應發生。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7.50%,與對照組的82.05%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n(%)]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障礙、睡眠質量、睡眠效率、睡眠藥物、日間功能評分以及PSQI 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障礙、睡眠質量、睡眠效率、睡眠藥物、日間功能評分以及PSQI 總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障礙、睡眠質量、睡眠效率、睡眠藥物、日間功能評分以及PSQI 總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SQI 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SQI 評分的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入睡時間 睡眠時間 睡眠障礙 睡眠質量 睡眠效率 睡眠藥物日間功能 PSQI 總分觀察組(n=40)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n=39)治療前治療后2.62±0.51 0.83±0.32*#2.74±0.36 0.78±0.30*#2.47±0.68 0.46±0.19*#2.94±0.63 0.71±0.22*#2.65±0.70 0.74±0.23*#1.89±0.39 0.52±0.16*#2.42±0.97 0.85±0.23*#17.73±3.24 4.89±1.55*#2.65±0.49 1.16±0.45*2.69±0.41 0.97±0.33*2.53±0.62 0.92±0.36*2.98±0.57 1.18±0.39*2.68±0.64 1.21±0.37*1.92±0.43 1.32±0.45*2.51±1.02 1.17±0.38*17.96±4.18 7.93±2.23*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SR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2、4 周的SRSS 評分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2、4 周的SR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RSS 評分的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RSS 評分的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2 周 治療后4 周觀察組對照組40 39 26.72±4.75 26.94±4.68 10.64±3.18*#13.27±3.92*7.19±3.26*#11.46±4.03*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
失眠癥是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類型,通常是由生理-心理-社會相互作用所致,長期慢性失眠會給患者的身心帶來嚴重負面影響,不僅能導致情緒障礙,特別是焦慮和抑郁的發生,能反作用于睡眠質量,形成睡眠障礙的惡性循環,還能損傷認知功能,導致執行能力和生活質量的下降,甚至誘發心腦血管疾病[6]。臨床治療的關鍵在于消除導致失眠的各種誘因,從多方位、多角度進行綜合治療。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的比較[n(%)]
目前臨床可供選擇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和非藥物兩大類。非藥物治療包括認知及行為干預、心理治療、物理治療等,對于害怕藥物不良反應的患者來說,是首選治療方法。但非藥物治療對臨床醫師的要求更高,涉及的領域多、范圍廣,且對白天功能及生活質量的改善效果有限,因此限制了在臨床的廣泛使用[7-8]。
藥物治療主要包括了三類藥物,即巴比妥類、苯二氮卓類和非苯二氮卓類。艾司唑侖屬于苯二氮卓類催眠藥物,其短期使用效果確切,但長期使用有明顯的不良反應,會對鎮靜催眠藥物產生耐藥,并產生依賴性,停藥后容易發生戒斷癥狀和反跳性失眠[9]。其作用機制為通過與腦組織中γ-氨基丁酸受體(γ-GABAA)受體上的α1-3 或α5亞單位結合,抑制γ-氨基丁酸(γ-GABA)的釋放,改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10]。因此,臨床已不再將艾司唑侖作為首選治療藥物。
右佐匹克隆屬于非苯二氮卓類鎮靜催眠藥,是一種環吡咯酮類化合物,是佐匹克隆的立體異構體,也是第一個被美國FDA 批準用于18 歲以上失眠癥患者治療的無短期使用限制催眠鎮靜藥物[11]。右佐匹克隆去除了左異構體,較左匹克隆能夠更快地達到藥物血藥濃度峰值,其短效催眠作用來自于右佐匹克隆異構體,起效時間短,催眠鎮靜力強,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效果可靠[12-13]。相關臨床試驗顯示,右佐匹克隆對慢性失眠有確切的效果,能夠縮短睡眠潛伏期,延長總睡眠時間,提升睡眠質量,且白天沒有宿醉現象,對白天的精神狀態和記憶力無明顯不良影響,能夠有效提高白天精力,也無成癮性[14]。另有研究顯示,右佐匹克隆對焦慮抑郁情緒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有助于進一步提升睡眠質量[1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7.50%,與對照組的82.05%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障礙、睡眠質量、睡眠效率、睡眠藥物、日間功能以及PSQI 總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2、4 周的SR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提示右佐匹克隆治療失眠癥的效果確切,睡眠質量得到顯著改善,且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具有較高的療效性及安全性。
綜上所述,右佐匹克隆治療失眠癥的臨床效果良好,對睡眠質量的改善確切,且安全性較高,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