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利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反復強調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今年,金融安全更是被作為一項重要議題而被屢次提及。本文深入分析了整個藏區社會人文環境、經濟金融運行情況以及可能威脅金融安全的風險因素,認為藏區的社會人文、經濟金融發展及潛在的風險因素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建立藏區金融安全區必要且可行。
關鍵詞:藏區? 金融安全區? 建設? 思考
隨著經濟金融發展的擴張性逐漸顯現,金融風險的復雜性、隱蔽性和傳染性加劇,跨區域傳染的可能性加大。為切實防范金融風險,國內許多地區都在嘗試構建金融安全區。西藏、青海藏區、四川藏區、云南藏區、甘肅藏區地理位置相鄰,社會人文、經濟金融運行相似,金融不安全因素相通,構建金融安全區確有必要。
一、建設藏區金融安全區的必要性
(一)藏區金融風險具有相似性
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肅藏區均位于青藏高原東緣地區,地處偏遠,具有經濟落后、人文環境單純、自然環境惡劣、金融生態環境不佳等特性。受相似的經濟金融發展狀況、人文自然環境等因素影響,藏區金融風險具有相似性,主要包含來自特殊人文環境的不安全因素和來自金融機構自身的風險隱患兩部分。
藏區總人口830余萬人,70%以上為藏族。全區人口的22.05%左右為全文盲,大多數非文盲人口也僅受到初中及以下文化教育。教育程度偏低導致居民法制意識、誠信意識、金融知識底蘊薄弱,加大了金融風險事件發生的機率。另外,藏區外與尼泊爾、印度等國相鄰,國際關系復雜;內有73%的人口為宗教信仰堅定的藏族人口,不法分子利用民風樸實、宗教信仰堅定的特點實施破壞國家安全與和社會和諧等不法行為的事件曾有發生。金融業因其“經濟命脈”的重要地位和金融風險的脆弱性、易傳染性可能成為不法分子實施不法行為的焦點與切入口。
金融業自身風險主要體現為經營理念傳統,風險管理能力不足。“重經營輕管理”的經營理念普遍存在,導致金融機構自上而下風險管理意識不強,業務操作不合規、風險管理制度執行不到位等情況屢有發生。同時,在互聯網金融等新型業務的沖擊與逐利動機的驅動下,金融機構大量開展同業業務,但風險管理能力卻不能與業務發展規模相匹配,蘊藏了大量的金融風險。
(二)跨區域金融業務加大了藏區金融風險跨區域傳播的可能性
與國內其他地區的金融機構一樣,藏區金融機構也被同業業務資金使用效率高、盈利空間大、資本消耗低、無撥備要求等優勢所吸引,逐漸探索開展金融機構同業業務。但同業業務的利潤來源主要是短借長放賺取的利差和巨大的同業業務發生額與較高的流動通道,勢必導致資產負債期限的大量錯配,加大金融機構的流動性風險。“巨大的同業業務發生額與較高的流動通道”可能導致出現大量同質化的資金需求和不穩定的資金供給,易引發市場共同的樂觀或緊張情緒,在資金緊張時期,如果發生違約事件,就會迅速在同業中引發恐慌情緒并迅速蔓延傳導,增加系統的不穩定性。
二、建設藏區金融安全區的困境
一是我國目前尚未制定金融安全區建設的法律法規,國內的金融安全區建設基本限于某一行政區劃范圍內,跨省區金融安全區建設無章可循、無據可引。
二是藏區金融安全區建設的總體目標是維護區域金融運行的安全穩健,建立金融服務與風險防控之間的良性關系。鑒于藏區經濟金融發展日益密切的實際和藏區金融風險來源的特殊性,維護藏區金融安全僅靠單個地區或者僅靠金融監管部門的力量將難以完成使命,必須整合各藏區乃至所在省(區)的金融機構、金融監管部門以及各地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各行業協會等多方力量,發揮地區間、部門間合力。但是,各地政府不同程度上存在重經濟效益創造、輕金融風險管理的現象,對金融安全區建設的認識不足,導致金融安全區建設的溝通協調難度較大,可能致使金融安全區難以建成或者即使建成也無法確保能夠正常運轉。
三是區域內金融機構經營理念與經營模式傳統,風險防控處置能力不足且風險防控工作較為消極被動,對新型經濟金融政策的適應性與抗沖擊能力較差,持續健康穩定發展能力不強。金融機構的持續健康發展能力不足、風險管理工作被動薄弱將從本質上削弱金融安全區的建設初衷與功效。
三、建設藏區金融安全區的設想與建議
(一)從頂層設計上支持區域金融安全區建設,促成經濟金融良性互動局面
