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梅
(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90)
PDCA 循環是美國質量管理專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的,由戴明采納、宣傳,獲得普及,現已形成了成熟的理論體系。PDCA 循環立足于4 個基本階段:P(Plan)計劃、D(Do)執行、C(Check) 檢查和A(Act),將標準化管理廣泛應用于各項質量管理活動。工作歸納為6 個步驟:①現有基本情況分析;②制定發展及改進計劃;③執行計劃;④檢查效果;⑤總結經驗,分析遺留問題;⑥遺留問題轉入下一循環。通過PDCA 循環的專業診改,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的工程地質勘查專業由校級重點專業提升為省級特色專業;同時最為牽頭單位,承擔教育部工程地質勘查專業國家教學標準的制定工作;專業及人才培養質量的麥可思評價得到顯著提高。
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工程地質勘查專業診改工作主要圍
繞專業調研、人才培養方案建立與修訂、教學實施、質量評價開展診改。
為更好適應市場需求,提高人才培養的適用性及服務對象的滿意度,專業建設團隊每年都開展專業調研。在上一階段的專業診斷中發現以往調研存在對象樣本少、調研不深入等問題,在18、19 年的調研中采取針對性的改進措施:1、將專業調研工作分兩個階段開展:第一階段為2018 年5 月至7 月,第二階段為2019年7 月至2019 年8 月;2、擴大調研對象和數量:在近兩年的工作共調研全國16個省市的64 家代表企業、11 所職業院校、190 名畢業生,收集國家各類十三五規劃文件5 份;3、改進調研方法:在傳統問卷調查、專家訪談、畢業生座談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網絡大數據、在線云評價等形式開展調研。通過改進,專業調研覆蓋面更廣,數據真實可靠,為工程地質勘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提供了全面、客觀的依據,為進一步專業建設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落實黨和國家關于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總體要求,組織開展教學活動、安排教學任務的規范性文件,是實施專業人才培養和開展質量評價的基本依據。因此,人才培養方案的建立是專業建設的核心內容,是專業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和重要任務。為培養適應市場變化需求的合格人才,科學建立新生年級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老生年級人才培養方案,在專業調研的基礎上,建設團隊將人才培養方案的建立和修改要求定為“一年一修訂,三年一建立”。通過每年的實踐專家研討會和專家論證會,深度剖析專業崗位(群)的需求,確定典型工作任務、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修訂課程標準,使原有人才培養方案存在的問題得以解決,落后的地方得到改進。
通過建設,現已構建產業對接緊密、標準規范引領、專業特色鮮明、職業教育特點突出的工程地質勘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使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方法進一步明確,也為專業現有條件的應用及專業進一步持續發展提供依據。在省教育廳特色專業驗收工作中,獲專家一致好評,推動了省級特色專業通過驗收;同時也為我校承擔教育部工程地質勘查專業教學標準編制任務打下堅實基礎
教學實施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核心環節,也是專業建設產生建設效果的落實階段。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我們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在分析教學對象的特點的前提下,開展專業及課程建設,將教學實施分為教學準備、教學實施、教學反思三個環節,成立專門督教組,監督和指導教學在特定教學環境中落實。
(1)教學準備。我們將教學準備分為硬件準備和軟件準備,其中硬件準備圍繞核心專業技能訓練進行建設,構建基于工作過程開發的一體化教室、綜合化實訓室(場)、多功能實習場、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等,為土工試驗能力、水質分析能力、工程地質勘察能力的訓練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持。
教學軟件準備主要含教師、教材、教學資源準備,利用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與管理平臺,將現有師資隊伍與國家示范校平均水平進行對比,將師資隊伍建設定位為“降低平均年齡,提高學歷水平,提高雙師比例”,通過現有師資隊伍的業務培訓、頂崗鍛煉、校企合作項目共建、行業專家的引進等方式,不斷提高師資隊伍職業教育能力。利用專業建設專家庫平臺,開發高水平的國家十三五規劃教材,與企業共同開發校本教材,現全部專業核心課程均使用基于工作過程開發的教材,縮短教學過程與生產實際的差距。基于工作過程及教學對象特點,開展課程教學資源庫建設,作為主要參與單位與兄弟院校共建省級教學資源庫,構建內容豐富、形式多元的課程資源庫,為教學的實施提供豐富的資源。
(2)教學實施 充分利用教學場所,落實一體化教學過程。教學實施中,利用教學場所構建教學情境,根據崗位工作過程開展教學活動,將專業技能通過單元教學活動的實施,不斷強化訓練,同時將職業素養巧妙融入活動過程,在提高專業技能的同時,不斷增強職業認同感,提高職業素質。
(3)教學反思。利用教學反思對每次課程教學效果進行診斷。通過回顧教學過程,評價教學效果,學生能反思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短板和不足,及時調整學習方法,也可及時需求幫助,提高學習質量;教師通過反思,能掌握學生學習情況,診斷教學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措施解決問題,提高單次教學效果,通過持續不斷的診斷和改進,教師整體教學水平得到持續提升。
專業建得好壞,檢驗環節很重要。我們對專業建設質量檢驗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人才培養目標是否達成,即畢業生首次就業時是否具備應有的核心能力;二是畢業生后的專業素養是否滿足職業發展要求。在校以“考教分離”“以賽代考”等方式對學生專業技能水平進行檢查,及時發現學生專業技能短板,利用人才培養方案的“每年一小改”在后續課程中補齊。校外,我們通過用人單位、應(往)屆畢業生滿意度調研、麥可思評價等,及時診斷專業運行過程中可持續發展方面存在的問題,為進一步修訂專業建設方向提供依據和方向。
在專業建設過程中目標的設立和任務的落實,在發現問題后合理的處理才有利于專業良性的發展。遵循SMART 原則,在每門課程結束后,根據質量標準開展課程診斷工作,每學期開展專業診斷工作,并將內部質量診改工作延伸至教師、學生,進而推動學校層面的診改,將內部診改工作融為一體,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專業診斷與改進具有持續性的特性,在建設中不斷進行診斷和改進,專業建設才會具有可持續發展前景。只有通過學校、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才能提升所有參與者的滿意度,開拓渠道,加強校企合作,才能全方位提高專業建設質量,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