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遼寧省撫順市傳染病醫院體檢科,遼寧撫順 113015
尿毒癥屬于腎衰竭的中晚期,是因慢性腎臟病癥(如慢性腎炎、高血壓、糖尿病等)長期發展所導致,這些因素破壞腎小球,繼而出現出血、心力衰竭等危重癥狀,其主要特點為內源性毒物潴留、腎臟內分泌及水電解質代謝紊亂等極易產生自身中毒癥狀[1-2]。血液透析與腎移植為其治療方式,而腎移植由于資源與成本考慮難以達到,而常規血液透析因膜面積小,加之僅對小分子毒素予以去除,效果不甚理想[3]。高通量血液透析是近年來新型的一種血液透析程度,其是經高通量膜進行,去除中、大分子的效果較好,能夠徹底清除毒素。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118 例尿毒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高通量血液透析應用于治療尿毒癥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1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118例尿毒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均在實驗開展前知道詳情;②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血液疾病患者;②免疫功能障礙;③嚴重感染、凝血功能異?;颊?;④在治療前2 個星期內存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本研究已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按照隨機抽樣的方式將其分為參照組(59 例)與研討組(59 例)。參照組中,男32 例,女27 例;年齡36.2~50.4 歲,平均(42.38±4.13)歲;病程7~30 個月,平均(19.27±5.49)個月;基礎疾病類型分為慢性腎小球腎炎、糖尿病腎病、原發性腎病綜合征、梗阻性腎病,分別為29、16、6、8 例。研討組中,男34 例,女25例;年齡35.8~49.6 歲,平均(41.76±4.24)歲;病程7~29 個月,平均(18.92±5.63)個月;基礎疾病類型分為慢性腎小球腎炎、糖尿病腎病、原發性腎病綜合征、梗阻性腎病,分別為27、18、8、6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及基礎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接受降低血壓、糾正貧血、控制飲食等常規對癥治療。參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采用常規血液透析治療,儀器選擇空心纖維透析器(費森尤斯公司,型號為4008S),其濾過系數為8 ml/(mmHg·h),其透析膜表面積為1.3 m2,初期行碳酸氫鹽透析劑量控制在0.5~0.8 mg/kg,之后每隔60 min 繼續追加5~10 mg,進行血流量設置,控制速度為220~260 ml/min。每星期2 次,每次透析時間控制在4 h。
研討組患者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療,除濾過系數控制為50 ml/(mmHg·h),其透析膜表面積為1.5 m2兩項設置參數改變之外,其他與參照組相同,每星期2 次,每次透析時間控制在4 h。
兩組患者于治療前、治療后30 d 抽取其空腹靜脈血5 ml,經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患者的腎功能指標(C 反應蛋白、三酰甘油、肌酐、尿微量蛋白、尿素氮)進行檢測并記錄,并以此對其療效進行綜合判定。
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與無效,具體如下?;颊咧委熀箢^痛、腹痛與疲勞等癥狀已完全消失,腎功能指標得到明顯改善,改善程度>60%為顯效;患者治療后頭痛、腹痛與疲勞等癥狀有明顯的好轉,腎功能指標改善程度30%~60%為有效; 患者治療后頭痛、腹痛、疲勞以及腎功能指標未見改善且有惡化傾向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另外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IgA、IgM、IgG 三項免疫球蛋白的水平進行觀察與記錄,抽取其空腹靜脈血2 ml,通過羅氏P 模塊自動生化分析儀及相配套的原裝試劑進行檢測。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討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22%,高于參照組的64.4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例)
兩組患者經治療前的腎功能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腎功能指標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討組患者治療后的腎功能指標水平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均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討組患者治療后的免疫球蛋白水平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大部分腎衰竭患者隨著疾病發展到中晚期時,其身體的免疫能力、代謝能力越來越差,毒素已無法正常、有效地排出體外,機體組織、臟器等受到損傷,于是尿毒癥出現[4-5]。近年來伴隨人們生存環境與飲食結構的改變,尿毒癥的發生率有所上升,并伴有年輕化的傾向。常規的血液透析能夠清除體內尿素氮、肌酐等小分子物質,受技術制約,其僅能夠清除血液中小分子毒性物質,對于血清甲狀旁腺素(PTH)等中分子物質的清除難以達到,而大分子毒素物質在人體內留存往往會引發多種并發癥,嚴重時危及生命安全,患者的接受度下降,存在局限性[6-7]。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腎功能水平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腎功能水平的比較(±s)
