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秀萍
廣東省陽江市市中醫醫院產科,廣東陽江 529500
現階段,剖宮產術在保障一些伴有嚴重妊娠合并癥、并發癥的高危險性孕婦母嬰安全以及解決難產等問題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3]。隨著近些年剖宮產在臨床應用的普及和“二孩”政策的開放,再次剖宮產手術率正在逐年上漲,而剖宮產手術所帶來的瘢痕子宮等遠期并發癥使得再次妊娠后的剖宮產手術難度大大增加,從而導致盆腔粘連等手術并發癥的出現,還極大可能引起產后出血等嚴重后果[4-6]。有學者指出[7-8],在瘢痕子宮產婦進行剖宮產術時,腹壁橫、縱切口的選擇對其分娩質量有著重要影響作用?;诖?,本研究選取在我院分娩的50 例瘢痕子宮產婦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其剖宮產術口方向的不同進行分組研究,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0年8月~2017年10月在我分娩的50 例瘢痕子宮產婦的病例資料,根據其剖宮產術口方向的不同分為觀察組(10 例)及對照組(40例)。觀察組中,年齡22~38 歲,平均(32.69±4.37)歲;孕齡34~41 周,平均(37.69±2.47)周;兩次剖宮產時間間隔3~10年,平均(6.69±2.46)年。對照組中,年齡23~37歲,平均(32.75±4.32)歲;孕 齡34~42 周,平均(37.57±2.43)周;兩次剖宮產時間間隔3~11年,平均(6.75±2.42)年。兩組的年齡、孕齡、兩次剖宮產時間間隔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胎兒發育正常;產婦及家屬對手術方式知情同意。排除標準:伴有重要臟器嚴重功能障礙、精神疾病、惡性腫瘤的產婦。本研究通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在完善產婦各項檢查后安排手術時間,確定手術切口位置及長度。對照組產婦在剖宮產術中采用腹壁橫切口:于恥骨聯合上方約2 cm 處將皮膚、皮下組織及腹直肌前鞘切開(長度約10 cm),逐步分開腹膜,暴露子宮,然后于子宮下段正中作一切口,以血管鉗將羊膜刺破,胎兒娩出斷臍后予以縮宮素(上海上藥第一生化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863,生產批號:2010051009)20 U 宮體注射。觀察組產婦在子宮剖宮產術中采用腹壁縱切口:于恥骨聯合與肚臍間正中心將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前鞘、肌層以及子宮肌層切開(長度約12 cm),以血管鉗將羊膜刺破,胎兒娩出斷臍后予以縮宮素20 U 宮體注射。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盆腔粘連發生情況及切口愈合情況。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胎兒娩出用時、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切口愈合優良率于術后5 d 進行評估,其評估標準如下:腹壁切口愈合,未發現紅腫和硬結為優;腹壁切口可見紅腫和硬結,甚至可見積液滲出為良; 腹壁切口裂開,出現化膿性感染為差。優良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盆腔粘連程度評價標準如下。輕度:腹壁與腹膜粘連,腹膜與子宮、部分網膜粘連;中度:子宮與膀胱、腹膜大面積粘連;重度:子宮與膀胱、腸管嚴重粘連。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產婦手術時間、胎兒娩出用時、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產婦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產婦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胎兒娩出用時(min)術后肛門排氣時間(d)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10 40 75.18±10.57 97.15±12.47 5.120 0.004 237.21±11.79 289.42±14.58 10.474 0.001 15.28±3.19 22.34±3.57 5.702 0.004 2.21±0.16 2.70±0.23 6.340 0.003
觀察組產婦的盆腔粘連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產婦盆腔粘連發生率的比較[n(%)]
觀察組產婦切口愈合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產婦切口愈合優良率的比較[n(%)]
隨著現階段剖宮產術在臨床的普遍應用,加上大多數初產婦對分娩產生難以忍受的痛苦的擔憂,更傾向于選擇剖宮產術進行分娩,因此我國剖宮產率逐年增加[9-10]。近些年隨著我國“二孩”政策的開放,導致了二次剖宮產比例逐年上升,而初次剖宮產子宮瘢痕的存在也進一步增加了二次剖宮產手術的難度系數[10-11]。對于第一次剖宮產的大多數產婦而言,腹壁橫切口剛好位于自然皮膚褶皺處,且切口較小,故而美觀度較高,同時該處切口張力較小,切口的縫線于軀體彎曲時也幾乎無任何拉力,疼痛感較輕,因此深受其喜愛。但是第一次選擇腹壁橫切口的瘢痕子宮產婦再次行剖宮產術時,由于子宮彈性的消失,子宮收縮能力的降低,若再次選擇腹壁橫切口,極易導致切口裂開,而切口位置越低越容易損傷血管,從而發生大出血等嚴重后果,并且術后易對子宮底造成擠壓,發生盆腔粘連,影響預后[12-14]。而在二次剖宮產時,瘢痕子宮產婦應用腹壁縱切口,由于其切口較短、創面較小,對腹膜進行縫合后能夠顯著將粘連現象發生率降低,安全性高[15-18]。此外,二次剖宮產時應用腹壁縱切口,術野暴露較好,手術時擴大切口較為方便,有助于縮短手術時間,且不易導致切口裂開等的發生,不易造成對血管的損傷,術中出血量較少。
本次研究對進行子宮剖宮產術時不同切口方式的效果進行分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手術時間、胎兒娩出用時、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盆腔粘連率低于對照組,切口愈合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了在子宮剖宮產術中瘢痕子宮產婦應用腹壁縱切口的效果優于橫切口,更有助于產婦切口的愈合及盆腔粘連率的降低,且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胎兒娩出用時、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均更短,值得應用。
綜上所述,與采用腹壁橫切口相對比,瘢痕子宮產婦在剖宮產術中采用腹壁縱切口的效果更為突出,其可有效降低手術風險,減少盆腔粘連、切口難愈合等的發生率,安全性及有效性均較高。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且未能進行長時間隨訪觀察兩組的遠期并發癥發生情況,需進一步加大樣本量及延長隨訪時間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