建議從國家層面制定制度,采取將金融運行及金融安全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等方式,促使地方政府對金融運行及金融風險防控的重視度得以提高,積極主動配合區域金融安全乃至區域金融安全區建設,為區域金融安全區建設掃清障礙。
(二)建立政府主導型金融穩定長效協調機制,形成多方聯動的金融風險防控體系
1.構建區域金融風險處置長效機制。由于藏區金融安全區涉及到五省(區),建議實行輪值制度,即一個省(區)一年一輪值,在輪值期內,輪值地區要盡職負責,密切關注區域內的金融風險,必要時對風險隱患較為嚴重的地區給予風險提示。出現可能危害區域金融安全狀況時,協助事發區域聯合必要力量盡快處置風險。
2.構建全方位金融風險監測分析機制。對于藏區來說,金融風險不僅僅來源于金融行業自身,社會不穩定給金融行業帶來的不安全因素也不容忽視。因此,藏區金融安全區的風險監測不能僅限于金融風險監測,對區域社會不穩定因素的監測也不可放松。建議由藏區各地政府牽頭,由各行業監管部門共同定期監測本行業風險隱患,并將監測結果匯總到人民銀行分支機構。由人民銀行各地分支機構分析研判本區域經濟金融運行情況及存在的金融不穩定因素。人民銀行各地分支機構認為風險隱患較為嚴重,可能影響區域內其他地區甚至整個區域金融安全時,及時向所在省(區)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和輪值地區的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報告。
3.疏通金融穩定聯席機制。首先由安全區內各地定期召開金融穩定聯席會議,通過定期通報轄內金融運行、金融風險及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全面掌握了解信息,分析研判金融運行中存在的風險隱患及經濟社會發展中可能對金融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的因素。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盡早消除隱患。其次要疏通金融安全區內的信息共享機制,定期組織召開區內金融穩定聯席會議,由各地區通報本地區金融運行狀況及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結合所有地區的經濟金融運行特點及風險隱患,分析判斷是否存在會傳染至全區的金融風險,深入分析解決風險的措施,徹底消滅風險隱患,確保全區金融運行安全穩健。
4.建立區域金融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成立區域金融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領導小組,制定區域金融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并根據區域經濟金融運行情況、社會發展狀況等修訂預案,確保應急處置領導機制運行順暢。一旦發生跨地區金融突發事件時,應急處置領導小組能夠準確了解事件發生原因、事態發展情況及發展趨勢等,根據事件情況迅速確定適當的應急處置措施并組織相關地區開展應急處置,確保在最短的時間內平息事態,把損害降到最低。
(三)金融機構增強使命感,發揮好金融安全區建設主體作用
金融機構需增強憂患意識,樹立正確的風險管理觀,提升社會責任意識,主動作為,為區域金融安全不懈努力。一是強化風險管理,確保本機構穩健經營。各金融機構要正確認識金融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健全公司治理架構,完善風險管理制度,創新風險管理方式,合理設置應急處置流程,確保風險管理覆蓋經營管理的全過程,增強金融機構自身的抗風險能力,促進機構持續健康發展。二是樹立“大穩定”的全局意識,為區域金融安全作出貢獻。密切關注分析轄區經濟金融運行情況,發現存在可能會威脅區域金融穩定秩序的現象或隱患時,及時向金融監管部門報告,必要時,協助金融監管部門、區域金融穩定應急處置小組做好風險處置工作。
參考文獻:
[1]區域金融改革試點仍會常見.周小川.《中國經濟時報》.2012年12月5日.
[2]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探索精神推動區域金融發展.高小瓊.《金融時報》.2013年2月25日.
[3]國內外區域金融發展之研究.代洪麗.《現代企業教育》2013年第24期.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玉樹州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