組別 C 反應蛋白(mg/L) 三酰甘油(mmol/L) 肌酐(mmol/L) 尿微量蛋白(μg/min) 尿素氮(mmol/L)參照組(n=59)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研討組(n=59)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3.74±0.42 3.37±0.74 3.0748 0.0027 2.93±0.32 2.59±0.22 6.1910 0.0000 760.87±90.53 721.13±81.18 2.3109 0.0229 37.28±8.38 18.64±3.13 14.7343 0.0000 15.02±3.33 13.02±4.39 2.5666 0.0118 t 治療前組間值P 治療前組間值t 治療后組間值P 治療后組間值3.84±0.71 2.03±0.27 16.8491 0.0000 0.8572 0.3934 12.0287 0.0000 2.98±0.38 1.76±0.14 21.3021 0.0000 0.7117 0.4784 22.5065 0.0000 761.24±89.52 682.63±69.24 4.9116 0.0000 0.0205 0.9836 2.5515 0.0000 37.47±8.23 10.21±2.12 22.6809 0.0000 0.1144 0.9092 15.7680 0.0000 15.09±4.38 9.92±2.41 7.3126 0.0000 0.0899 0.9285 5.7889 0.0000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球蛋白指標水平的比較(g/L,±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球蛋白指標水平的比較(g/L,±s)
組別 IgA IgM IgG參照組(n=59)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研討組(n=59)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0.76±0.36 1.57±0.47 9.6744 0.0000 0.53±0.12 1.29±0.16 26.8701 0.0000 8.19±1.03 10.14±1.31 8.2743 0.0000 t 治療前組間值P 治療前組間值t 治療后組間值P 治療后組間值0.74±0.37 1.94±0.97 8.1733 0.0000 0.2739 0.7847 2.4273 0.0170 0.52±0.14 1.56±0.26 24.9035 0.0000 0.3835 0.7022 6.2538 0.0000 8.22±1.12 13.28±1.24 21.4130 0.0000 0.1394 0.8894 12.3091 0.0000
高通量血液透析可以克服這一弊端,其技術原理為對流與彌散,它能夠控制血液容量,通過吸附、彌散、對流等有效措施對血液進行控制,將血漿中大、中、小分子等物質在很大程度上予以清除,血液透析期間毒素堆積現象有效避免。在減輕體內炎癥介質的同時,對脂蛋白的合成、降解有效減少[8-10]。與常規血液透析相比,其具有更高的穩定性、滲透性,更強的吸附作用與大孔徑,更好地緩解病情,延長生存時間,更加符合患者機體的生理狀態,對血壓等血流動力學指標的影響也更低,改善患者的腎功能,減輕其病痛,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患者更易接受[11-13]。同時高通量血液透析的治療費用相對更為低廉,大大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與經濟負擔,而操作過程與常規血液透析方式一致,對于患者營養不良的情況予以有效避免[14-16]。
本研究結果提示,研討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22%,高于參照組的64.4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腎功能指標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討組患者治療后的腎功能指標水平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均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討組患者治療后的免疫球蛋白水平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蔡斌等[17]研究中,常規血液透析與高通量血液透析的治療有效率分別為68.6%與94.3%,數據顯示高通量血液透析的治療有效率明顯更高,與本研究結果一致,進一步提示高通量血液透析的治療有效性、可行性更高,有一定的臨床參考價值。同時高通量血液透析具有溶質擴散性優等特征,將血液中分子量較大的溶質有效轉移到透析液中,其清除中、大分子物質的效果相對于常規血液透析更為優良。
綜上所述,高通量血液透析應用于治療尿毒癥患者的效果相對于常規血液透析效果更優,各項臨床癥狀得以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